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從產業、創新、應用、管理、企業五維度,回顧我國農藥行業40年的發展與轉型之路

「聚焦」从产业、创新、应用、管理、企业五维度,回顾我国农药行业40年的发展与转型之路

注:圖片為廣告,與文章內容無關

【編者按】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農業正向現代農業、綠色農業、高質量農業鏗鏘有力地實現著轉型和蝶變,緊跟農業生產的需求和步伐,我國農藥發展亦取得了有目共睹、可圈可點的跨越和成就。

始終與農業現代化同頻共振,農藥產品不斷更新和優化,老舊農藥和高毒高殘留農藥逐步淘汰,綠色、高效、環境友好的新型農藥成為主流;農藥產業由弱到強,實現了從模仿追趕到中國創造、從依賴進口到最大農藥出口國的長足進步;農藥管理有了重大革新,從多部門“九龍治水”到農業部門“一肩擔當”,行業門檻提升、市場監管強化、農藥追溯落地為管好農藥打下堅實基礎;農藥減量行動自上到下紮實推進,用產品技術的創新、施藥機械的升級來提升農藥利用效率,減少農藥使用,讓天更藍、水更清、“舌尖上的安全”更有保障。

本期,讓我們一同從產業、創新、應用、管理、企業五個維度,來梳理和回顧我國農藥行業40年的發展與轉型之路。

農藥產業崛起中國力量

中國農藥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 李鍾華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農藥工業奮發圖強、開拓進取,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行業總體水平大幅提升,已形成了包括原藥生產、製劑加工、科研創新開發和原料中間體配套的較為完整的農藥工業體系。

可以驕傲地說,中國能用佔全球8%的耕地解決佔世界22%人口的吃飯問題,中國人的飯碗能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農藥的貢獻功不可沒。農藥不僅為保證我國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的連年豐收作出了巨大貢獻,還廣泛應用在林業、漁業、畜牧業、園藝、公共衛生等領域。

產業規模躍居世界前列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農藥工業基礎非常薄弱,僅有一些國營化工廠生產農藥產品,品種較少且以高毒農藥為主,不能滿足農業生產需求,很多農藥品種需要依賴進口。經過40年的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農藥生產國,能生產600多種原藥,1000多種製劑,上百種劑型。

目前,我國已有農藥生產企業22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800多家。2017年全國累計生產農藥294.1萬噸,農藥行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3080.1億元,利潤總額達到259.6億元,產業規模躍居世界前列。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不斷調整農藥產品結構,高毒、高殘留農藥產量佔比從70%以上降至2%以下。三大類農藥比例更趨合理,高效、綠色、安全的環境友好產品漸成主流。農藥劑型正在向水基化、無塵化、控釋、緩釋等高效、安全的方向迅速發展,省工、省力的產品備受青睞。此外,生物農藥、植物生長調節劑、水果保鮮劑和用於非農業領域的農藥新產品、新制劑發展迅速。

產業集中度明顯提升

1978年,我國為數不多的農藥生產企業全部為國有或公有制性質。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法規政策和市場機制的雙重作用下,農藥企業兼併重組、股份制改造的步伐提速,農藥企業逐步向集團化、規模化經營轉變,產業集中度逐漸提高,湧現出一批經濟實力較強、科工貿結合的大型企業集團。

2014年中國化工集團全資子公司中國化工農化總公司收購了以色列馬克西姆阿甘公司,使中國農藥企業一躍進入世界排名前10的行列。2017年6月中國化工集團又收購了世界農藥界銷售額排名第一的先正達公司,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在2017年Agrow銷售排行榜中,中國元素愈加突顯,前20名中已有7家中國企業。

據中國農藥工業協會統計數據,2017年我國年銷售額在5億元以上的農藥企業達79家,10億元以上的農藥企業有50家,30億元以上的企業有10家。其中湖北沙隆達股份有限公司經過兼併重組,銷售額更是達到220.336億元,我國農藥行業首次出現百億以上規模企業。目前,我國已有農藥上市企業57家,農藥行業正在利用資本的槓桿作用迅速成長。

綠色可持續發展水平明顯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藥工業從小到大,行業技術水平不斷提升。過去“跑、冒、滴、漏”嚴重的家庭手工作坊式的生產裝備已被淘汰,很多企業已實現設備大型化、工藝連續化、操作自動化、車間清潔化、工廠綠色化。農藥生產逐漸向園區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三廢”集中處理,達標排放。

行業的重點企業環保管理不斷規範、環保投入持續加大,重視引進並自主研發先進的廢水、廢氣、廢渣處理技術,同時加強“三廢”的回收利用,積極開展責任關懷活動,不斷提升管理水平。

