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永正:備課與上課

於永正:備課與上課

關於備課的重要性不必說了。反正不備課,或者備得不充分,我是不敢進課堂的。下面,我就說說自己的做法和體會。

觀點一:備課不等於寫教案

備課包括鑽研教材、蒐集信息、瞭解學生、考慮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寫教案等。寫教案只是備課的最後一個環節——把鑽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學的目的要求、重點難點、教學過程和方法以及蒐集到的有關教學的信息記錄下來,是“備忘錄”——供課前翻閱,以便把課上好。

觀點二:隱性備課最重要

我把備課分為隱性和顯性兩部分。如果說寫教案是顯性的,那麼,鑽研教材、查閱資料、蒐集信息、備學生、思考教法則是隱性的了。

第一步:鑽研教材。一篇課文擺在案頭,先做什麼?先理解字詞句在課文中的意思,邊讀邊畫出生字、新詞及含義深刻的句子。隨著悟性的提高,有些關鍵詞語,寫得精彩之處,以及課文的重點、難點,也會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記號。

第二步:朗讀課文。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四五遍。這是鑽研教材、語文備課重要的環節。朗讀是活的,是躍出紙外的,賦予了作品生命力。備課時,我力求把課文讀“活”。如我朗讀《小稻秧脫險記》,小朋友聽了無不手舞足蹈。朗讀好了,鑽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老師朗讀水平有多高,學生就會有多高,並超過老師。師生朗讀得精彩的課堂,必然是充滿生機的、充滿靈性的、富有情趣的課堂。

備“朗讀”,一是多讀,用心揣摩課文的意境、思想感情(包括課文人物的思想感情)。二是多聽別人朗讀,聽錄音。平時,我特別喜歡聽廣播電臺的小說朗讀、詩歌朗誦,這對提高我的朗讀能力大有裨益。三是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

第三步:正確領會作者遣詞造句、謀篇佈局的意圖。教材中所選文章都是精品,語言運用得準確、生動就更不要說了。對於作者推敲、錘鍊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細心琢磨、體會。

每篇課文都有不同的謀篇佈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導學生去感悟、去學習、去運用。老師領悟得深,學生才能領悟得深,甚至在老師的引導下,超常發揮。否則,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包括鑑賞能力)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第四步:認真思考課後練習題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學生背誦的部分(或全文),我先背下來;要求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的課文,我先努力去做。

如《水上飛機》一課,要求學生用“究竟”造句。課文中是這樣寫的:“小海鷗決心去問個究竟。”這裡“究竟”當“結果”講,即看個明白,看個結果。但詞典裡講,“究竟”還當“追問”講,“因有疑問,而追問”。如:“這種冰箱究竟省不省電?”我弄明白了之後,心裡一亮,便有了底兒了,於是每個不同解釋我都造了幾個句子,這就取得了指導造句的發言權。但我造句的目的,絕不是讓學生抄襲以應付考試,那樣做,就把孩子教“死”了。

此外,隱性備課還包括查閱資料。書到用時方恨少。在備《圓明園的毀滅》時,我專門翻看了《中國通史》中有關鴉片戰爭的章節;教《海洋——2l世紀的希望》,我在網上搜集到了不少有關海洋方面的資料(如潮汐發電站等),受益不淺。

記得蘇霍姆林斯基聽了一位歷史老師講課,很感動,問他是什麼時候備課的,這位老師回答說:“備了一輩子。”一個好的教師,隨時隨地都要為備課做準備。

於永正:備課與上課

觀點三:要思考教法

在思考教法的時候,必然“備學生”、“備學法”。上邊說了,課文鑽研好了,教法往往也隨之有了。

即使教師在教學前沒有找到什麼好的教學方法,只要朗讀好了,讀出文章的妙處和味道來了,也能把課上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

