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女”王羽堯14歲考上北京大學,現在怎麼樣了?

姓名: 王羽堯 性別:女

出生日期:1996年

出生地籍貫:北京

中學:北京第八中學少兒班

大學:北京大學經濟學院(2010年就讀)

現狀: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經濟學博士學位(2014年)

愛好:羽毛球、讀書、運動、瑜伽、跆拳道

個人理想職業:金融、保險行業

14歲時,她就以683分的高分考入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學習成績如此優秀的王羽堯,可不是書呆子:亞洲青少年藝術盛典中國賽區金獎,跆拳道紅黑帶,如此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女孩兒真不知道是如何成長的?

“天才少女”王羽堯14歲考上北京大學,現在怎麼樣了?

她的學習成長經歷

王羽堯的年幼成才是與媽媽的細心開發分不開的。從懷孕開始,王羽堯就是按“科學育兒”的方式培養的。從出生第一天開始,她爸爸媽媽就照著書本開始訓練她,每一步體能訓練都比書本做得更早。四五個月的時候就教她翻書,1歲零1個月開始認字,1歲半看小讀物,3歲她就能自己閱讀了。王羽堯說:“我記得很小時,我媽就擺弄我做廣播操,毛筆綁在手上學寫毛筆字。”5歲就全部讀完中國四大名著,可謂飽讀詩書。非典期間,年僅8歲的王羽堯以非典為題材創作的短片科幻小說,並參加了東方少年系列文學大獎賽。

王羽堯說,她在北京八中少年班學習時並沒有別人想的那麼辛苦,由於小學是市重點,作業非常多,為了多擠出休息的時間,她養成了做題速度飛快的習慣。她說:學習不是說要花多少時間,而是要講究效率!

“我在班裡做題快是出了名的,物理大題15分鐘一道。”老師曾經為了提高王羽堯的正確率,規定她必須半個小時一道題,可方法並沒有奏效,反倒使她的錯誤率增加了一倍,後來,老師就再也沒有對王羽堯有過類似的硬性規定。

此外,王羽堯尤其引以為傲的是自己在邏輯方面比較有天賦。“大學選擇學經濟,也是因為經濟學最需要的是邏輯思維。”王羽堯說,“我在小學4年級的時候參加分班考試,當時數學要加試20分邏輯題。一般學生也就能得10分左右,好的能達到13分,而我考了19分,這個紀錄至今無人打破,我也算一鳴驚人吧!”

“天才少女”王羽堯14歲考上北京大學,現在怎麼樣了?

興趣愛好、讀書樣樣通

考入少年班後,王羽堯的學習興趣越來越濃,她對自己老師的教育方法推崇不已:“你能想象嗎,上課時數學老師居然帶爆米花現場爆給學生們吃,通過了解爆米花的製作技巧,讓大家領悟優化設計中的知識。”

“這樣勞逸結合的學習環境似乎是給她量身打造的一樣。”於潤淼同學指了指王羽堯,“她不僅學習好,也會玩,博覽群書,還是體育健將!”

除了喜歡運動,王羽堯平時的業餘愛好就是讀書,從金融到小說、從社科到學術無所不看。她說:“我每次寫作文都毫不費力地成為全班的範文,也是因為我閱讀量大,在考試時,讀題也快,就節省了很多時間。”

運動不讓人

王羽堯運動能力特別強,她有次代表學校去韓國參加比賽,有些同齡人整個班級在運動會上只獲得兩分,而她代表班級參賽,一個人就拿到30多分。“百米跑也是我的強項,在學校比賽中曾獲過冠軍,羽毛球也算是個中強者吧,高考前一天我還去打球了。”王羽堯說,“我正打算加入北京大學的羽毛球隊呢!”

王羽堯性格天生愛較勁,凡事不比個高下總是不舒服,可平日裡她又覺得沒有必要比賽,只有在運動場上她才能奮力一搏。“但我除了練習跆拳道這種爆發性運動外,還訓練瑜伽,能讓我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還有助於減肥。”王羽堯笑著補充道。

一句話:基因挺重要,起跑線很重要!有效率的努力才是最重要!

“天才少女”王羽堯14歲考上北京大學,現在怎麼樣了?