新環保法的頒佈和實施對環保的要求越來越嚴格,促使農藥生產企業將環保達標視為生存的生命線,促進行業加大開發汙染物處理技術的力度,越來越多的企業正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環保理念的踐行者。

「聚焦」从产业、创新、应用、管理、企业五维度,回顾我国农药行业40年的发展与转型之路

國際市場開拓鏗鏘有力

如今,我國已經成為世界農藥供應鏈中重要的一環,農藥出口基本覆蓋全球農藥市場,涉及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總量佔我國農藥總產量的60%左右。近年來,我國農藥原藥出口數量佔比遞減,附加值較高的製劑產品比重不斷攀升,出口數量增速較快。

一批優秀農藥企業在國際商貿中不斷成長,北京穎泰嘉和、山東濰坊潤豐、江蘇揚農化工、四川福華通達等公司脫穎而出,出口前30強企業的總金額約佔農藥出口總金額的60%,反映出較高的出口集中度。

響應國家提出的“一帶一路”政策,農藥企業在其他國家以自有品牌自主登記、在海外建廠或設立辦事處、申請國外專利的越來越多。中國農藥正從原藥出口、為跨國公司代工向產品出口、品牌出口、技術出口的方向轉變。

未來,中國農藥工業將以綠色發展為主題,積極轉型升級,以創新促進高質量發展,對標世界先進水平,實現中國農藥由大向強的轉變。

農藥應用更加綠色高效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張帥 李永平

我國是農業有害生物多發、頻發、重發的國家,近年來,病蟲草鼠害年均發生面積在70億畝次以上,造成農作物生產損失巨大,施用農藥是目前快速、高效、簡便和必要的防治手段,每年可挽回糧食損失1000多億公斤,挽回棉花損失15億公斤,挽回油料損失36億多公斤,還挽回數量巨大的果菜茶等經濟作物損失,總價值在550億元以上。據初步測算,高效環保型農藥投入產出比已高達1∶10以上。

同時,使用農藥對於減輕農業勞動強度、推進農業機械化和促進農作物新品種的選育等具有重要意義。高效除草劑的廣泛使用,大幅降低了農業生產的勞動強度,有效地解放了農業生產力。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有力地促進了相關農產品園藝特徵的改進及其商品價值的提高,也促進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聚焦」从产业、创新、应用、管理、企业五维度,回顾我国农药行业40年的发展与转型之路

上世紀80年代以前,有機氯、有機磷、氨基甲酸酯類藥劑是殺蟲劑使用的三大支柱。早期使用甲胺磷、對硫磷等高毒有機磷類農藥防治棉花、水稻害蟲,使用除草醚、五氯酚鈉防治水田雜草,對農田生態環境、農產品質量安全和施藥人員的身體健康都有嚴重的影響。

近年來,隨著公眾環保意識的增強以及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要求的提高,一批高毒農藥相繼被禁用,目前我國高毒農藥佔比已降到2%以下,低毒、微毒農藥產品比例提高到75%以上。高毒農藥使用量減少,不僅有效地保護了天敵的種群和數量,也促使人畜中毒事故發生明顯減少。

與此同時,農藥使用品種和劑型也朝著高效、安全、環保的方向發展,一批有著獨特作用機理的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產品湧現並得以應用,水性化、粒狀化、緩釋、多功能、省力化和環保型的農藥劑型生產得到迅速發展。新劑型進一步提高藥效、降低毒性、減少汙染,避免了對有益生物的危害、延緩有害生物抗藥性的發展,並延長了藥劑的使用壽命。

「聚焦」从产业、创新、应用、管理、企业五维度,回顾我国农药行业40年的发展与转型之路

高效環保型農藥新產品、新劑型的示範推廣,有效替代了使用量大、效果差、病蟲抗性強的老舊農藥品種,如雙酰胺類殺蟲劑氯蟲苯甲酰胺防治二化螟每畝只需10mL,而傳統有機磷類殺蟲劑三唑磷、乙酰甲胺磷的用量卻要在200mL以上,而且由於抗藥性原因,防效也很差。

有機硅、激健、植物油等噴霧助劑可增加藥劑的潤溼鋪展和滲透能力,多地試驗證明在減少藥劑使用量20%-30%的情況下,防治效果保持不變。新農藥、新劑型理化性能不斷改善,豐富了施藥技術方法,減少了單一噴霧處理,如種子包衣、土壤消毒、秧苗藥劑處理等新技術,不僅實現了精準用藥,減少了農藥使用次數和使用量,還試驗證明對作物有提質增產的作用。