有人請教一位臺灣的教授怎樣教語文,該教授說:“跟我讀。”這話真是說到根本上了。

觀點四:教案一定要寫

隱形實際上並不隱形,它指的是在寫教案之前的準備工作。當然其中包括無形的思考。但我認為,備課中最為重要的環節是顯性備課。所謂顯性備課指的是寫教案。教案一定要寫,但不要拘泥於形式。我所記下的東西都是重要的東西,以防忘記。這相當於“作戰計劃”。教學目標要記,過程要記,關鍵詞語的處理及體會要記,老師要講的重要的話要記;要求學生回答的問題、要求學生寫的片斷、造的句子,我先寫一寫,造一造;重要的參考資料也寫下來。我以前書寫較工整,為的是校長檢查能得到好評。現在寫得較隨意,底線是自己必須能看懂。有些課文考慮得比較周密,我只寫個大體教學過程。對已經教過數次的課文,我只寫新的體會、新的處理方法。

我還喜歡在課本上寫“教案”,美其名曰“備課於書”。我把隱形備課稱為“備課於心”。我是每課都想“出新”的人,想每課都讓學生喜歡,所以更多的是“備課於心”和“備課於書”。教案往往只寫個過程,更細微的東西在書上。

總之,備課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從方便教學出發。

觀點五:討論與自讀尤為重要

鑽研教材時,我喜歡和同事討論。同事間的討?特別是上公開課),很有作用,有時會使我豁然開朗。自己久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往往會被別人一句話點破。聽別人上課,也有助於對教材的把握,即使上得不成功,但至少幫助你熟悉了教材。我的好多教學方法,是在聽別人的課的時候想出來的。

人教版小語課本第八冊有一篇課文叫《全神貫注》,我讀了一遍,就被羅丹的全神貫注的精神所感動。當我又讀了兩遍後,教法一下子就產生了:我打算一開始把文章最後奧地利作家茨威格說的兩句話“那天下午,我在羅丹工作室裡學到的,比多年在學校裡學到的還要多”提出來講。

這一課,我備課的時間不過一個小時,教案寫得很簡單。只是個過程,重點記下了要抓的關鍵詞語,記下了怎樣指導朗讀的辦法以及自己讀了之後寫下的“名言”。教案雖然寫好了,而且自己也較為滿意,但出於習慣,我又查找了有關羅丹和茨威格的資料,這些東西雖然上課不一定用得上,但作為老師很有必要了解一下。

我之所以舉這個課例,為的是想具體說明我到底是怎樣“隱性備課”和“顯性備課”的。

寫到這裡,關於備課的話題似乎可以畫個句號了。但意猶未盡,我就寫“教後記”(即寫所謂的“反思”)說幾句話。我把我為徐州市民主路小學的《教學反思集》上的題詞抄錄下來,作為文章的結束:

“寫教學反思實際上是對自己的備課及實施的總結。認真寫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為優秀教師;但認真寫三年教學反思的人,必定成為有思想的教師,說不定還能寫出一個專家來。”

於永正:備課與上課

關於上課

(一)

不打無準備之仗。

再忙、再累,頭一天晚上也要把第二天上課的內容熟悉一下。如果執教的是第一課時,我會把課文再朗讀一遍,熟能生巧,熟能生慧,說不定會讀出新的感受和發現。力求讀正確,否則,我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就會打點折扣。生字和所有要板書的字,我會再練寫一遍,力求規範。所謂規範,就是入楷書之體。我被評為特級教師之後,對自己的板書要求更嚴格了——要求寫在黑板上的字能成為學生的字帖。這似乎有點苛刻。但我必須努力做到這一點,因為我是老師。師者,榜樣也。至少,要讓學生感受到我的認真和規矩。我不但是“經師”,而且要做“人師”。

有時候,課前還會迅速瀏覽一下教案,保證大的環節不出問題。特別是執教新課文,我是慎之又慎的。當我走到教室門口時,想的是:一開始我要做什麼、講什麼;課堂上,當學生在活動時,我便默想著下一個環節幹什麼,我要說什麼;當一個學生讀書、回答問題時,我一邊聽,一邊迅速地思考:我應該怎樣評價。

總之,我為上課、為下一個環節而“時刻準備著”。

(二)