畢業採訪:我也有北大情節

王羽堯的家離北大很近,她小的時候經常來北大校園遊玩,或是來看電影。她的爺爺奶奶是革命年代的知識分子,經常給她講一些學生運動的故事。“我從小就對北大有一種憧憬吧。”高考之後填報志願,她填了北京大學和香港大學,雖然也被香港大學錄取,但是她還是選擇了北大。“我就是要來北大。”她說當時就認定北大對她會有更大的幫助,“四年之後,這一切都證明了我的選擇是正確的。”

王羽堯是是北京八中少年班的學生,每年學校都有年齡比較小的學生考上北大。可是她是第一個14歲少年報考經濟學院的,所以當年外界媒體對她有些關注。“但是同一天來的還有李戡,他會更受關注吧。”

“天才少女”王羽堯14歲考上北京大學,現在怎麼樣了?

大一時候,我對“學霸”這種生物是嗤之以鼻的

大一的第一次震撼就是“大學英語”課給的,“我當時被分到‘大學英語’四,感覺自己很厲害,可是看書的時候,發現很多單詞都不認識。”

大一的第一次溫暖也是“大學英語”課給的,“突然覺得英語看不懂,我特別沮喪,可是隔壁寢室的一位‘學霸’主動幫我,讓我第一次知道和她的差距,也是第一次體會到溫暖。”

像很多學生一樣,初入燕園,她覺得什麼都新鮮、好玩。“百團大戰”的時候她加入了學生會的文化部的羽毛球協會。大一開始的時候,她就聽說過有“學霸”的存在。“我當時對‘學霸’這種生物,嗤之以鼻。”她說以前的想法很可笑,因為當時覺得“學霸”們生活裡只有“學習”二字。

第一學年結束時,她發現自己的成績一般,就有些不淡定。再加上她宿舍裡有一位“學霸”拿了獎學金,自己就更不淡定了。為了找到自己和“學霸”的差距,她就開始觀察“學霸”舍友的生活安排,發現她每天都會花很多的時間在圖書館,很努力。“於是我就老跟著她一起上專業課,很巧合的是我們還是同一個鋼琴老師。”說到這裡,王羽堯滿是感激:“我從她身上看到她很有目標有追求,她改變了我對‘學霸’的看法。”後來,她倆就經常一起學習一起思考,成績也有了提高。

對於自己思想的改變,王羽堯歸因於自己的專業:“經濟學真的很好,我覺得經濟學是理科和文科之間很巧妙的平衡,有了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你看待問題的角度和方法,你站的高度也就不一樣。”

大二時候,有些朋友走遠了。

大二的時候,王羽堯把大部分的時間都給了“學習”,課外活動難免就減少了很多。她沒有經常打球,也不經常出去玩兒。“有些朋友就走遠了。”王羽堯有些感傷的說。不過她知道追求總會有代價,而在追求學術的路上就必定會經歷孤獨。不過還好,那些真心朋友,雖然不經常聯繫,但一直都在。

大二期末結束的時候,她就慢慢變成所謂的“學霸”,大三上學期評上國家獎學金。“想想還是有點小欣慰的。”王羽堯又露出了可愛的笑容。

我去過26個國家,我以為墨爾本很好搞定。

喜歡旅遊的她,已經去過26個國家。“全家旅遊神馬的,都是我策劃。”她有些驕傲但委屈地說:“我以為墨爾本很好搞定的。”

王羽堯大三上學期申請交換生,下學期就去了墨爾本大學,在國外呆了半年。有過很多國外生活經歷的她,起初認為自己到澳大利亞應該是如魚得水,可是現實卻並非如此。她在那邊遇到了很多困難,雖然多了些孤獨,但多了許多時間自我反省。通過與老師的交流以及對專業更深入的瞭解,她慢慢意識到只有在學術上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也就是那時,她有了讀博士的想法,“當時我的打算就是我先讀著,以後如果不適合也能在去工作嘛。”

她最後說:“還好有一起交換的北大的同學,最後我還是扛過來了。”

我沒感覺到我會有這麼大的變化,原來這一切真的都發生了。

回到北大之後,大四上學期,王羽堯開始申請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說起為什麼會選擇芝加哥大學,她說是因為經濟學院的老師們經常講“芝加哥學派,經濟學的殿堂”,她覺得很神聖。