「聚焦」从产业、创新、应用、管理、企业五维度,回顾我国农药行业40年的发展与转型之路

近年來,隨著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快速發展,推動了我國植保機械更新換代,如自走式高杆作物噴霧機、大型風送式噴霧機、植保無人機等新型植保機械使用面積大幅增加。截至2017年底,全國大中型植保機械保有量達到200多萬臺(套),其中植保無人機達到1.4萬架,作業面積達到1億多畝次。植保機械的更新換代,有效地提高了農藥使用效率,減少了農藥使用量。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數據,2016年全國農藥使用量比2015年減少4萬噸;2017年全國農藥利用率為38.8%,比2015年提高2.2個百分點,提前三年實現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的目標

病蟲防治的現在和可以預見的將來還離不開農藥,當然這些農藥將是高效環保型農藥。未來,新農藥試驗示範工作將繼續得到重視和加強,農藥禁用和替代工作將持續開展,農藥使用的要求將更加嚴格,通過專業化防治組織進行防病治蟲將成為重要方向。今後隨著生產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和對環保的愈發重視,農藥及其應用將會更加高效、科學、安全,將為防治重大病蟲危害、保護農業豐收和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新貢獻。

以仿為主邁向自主創新

貴州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宋寶安

經過近70年的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原藥生產國,在世界農藥市場佔據主導地位。我國的農藥工業是在仿製國外品種的基礎上發展壯大起來的,農藥的創新研究經歷了仿製、仿創結合及自主創新幾個階段

在國家相關部門的支持下,我國的新農藥創制事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取得了極大的突破,特別是近10年來,我國農藥創制研究者在新農藥的基礎研究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工作,在農藥靶標的發現、作用機制的研究、新農藥先導發現平臺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現在我國新農藥創制體系不斷完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不斷提高,引導農藥工業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格局正在形成,技術創新活動由國家行為轉向企業行為的基礎正在確定,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具有新農藥創制能力的國家

「聚焦」从产业、创新、应用、管理、企业五维度,回顾我国农药行业40年的发展与转型之路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先後產業化了一批有機氯、有機磷及氨基甲酸酯類農藥。隨著有機汞、有機氯、有機磷等農藥的負面效應凸顯,國家先後逐漸對部分農藥品種進行了“減產和禁用”。為了尋找高效低毒的品種,經過我國科學家的不斷努力和紮實的工作,發現了諸如乙基大蒜素、井岡黴素等品種,20世紀70年初,瀋陽化工研究院張少銘先生等人研究和產業化多菌靈,並在小麥赤黴病中發揮了重大作用。這期間,國內先後仿製了稻瘟淨、異稻瘟淨、克瘟散等有機磷品種,研發瞭如託布津、甲基硫菌靈等高效內吸性殺菌劑,一系列三唑類殺菌劑也陸續產業化,並應用到農業生產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專利法歷經多次修改,給我國農藥工作者帶來巨大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促成了我國農藥的創新進一步與國際接軌,加速了我國由以仿為主、仿創並舉向自主創新邁進的新時期的到來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九五”計劃期間),在國家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先後建成了北、南兩個農藥創制(工程)中心,形成了瀋陽化工研究院和南開大學為主的北方中心和以江蘇、湖南、浙江、上海院所為主的南方中心;共形成了六個農藥創制基地,並支持了一些其他有研發能力的高等學校、科研院所以及40餘家企業建立農藥創新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中間試驗車間或產業化示範企業。隨後的“十五”“十一五”以及“十二五”期間,國家都將農藥創制、科技攻關和“十一五”及“十二五”科技支撐項目列為重要課題,加之國家“863”“973”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持續大力支持,我國農藥新品種的研發和關鍵技術開發工作出現了紮紮實實又欣欣向榮的局面,出現了一批創新品種、關鍵技術以及新農藥的創制研究理論。

依託各類創新平臺和項目,研發出了一批創新性成果和產品。我國的新化合物合成能力已達到3萬個/年,篩選能力達到6萬個/年。創制出毒氟磷、丁香菌酯、氰烯菌酯、氟嗎啉、丁吡嗎啉等多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綠色高效新農藥品種獲得登記。