我牢牢記住了——

1.學語文是為了“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

2.閱讀教學要“意文兼得”;

3.讀(尤其是朗讀)是內化語言的唯一途徑。

因此,閱讀課我始終把讀放在首位,把讀貫穿始終。

每一篇課文,都要求學生讀得正確,流利。這是“保底工程”,人人必須做到。讀得有感情更好。但由於每個人的悟性不一樣,感受能力不一樣,所以這個要求要因人而異。

初讀課文時,我特別關照後進生,必定聽聽他們的朗讀,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多做示範。對小學生來說,示範就是指導,必要時領讀。有時不厭其煩,一遍不行,兩遍;兩遍不行,三遍。這一點,我是從音樂和英語老師那兒學來的。“一篇課文學完了,結果還有的學生不能流暢地讀下來,這樣的課要避免。”這是張慶老師經常告誡我的話。張慶老師還常說:“全班學生不把課文讀熟,你就別開講,先把‘讀’這一關過了再說。白話文,真正要講的,很少。”

於是“不把課文讀熟不開講”就成了我閱讀教學的一個信條。

學生能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不僅基本上理解了課文內容,即得“意”了,而且也得“文”了,因為有專家說,學生能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課文的規範的語言就基本屬於他了。是呀,能讀到“其言皆出吾口”的程度,能不屬於他嗎?當然能熟讀成誦更好,“成誦”了,語言自然更屬於他了。事實上,學生讀多了,自能成誦。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既是閱讀教學的首要目標,也是學習語文的根本手段。可惜,由於受應試教育影響,有些人沒有把這一目標落實好,而是把大量的時間用來講解,用來做泯滅學生天性、靈性的練習冊、練習捲了。我的一位同事的孩子,高考一結束,回到家裡,把讀高中所做的一大堆練習冊付之以炬。他望著熊熊的火苗,痛哭流涕地說:“三年來,我做了一堆垃圾啊!”我聽了,心中滴血。

坦率地說,我的所有公開課,“初讀”這一環節都不如平時紮實。公開課上的我,不完全等於平時的我。真正的我,在平時的課堂上。

(三)

品味,賞析。“舊書不厭百回讀”。書是讀出來的。凡是文質兼美的課文,我會細細地去讀。老師讀出味兒來,才能教出味兒來。學生讀出味兒來,才能獲得讀書的樂趣,才能逐漸喜歡讀書、會讀書。

初讀《圓明園的毀滅》,幾乎沒有什麼感覺,甚至覺得課文寫得不好;再讀,有味道了;連讀四五遍,讀明白了作者為什麼說圓明園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的原因了!首先看它的佈局:當中三座大園,周圍有許多小園,作者用了一個“眾星拱月”作了形象的概括。這是從高處看圓明園,是“鳥瞰”。再看它的建築:走進圓明園,那裡有“金碧輝煌的殿堂”,也有“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有熱鬧的“買賣街”,也有僻靜的“山鄉村野”;有根據各地名勝“仿造”的建築,也有根據古代詩人的“詩情畫意”想象出來的建築;既有“民族建築”,也有“西洋景觀”……有大有小,大小相間;有鬧有靜,鬧靜結合;有仿有創,交相輝映;有中有西,中西合璧,豈不美哉!整個圓明園,從佈局到建築,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變!藝術求新,藝術求變!沒有變化就沒有藝術!我引領學生徜徉其間,越品越美,品出了“三味”,也品出了作者運用對比的寫作技巧。

