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塗子沛:政府服務應該讓人 “一輩子只跑一次”

就如同農耕代表古代文明,工業革命代表現代文明,大數據也將代表和催生一種全新的文明形態。在大數據時代,人類社會的各個層面會有怎樣的機遇和挑戰呢?

中信出版集團最近出版的《數文明》一書對這些問題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作者塗子沛,被稱為大數據先鋒思想家,曾出任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2017年起先後參與創建多家公司,同時擔任多家公司董事。其首部著作《大數據》開大數據之先河,被譽為“為華文世界開創了一個重要話題”;第二部著作《數據之巔》,則認為必須把大數據從科技符號提升為文化符號,這樣才能推動中國在大數據時代的全球競爭中勝出;《數文明》則為數據三部曲的第三部。

在《數文明》中,塗子沛從三個層面描繪了一種全新的文明形態:人類的數據文明、商業世界的數據文明、個人世界的數據文明。近日界面新聞記者對塗子沛先生進行了專訪。在採訪中,他尤其強調了應該讓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倒逼政府改革。“如果一個國家的所有的公共服務都能在一個APP上辦理,證件在政府存檔一次,一輩子都可以用,那多好。而不是辦一次事提交一次,去一個部門提交一次。”關於人工智能的黑箱,他建議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成立一個算法審查局,像審查藥品的成分一樣審查算法,防止算法不公平和算法合謀。

以下為採訪全文:

界面新聞:您在書中提到,公共管理中“假數據比沒有數據更加糟糕”,比如目前在社保費率偏高的情況下產生了嚴重失真的社保數據,在我們向“數文明”轉換的過程當中,怎樣解決公共管理領域裡假數據向真數據轉換的問題?

塗子沛:很多部門之間的數據不敢連通,就是因為各個部門數據不一樣,解決的方案是加速數據的連通和開放。數據要作為整體的數據,而不是某個部門的數據,以大部制打造數據維度上的整體性政府、透明性政府和開放性政府,以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倒逼政府的改革。如果政府的數據能夠聯網,公共服務的效率會成倍提升,99%的事項可以在手機上辦理。如果未來的政府都是通過數據空間而不是物理空間提供公共服務,將會創造新的政治文明。越早數據化的政府就會有比較優勢,美國的國會保存有200多年的國會辯論記錄,研究社會問題時是一筆很大的財富。

界面新聞:您提到浙江省政府部門推行的“最多跑一次”的服務給民眾帶來很多便利,您認為這種公共服務是否具有在全國推廣的可能,在推廣過程中的數據問題如何解決?數據在政府改革的過程中具有什麼積極作用?

塗子沛:當然可能,我甚至認為應該推廣“一輩子跑一次”。如果一個國家的所有的公共服務都能在一個APP上辦理,證件在政府的存檔一輩子一次就夠了,各個部門統一調用,而不是辦一次事提交一次,去一個部門提交一次。現在是數據時代,我們在數據空間待的時間比在物理空間還長,在數據空間裡休閒、娛樂、通訊。我們的個體變了,但政府作為社會的中樞,還變得比較慢。互聯網成為很多商業公司的基礎設施,但是還沒有變成政府的基礎設施。等有一天跟政府打交道,跟和互聯網打交道一樣方便,那時的公共服務效率會非常高。

當然,全國推廣的難度非常大,需要政治家、官員的責任擔當和政治勇氣。目前是做不做的問題,而不是能不能的問題。希望人們能放下傲慢和偏見,利用好大數據,利用好新技術,實現黃仁宇先生所說的“數目字管理”,實現中國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彎道超車。

界面新聞:多城市在努力打造“智慧城市”,您認為這個過程中數據的採集、存儲和歸屬應遵循怎樣的原則?如何保障數據不被不合理使用以及民眾的調用權限該怎樣界定?

塗子沛: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很多部門和個體都在採集和存儲數據,現在的管理比較混亂。我認為應該成立大數據資源管理局,站在全社會的角度進行科學規劃,對各類數據像稅收一樣分類管理,明確誰採集、誰存儲、誰可以使用,服務於所有的部門和所有的老百姓。大數據資源管理成為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界面新聞:在即將到來的人工智能時代,如何監督算法的“黑匣子”合理公正地用大數據為民眾提供便利?

塗子沛:要督促算法開放,也要對算法審查,我建議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成立一個算法審查局,像審查藥品的成分一樣審查算法,防止算法不公平和算法合謀。

界面新聞:百度的李彥宏先生說,“中國人願意犧牲隱私來換取便利”,您怎麼看待這種觀點?關於隱私保護和數據所屬權的問題,歐美現已有一些應對措施和立法,您認為中國立法方面應該如何保護民眾的隱私不受科技巨頭的侵犯?

塗子沛:李彥宏先生的觀點我不認同,中國人不是“願意”,而是我們沒有選擇。以前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現代生活裡,數據就是隱私的載體,我們要保護隱私,就要保護數據。只有少部分人意識到了,伴隨數據的是個人的權益,需要各行各業一起努力來普及這個概念。至於是選擇便利還是選擇隱私,選擇權應該交還給個人。隱私問題會成為數文明時代的頭號社會問題,我認為政府應該高度重視這個問題,加快立法,界定數據的歸屬權以及使用範圍。不僅是立法,技術手段也要發展,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保護好民眾的隱私。

界面新聞:前一段時間馬蜂窩事件揭出了商業公司的數據造假潛規則。這是不是您說的假數據呢?該怎樣保證消費者的權益不受假數據的危害,讓企業公平競爭?

塗子沛:真實世界的醜陋在虛擬空間裡都存在,而且虛擬空間裡造假更容易,我們現在的假數據已經非常普遍了,需要政府出重拳,像治理真實世界的假貨一樣治理虛擬空間的假數據,用人工智能的技術手段來對抗數據造假。

界面新聞:工業文明時期,在教育的流水線上相對優秀的人才在社會上比較受歡迎。那麼在數文明時代,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塗子沛:需要有創造性的人才。我在書裡還有一個觀點,現在90%的人在90%的情況下過的就是機器的生活,他的反應、他的發射、他處理事情、他說的話其實都非常機械,比例可能比90%還高。人工智能領域有一位先驅就說過,人不過就是頂著一個計算機的肉體,人在很多時候過的生活真的是很機械的。作為一個企業管理者,我特別注重的是善於打破邊界的人,看一個員工有沒有長遠的發展,就看他善不善於打破物理跟人際關係的邊界。如果你打不破這個邊界,你永遠是在一條軌道上,那就跟機器沒有區別,你的未來都可以預見。但是如果能打破,未來就是不可預見的。所以我想,我們未來的智能時代、數文明的時代,最可貴的是人的創造性,打破邊界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