「聚焦」从产业、创新、应用、管理、企业五维度,回顾我国农药行业40年的发展与转型之路

我國農藥產業化研究和田間應用技術進展顯著,如貴州大學等通過無溶劑催化合成,建成了年產200噸原粉生產裝置,總收率達80%,純度98%,實現了我國第一個仿生合成的植物免疫激活抗病毒新農藥毒氟磷的節能減排和清潔化生產。同時以毒氟磷為核心,構建了種子處理、健身栽培和大田蟲病藥物協調使用的全程免疫防控的技術,並在全國進行了大面積推廣應用。解決了農作物病毒病防控重大難題,防治效果和增收節支效果突出,該研究成果獲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此外,瀋陽中化農藥化工研發有限公司創制開發的殺蟎劑乙唑蟎腈、湖北省農科院創制開發的大黃素甲醚、江蘇省農藥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創制的氰烯菌酯、浙江新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創制開發的噻唑鋅等新農藥,在產業化生產和田間應用上均取得了顯著效果。

經過近二十年的努力,由科技攻關和技術支撐項目取得登記證的創制品種已有40餘個。創制新品種和技術創新,特別是關鍵技術的突破,極大地提高了我國農藥工業的整體水平。

農藥檢定所:服務中砥礪前行

農業農村部農藥檢定所原所長 辛德興

201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週年,也是農業農村部農藥檢定所恢復建所40週年。1978年9月國務院第230號文批准了農藥檢定所恢復建所,並明確了藥檢所農藥管理的職能,同年10月我調到藥檢所工作,參與了藥檢所的恢復建設和發展歷程,也見證了藥檢人艱苦奮鬥、砥礪前行的過程。

1978年恢復建所時全所職工不到10人,可以說是一無所有、一窮而白,沒有設備,沒有食堂,工作在原農展館的牛棚、馬棚裡,當時的藥檢人克服艱苦條件,用了不到二個月就逐步打開局面,開展了工作。

「聚焦」从产业、创新、应用、管理、企业五维度,回顾我国农药行业40年的发展与转型之路

為農資部門搞好服務。1979年上半年,藥檢所給全國供銷合作社的各省農資公司化驗員進行“利用氣相色譜儀分析農藥”的培訓,對處理大量的積壓農藥發揮了積極作用,也首次確立了藥檢所的地位。供銷總社的領導說,以後在農藥分析技術上有困難請教藥檢所,農藥質量有爭議請藥檢所仲裁。

為社會搞好服務。1982年,遼寧瀋陽郊區水稻發生大面積藥害糾紛,沒有證據如何判別責任?法院把農民使用剩餘農藥樣品送到藥檢所來檢驗。藥檢所當時只有簡單的國產SP-2305色譜儀和薄層法手段,明知有難度和設備落後,藥檢人仍克服困難,經過多次反覆試驗摸索,找出了藥害根源,幫助法院理清了責任,解決了糾紛,農民也得到補償。

為農藥企業搞好服務。1982年前後,藥檢所為上海、廣西、江蘇等農藥廠選擇最佳工藝路線提供科學數據,幫助他們不斷提高生產工藝效率,從26%提高到81.5%,使雙甲醚試製成功,企業非常感謝藥檢所的無私援助。

為農民搞好服務。1980-1983年間,山東、河北、陝西等地送來多起農藥中毒樣品。藥檢所急農民之所急,為農藥中毒人員及時有效進行檢測和判定,以最快速度為搶救提供科學數據和方案,挽救了多人的生命。

為國際合作搞好服務。藥檢所不但要立足於國內,還要走向世界。上世紀80年代初,國際農藥分析協作委員會(CIPAC)找到藥檢所,送來幾個未知樣品含量的測定。藥檢人克服檢測設備性能不穩的不利條件,在每個操作環節上精益求精,常常忙到半夜,最終分析的殺螟松原藥、乳油、可溼性粉劑,乙嘧酚磺酸,異稻瘟淨原藥、乳油的標準驗證工作的數據被CIPAC公告首次採用刊登,為國家、為藥檢所爭得了榮譽。

攻難關、辦實事。

1982年中央六部委制定了《農藥管理規定》。隨著農藥管理形勢發展,急需制定一部具有法律依據的《農藥管理條例》。經過藥檢所多年努力和六部委的配合,《農藥管理條例》初稿已報農業部批准,準備上報國務院。但在《農藥管理條例》中要爭取再寫上“具體工作由農業部農藥檢定所負責”,這是史無前例的事,難度可想而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通過與全國重點農藥企業和國務院法制局多次協商、報告,終於實現了目標。1997年5月8日《農藥管理條例》發佈了,我國農藥管理進入了依法管理、有法可依、進出口有序的新時代。

我國農藥管理不能僅靠一個單位,必須健全農藥管理體系。隨著我國改革開放,農業部門從使用農藥到經營農藥,既管理、又經營,不符管理原則。因此,藥檢所率先在冀、魯、豫三省搞試點,多方協商將省藥檢所從省植保站獨立出來,並逐步在全國有序推廣,為後來建立以部所為中心、省所為骨幹、縣(市)監督站為基礎的農藥管理體系打好基礎。

