仲愷高新區兩社區試點“時間銀行”養老新模式

存進去的是時間,取出來的是服務。隨著老齡化社會的來臨,近年,國內一些城市推出了“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新模式。如今,惠州也有這樣的“時間銀行”了。今年的惠州市兩會上,市人大代表彭繼建領銜提出《關於建立“時間銀行”養老模式,加快我市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建議》。昨日,惠城區組織市十二屆人大代表集中視察活動,檢查該建議的辦理情況。惠州市民政局表示,目前我市正在仲愷高新區試點“時間銀行”養老模式,下來計劃把“時間銀行”融入到“互聯網+居家養老”信息化服務網絡建設,待條件成熟後逐步推進。


仲愷高新區兩社區試點“時間銀行”養老新模式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來臨,養老問題越來越受關注,有不少老人選擇住進福利院養老。 《東江時報》記者香金群

 現狀

全市共有各類養老服務機構88所

活動當天,市人大代表一行分別到惠州市社會服務福利中心和惠城區綜合福利院視察,並探訪了部分老人。77歲的王利華和80歲的老伴入住惠州市社會服務福利中心一年半了,說起這裡的生活,王利華拍手稱讚:“環境美、管理好,服務周到耐心。”

王利華和老伴是江西人,小兒子在惠州工作。“我兒子已經給我在他家對門買了一套房,但我們還是決定到福利院。”王利華說,“這裡有伴,活動豐富,每天都有唱歌跳舞的節目,工作人員對我們也很好,我覺得我們在這裡是享受生活的。”

市民政局副局長賴書楊介紹,惠州是較早進入人口老齡化的地區之一,全市60歲以上老年人約有46.3萬人,佔總人口的12.9%,並已進入老年人口快速增長階段。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作為當前的民生大事,惠州的財政投入也是空前的,為完成市社會福利服務中心和各縣(區)300張床位以上的養老機構建設,市、縣(區)兩級政府先後投入10多億元,實現了市及各縣(區)均有一所新型的、公辦的公益性養老機構。同時,積極推進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養老服務惠及對象的範圍逐步由城鄉特困老人拓展到社會老人,普惠程度不斷提高。

截至2018年10月,全市共有各類養老服務機構88所,其中公辦社會福利機構13所、鄉鎮敬老院64間,民辦養老服務機構11所。已建成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54個,農村社區居家養老“頤養居”17個、幸福院160個,社會養老服務保障功能逐步增強,養老服務惠及對象的範圍逐步擴大。

 部門

將融入到“互聯網+居家養老”信息化服務網絡建設

老齡化社會來臨,老年人如何實現老有所依、老有所養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為此,今年兩會上,市人大代表彭繼建領銜提出《關於建立“時間銀行”養老模式,加快我市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建議》。“時間銀行”是一種互助養老服務模式,具體講就是養老志願者將自己提供的志願服務時間存儲起來,在年邁需要別人為自己提供服務時,再用這些存儲的時間進行兌換,以實現互助養老。目前一些發達國家和國內的一些大城市也在推廣這種模式。

如今,該建議辦理得如何呢?“由於該模式相對比較超前,我市養老服務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建設相對還不夠完善,近年來我們主要在基礎設施和養老政策體系上全力推進。”賴書楊介紹,“時間銀行”這種模式我市只在仲愷高新區進行了試點,該區城市化程度比較高,經濟發展理念比較新,但目前還不具備整體推進的可行性。

賴書楊介紹,下一步市民政局將計劃把“時間銀行”融入到“互聯網+居家養老”信息化服務網絡建設,認真探索“時間銀行”服務模式,加快完善和總結試點經驗,待條件成熟後逐步推進“時間銀行”養老服務模式。

