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建設萬里行·廣東 廣州篇」廣州公共資源交易“信用指數”案例獲評2018年全國信用應用十大實踐成果獎

近年來,廣州市大力推進營商環境綜合改革,積極推動構建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市場監管體制,率先在公共資源交易領域應用“信用指數”,有效規範了招投標行為,優化了公共資源交易市場,成為該市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的一大亮點。6月10日,在國家發展改革委指導、新華社和福州市政府聯合主辦的2018年中國城市信用建設高峰論壇上,廣州公共資源交易“信用指數”作為全省唯一入圍案例(不含深圳),成功獲得2018年全國信用應用十大實踐成果獎。主要成效和做法如下:

一、率先開展信用評價,實現交易主體全覆蓋

2009年起,廣州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率先在全國進行建築業企業的誠信評價,將信用評價結果與評標結果掛鉤。經過近十年的建設和推廣,評價行業不斷擴大,逐步覆蓋房屋市政、水務、水利、交通、城市園林綠化、鐵路等建設工程交易和政府採購領域;評價範圍不斷延伸,覆蓋招標人(採購人)、投標人(供應商)、招標代理、評標(評審)專家等各類交易主體。目前,已實現信用評價“每日一評”“動態變化”,評價結果佔評標總分5%-20%,各類信用評價分數累計已在23000多個建設工程項目、5000餘個政府採購項目中得到應用。通過信用評價,規範了各方行為,受到市場主體廣泛好評。

二、全方位信息共享,建立“一處失信處處受制”的聯合懲戒機制

交易中心充分發揮平臺信息樞紐優勢,在市信用辦(設在市發展改革委)的統籌協調下,與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財局、市檢察院等部門實現信息互聯互通,與廣州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統、外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等信息平臺實現了數據對接,全面歸集企業工商、稅務等基本信息和不良行為、行政處罰等信用信息,著力打破信息孤島,實現信用數據的交互共享,建立起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的公共資源交易信用評價體系,日均獲取相關信用數據

6400餘項,為企業和從業人員繪製“誠信肖像”,逐步形成“一處失信、處處受制”的聯合懲戒機制。

三、全過程信用管理,促進企業誠信履約

交易中心通過公共資源交易全過程信用管理,著力解決部分企業“重交易、輕履約”問題。標前,建立企業信用檔案、公示信用信息;標中,建立場內不規範行為記錄機制;標後,實行履約評價制度,將評價結果作為下次評標的參考。自履約評價制度實行以來,共有1265個供應商被1304個採購人評價,涉及項目6100個。全過程信用管理,實現了交易和履約的聯動,促使企業加強招投標全鏈條質量監控,倒逼企業誠信履約,不斷提升管理水平。

四、全國首創信用指數,助力優質企業脫穎而出

交易中心與廣州市標準化研究院合作,運用大數據技術,深入挖掘信用評價、信用檔案、信用信息,通過量化模型,在全國率先研發首個跨行業、跨區域公共資源交易綜合信用指數,剔除傾向性加分指標、堅持對各類型企業一視同仁,客觀反映交易主體市場信用狀況,打破行業和地區保護,切實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自信用指數在政府採購公開招標項目中啟用以來,已累計將

19969家企業,4058名評審專家納入評價體系;中小企業參與政府採購的中標率穩步上升,其中標金額佔比由12.61%增至15.6%,增幅達23.7%,促使一批優質企業通過公平競爭實現脫穎而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