近年來,藥檢所不斷加強農藥法規建設、市場監督、信息交流、隊伍建設和國際合作,不斷提升管理能力和技術水平,為農民和農業生產把好關、服好務,有力地促進了行業發展。因工作紮實,成績突出,收穫了諸多榮譽,1993年殘留室被農業部評為“全國農業標準化集體”,1997年分析室被中央工委和農業部黨委授予“青年文明號”稱號。2000年3月,被評為“1999年度中央國家機關文明單位”,全所形成了講道德、講團結、講奉獻的優良作風。

未來,敬業實幹、牢記使命的藥檢人,將繼續發揚優良傳統,砥礪前行、永攀高峰,為我國農藥管理事業作出新的貢獻。

諾普信:與時代共成長

諾普信農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盧柏強

上世紀90年代誕生於深圳市農科中心果樹所的諾普信農化股份有限公司,如今已成長為農藥製劑行業龍頭企業。“為農民提供最有價值的產品,創中國最有價值的農藥品牌,做全國最優秀的農藥企業”。回顧諾普信的成長史,始終以政策指引,緊跟農業和農民需求,不斷轉型變革引領行業發展。

「聚焦」从产业、创新、应用、管理、企业五维度,回顾我国农药行业40年的发展与转型之路

從最初為解決柑橘防治紅蜘蛛難題研發出第一個專利產品“殺蟎利果”開始,諾普信就一直秉承著以用戶為導向的產品開發理念,針對農民防蟲治病的痛點,堅持做更高效、更環保的農藥,實實在在地為農民服務和解決問題。

諾普信領在業內引領了水性化環保型農藥製劑研發、生產和應用的浪潮。2010年,公司承擔的國家發改委2007年農藥結構調整項目“年產2萬噸水性化環保型農藥製劑及1萬噸塑料包裝物回收”順利通過驗收,建成國內領先的農藥製劑研發生產平臺和技術體系,有力地提升了我國農藥製劑研發水平。專家稱這一變革至少領先行業10年。

與此同時,諾普信積極開展新型環保省力化製劑的開發。2008年第一個吡蟲啉單劑種衣劑產品“越眾”問世,種子處理微囊懸浮劑也相繼成功開發,2016年千色龍種子健康公司作為諾普信在種子健康領域的服務公司掛牌成立,截至目前,2018年銷售額已經突破1個億。

我國自2014年7月1日起,撤銷百草枯水劑登記和生產許可、停止生產,2016年7月1日停止水劑在國內銷售和使用。當時,百草枯作為諾普信的四大過億王牌大品之一,尤其在南方經作區表現出超強的增長勢頭,2013年銷售額已達3億多元。產品的全面銷售禁用確實對諾普信佈局除草劑市場和整體銷售額有很大影響。但諾普信嚴格執行國家規定,快速開展替代產品的佈局,及時填補市場空缺,滿足農戶對高效環保製劑產品的需求。

2017年發佈新修訂的《農藥管理條例》,更加註重農產品質量安全,顯著提高了行業的准入門檻,鼓勵企業增強核心競爭力,把中國的農藥產業做大做強。

緊跟政策需求,面對土地集中化、大農戶和種植基地湧現的新趨勢,諾普信自2014年開始從農藥製劑產品商轉型新型農業服務商;2015年國家提出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諾普信結合種子處理劑、無人機飛防、生物防治和作物套餐,制定面向單一作物的全程最優解決方案,顯著提高了高效低風險農藥的佔比,降低了農藥用量和使用次數,提高了防治效果和農產品品質。

「聚焦」从产业、创新、应用、管理、企业五维度,回顾我国农药行业40年的发展与转型之路

面向未來農業,諾普信提出了發展的三大核心業務。第一,加大新農藥及省力環保緩控釋劑型、藥肥、種子處理等核心技術的開發。依託豐富、高效、環保的產品,採用新型有效的施用技術,結合生物防治,研發推廣最優作物解決方案;第二,建立最強大的服務終端,集成“產品+技術”打造服務平臺,成立作物服務公司,提供最優的產品方案和農事服務,成為區域遙遙領先的農業綜合服務;第三,打造單一特色作物產業鏈,聯合繁育種苗,建立種植行業標準和產品標準,打造最優的農產品供應品牌。

在新《條例》的指引下,諾普信已蓄勢待發,揚帆起航,相信在不遠的未來,將有力推動農業產業升級和發展,全面踐行企業的願景——“農業不再落後,農民無比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