執教《秋天的懷念》,我則引導學生品味描寫母親言行的關鍵詞語,從中感受母愛。兒子摔東西、砸玻璃,母親為什麼不制止,反而“躲”出去?兒子望著窗外樹葉刷刷啦啦地飄落,為什麼要把窗戶“擋”住?兒子說話態度生硬,母親為什麼卻“笑”了……這些詞語是非抓不可的!“躲”告訴我們母愛是理解!因為母親知道,兒子需要宣洩。沒有理解,就沒有真正的愛,理解是愛的別名。“擋”字的背後告訴我們的是什麼?是母親的善於體察啊!“自古逢秋悲寂寥”,雙腿癱瘓的史鐵生看著秋天的樹葉刷刷地飄著,能不想到自己嗎?能不對生活失去信心嗎?能不產生輕生的念頭嗎(史鐵生幾次想到過自殺)?母愛是什麼?是細心的體察。是真情的呵護。兒子說話的態度十分不好,母親不但不計較,反而笑了。一個“笑”字告訴我們的又是什麼?母愛是寬容。只有母親才會有這樣的襟懷啊!

有的句子也要品。《秋天的懷念》最後一段描寫菊花的句子,實際上是寫了轉變後的史鐵生對人生的一種新的認識。

有的段落也要品。《荷花》一課是葉聖陶先生為小學生寫的一篇美文。第二、三、四段有什麼不同?第二段是具體地寫,第三段是概括地寫,第四段則是寫的想象。只寫第二段,就“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寫第三段,人們對荷花就缺少了具體的感知;不寫第四段,就少了一種情趣,一種意境。

有的課文還要品篇、品修辭、品寫法,等等。

不品,就少了一種厚度,失去了語文的味道和魅力,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的培養也很難得到落實。

但品味的東西不要多,多了消化不了。有的課文也不需要品,朗讀好了就行了。朗讀好了,味兒也就出來了。

(四)

要把“寫”擠進去。

週一貫先生多年前就指出:在語文課上,不能“君子動口不動手”。

寫,除了片斷仿寫、造句、筆答某一個問題外,還包括寫字、抄寫詞語和課文。

小學生一定要把字寫好,寫好字是小學生的一個標誌性目標。寫字不能“想當然”,要遵循“描紅、仿影、臨帖”的規律去寫。寫字教學要從嚴要求,持之以恆,還要讓學生接觸一些碑帖,瞭解一些書法知識。我們使用蘇教版教材已經十幾年了,我們的學生的字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小學生把字寫好了,誰都會高興,誰都不會持有異議。學寫字就是學做人。我重視寫字,並不只是因為我喜歡寫字。

我十分重視造句和片斷仿寫。不是每篇課文都要安排寫的訓練,要視情況而定。寫一段話顯然比寫一句話的價值大,所以到了高年級,我把造句都改為“造段”——寫一段話,用上要求用來造句的那個詞語。

我教一、二、三年級時,很重視抄寫課文(不一定是全抄),而且要求學生必須按照課文的行文格式抄,標點也不得馬虎。這樣做,對他們寫作文很有好處,他們會逐漸懂得寫作文時如何行文,如何使用標點符號。

於永正:備課與上課

(五)

教學過程是對話的過程。

對話教育昭示的是平等、民主、尊重,不是表面上的你一言我一語。

教學藝術是處理教材的藝術加善待學生的藝術。教學不只是教知識、培養能力。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必須有良好的情感的參與,包括老師,也包括學生。無“情”的教學,是死的,學生的學、老師的教,都是被動的,應付的。被動,哪裡會有好的效果?

我走進課堂,便“寵辱皆忘”,精神飽滿,一般情況下是微笑著的。至少臉不難看。

走進課堂,我關注的主要是學生。教材、教法是裝在心裡的。我要讓每個學生感覺到我在注意他。上課時,我說得最多的是提醒的話、激勵的話。學生在我的目光下(專注的、尊重的、高興的、激勵的、不滿的、生氣的,等等),在我的評價與鼓勵中,在我的幽默詼諧的話語中,精神一般會處於一種亢奮的、專注的狀態中。師生關係的融洽,課堂氛圍的和諧,使學習變得輕鬆而有成效。

大教無痕。教育主要靠影響。學生之所以喜歡我的課,喜歡我教的語文,除了我能善待他們外,還因為我的板書工整、規範;我的講解深入淺出;我的朗讀有聲有色;我寫的“下水文”富有情趣……

所以,老師的語文素養,也是教材的一部分。所以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