據悉,“互聯網+居家養老”信息化服務平臺運用現代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構建,為老年人提供12349熱線、緊急呼援、定位服務、預約掛號等4項基礎服務,並提供家政服務、生活照料、助餐服務、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娛樂、安全援助等其他延伸服務。目前,惠州市民政局已與中國電信惠州分公司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完成城鄉特困老年人基礎信息和服務需求採集工作,計劃2018年底前部分縣(區)投入實際運營。


仲愷高新區兩社區試點“時間銀行”養老新模式

惠城橋西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圖書室,老人在學書法(資料圖片)。圖片由惠州報業傳媒集團東江圖片社提供

 試點情況

“時間銀行”在仲愷還處於探索階段

仲愷高新區社會事務局民政辦主任孫志琳介紹,“時間銀行”社區互助養老模式在該區還處於探索階段,目前主要是依託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利用專業社工開展居家養老社區互助服務,現在已經正式運行“時間銀行”的社區分別是陳江甲子社區和惠環古塘坳社區。

今年5月,陳江甲子社區綜合服務中心聯合街道辦、居委會並結合前期的志願服務,共同推動了“時間銀行”志願服務項目的開展。陳江甲子社區“時間銀行”存入內容主要定位參與社區書屋提供值班服務,為社區青少年、親子家庭、老年人提供家門口的書屋閱讀場所,一般是在週末開放,也包含由書屋延伸開展的公益服務,如成人公益圍棋、少兒公益圍棋、思維導圖作文課程學習小組、暑期課業輔導等服務內容。“時間銀行”兌換內容為志願者需要的相應服務、志願者培訓、志願者團建或者是日常用品的兌換等。截至今年10月份,已有23名志願者在“時間銀行”兌換了22小時的服務。

今年10月,古塘坳社區“時間銀行”由社工運營。自10月正式運營以來,開展了1場志願者培訓和2場志願者服務活動,總計服務308人次。參與志願服務活動的志願者的服務時長都將計入“時間銀行”。該區其餘3個社區也陸續完成前期籌備工作,將於近期正式運營“時間銀行”。

孫志琳坦言,“時間銀行”探索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時間銀行’需要長期性的建設,如何才能保證志願服務時間的存取可持續?如何認定志願服務時間?目前該模式僅限於一個社區存取,下來如何擴大存取範圍?”孫志琳說,目前該區正在嘗試建立一個管理“時間銀行”的系統,把全區志願者的服務時長統籌起來,並建立健全社區志願服務活動“付出、積累、回報”機制,通過“時間銀行”的運營模式,吸引志願者投入社區服務,而志願服務時長也可在全區範圍內存取。

 代表建議

先完善養老服務基礎設施 再推廣“時間銀行”

市人大代表彭繼建認為,建立“時間銀行”養老模式首先要解決誰主導、誰參與,採用什麼方法建立、如何評估等問題。“從惠州目前的情況來看,還只是探索,並沒有很實際的內容。”彭繼建說,“我認為‘時間銀行’應該由政府部門主導,譬如民政部門主導,由志願者參與,然後建立一套完善的志願服務時長評估系統,志願服務時長可以通過開發一個系統存儲在社保卡里。”

市人大代表李丹認為,當前應先完善養老服務基礎設施的建設,然後再建立和推廣“時間銀行”養老模式。“我覺得,一個片區在規劃時,應該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納入其中,就好像規劃配套的幼兒園和學校一樣。”李丹說,當各片區都建設有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之後,就可以考慮進一步優化服務,譬如建立“時間銀行”養老模式。

市人大代表陳冬雲也認為應該先做好居家養老服務的設施建設,在時機條件成熟之後再依託社區養老服務機構推廣互助互幫的“時間銀行”養老模式。

 聲音

‘時間銀行’應該由政府部門主導,譬如民政部門主導,由志願者參與,然後建立一套完善的志願服務時長評估系統,志願服務時長可以通過開發一個系統存儲在社保卡里。”——市人大代表彭繼建

“一個片區在規劃時,應該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納入其中,就好像規劃配套的幼兒園和學校一樣。”——市人大代表李丹

恵報全媒體記者:香金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