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很難申請,當她把被錄取的消息第一時間告訴她的導師時,導師立馬告訴了系主任,系主任還專門跟院長說:“你看,這孩子,今年18歲,去芝加哥大學讀經濟學博士。”“我很開心,有那麼多的人為我高興。”

她很感激地說,她感謝給予過她幫助的老師,因為自己是保險系的,她的老師們不是那麼透徹地瞭解她所申請的領域。“但是他們都儘可能的去幫助我。”師兄師姐也給了她很多的建議和意見。

後來她被邀請去給學生們講如何申請的過程,當她回想著這些經歷,她無不感慨的說:“我本來沒有感覺到自己會有這麼大的變化,回顧的時候才知道,哦,這一切真的都發生了。”她說她很慶幸四年前沒有去香港或是出國讀書:“北大,把我變成了我想要成為的人。”

“我在這裡,遇到了各種新奇的想法,這使我每天都受到衝擊,經過大浪淘沙之後我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北大加油,北大必勝。

初入燕園時,帶著一份憧憬。離開母校時,帶著一份責任。

王羽堯說以前對於北大的感情,更多的是一種榮譽感、歸屬感。她提起有一次,跟著羽協去蘇州科技大學參加羽毛球比賽,比賽隊伍依次入場,當北大入場的時候,全場的氣氛無比的熱烈,掌聲雷動。“當我們一起喊“北大加油,北大必勝”的時候全身熱血。

現在更多的是一種感恩和懷念。雖然也曾抱怨宿舍太破,學分太多。可是現在才覺得學分多,是學校對我們的一種鍛鍊,比起國外的學生,我們多學了一些課,就是多掌握了一些技能,底子就會很好。食堂她倒沒有抱怨,她覺得食堂飯菜巨好吃,而且超便宜。等她到了美國肯定會很想念,學五的宮保雞丁,康博思的肥牛,農園的麻辣香鍋,還會懷念站著吃飯的感覺。

“我很怕和這個園子失去聯繫”

最近離畢業的日期越來越近,自己患上了“畢業綜合症”最嚴重的就是,覺得母校哪裡都好。到了本科最後的考試周,覺得考一門少一門。打球也打一次少一次,就連吃飯也是這種感覺。前些天打北大杯的時候,她就想這是她最後代表經院比賽的機會,當她輸了一場球的時候,她特別的生氣。“我突然有一種感覺,我很怕和這個園子失去聯繫。”王羽堯說到這裡的時候,掩飾情緒的笑了笑。

王羽堯說7月1號一定會參加畢業典禮。畢業典禮上,應該會聊一下這四年在一起的趣事,

“我覺得我不會哭,我想替她們開開心心的記住那天發生的事情,也為我自己記住。”

不辜負吧

王羽堯整個採訪,都情緒控制的都還好,當說到對母校說寫什麼的時候,她終於控制不住了。“在北大,我從一個14歲的孩子,到一個18歲的成人,從一個抱別人大腿的學生,到一個被別人抱大腿的學霸,一些光環,我覺得配不上,當不起,但是別人還是給你了,我很感謝母校。” “太鄭重的承諾我不敢做,但我會帶著北大的使命感,不去辜負北大帶給我的光環。”

只有自己更好,才是對他們的回報吧。

王羽堯的最後一句話是,母校,我還會回來的。

“天才少女”王羽堯14歲考上北京大學,現在怎麼樣了?

後記:

在王羽堯的朋友圈裡有這樣一句話:坐在芝大quad草坪上想起來的是靜園。足下青草總茵茵,而手中書卷身邊人卻不是舊相識。明天又會在哪裡呢。

她在北大完成了從14歲到18歲的成長,從初入燕園的稚嫩青澀到如今的成熟擔當。

“我很怕和這個園子失去聯繫”是王羽堯的心聲,大概也是所有從燕園走出去的學子的心聲。不論我們身處何地,走向何方,天涯海角,都會永遠在心中留一片特殊的地方,獨屬於這個可愛的校園、這些可親的人們和這裡可敬的學問。

“天才少女”王羽堯14歲考上北京大學,現在怎麼樣了?

如果覺得本文讀了有收穫,別忘了點贊、轉發到朋友圈、分享給身邊需要的人。

好內容值得分享,歡迎收藏和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