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提防小程序註冊開發陷阱

打開微信小程序,各類信息應有盡有,小程序火了,為不少創業者帶去商機的同時,也有一些人打起了歪主意。

去年6月,接到安徽合肥市一家網絡公司發出的“國家中小企業互聯網扶持暨小程序會議”的電話邀請,安慶市從事助聽器銷售的何方很有興趣,不想這一去,便掉進了“陷阱”。

提醒!提防小程序註冊開發陷阱

搶注小程序“誘餌”多,輕信者被“套路”

全封閉的酒店會議現場,展示了大量有關騰訊公司的宣傳內容,會場禁止錄音錄像,公司人員極富激情地宣講:“你錯過了實體經濟、錯過了‘互聯網+’,還要錯過小程序嗎?”

提醒!提防小程序註冊開發陷阱

“公司自稱是微信授權的第三方。”何方說,他們鼓動在場的人搶注稀缺的微信小程序名稱,還向大家展望了後期可觀的商業價值。“他們說,微信小程序可為店鋪做廣告,搶注一個小程序名稱相當於‘跑馬圈地’,以後別人再想註冊,得找你協商,轉賣名稱還能升值。”

一番話讓何方動了心。這時,公司又拋出“誘餌”:“原價3.98萬元的小程序註冊開發費,現只需1.98萬元!搶註名額有限,先到先得!”一陣鼓動之下,才一會兒工夫,就有很多名稱都被參會者註冊。何方趕緊抓住機會,當場花了5.94萬元,簽約認購了3個小程序的註冊開發。

從會場回來以後,何方犯起了嘀咕,上網搜索“小程序註冊”相關信息,發現原來小程序可憑營業執照或身份證件自主申請註冊,僅需300元。“我又諮詢了騰訊的客服,得知微信從沒授權任何第三方開發製作小程序。”

察覺到事情不妙,何方立刻和這家網絡公司交涉,卻被告知合同約定的不光有小程序註冊,還有後續的開發推廣等,這些都要費用。“可他們交付的產品只是粗糙的模板,沒啥技術含量,遠不值近兩萬元的價錢。”何方說。

類似案例還有不少。記者梳理幾位舉報人反映的情況,發現被舉報公司都有以下特點

  • 電話邀約,假託有大公司授權,拉大旗作虎皮;
  • 強調搶注小程序名稱的市場前景廣闊,並給出名額有限、折扣優惠等“誘餌”;
  • 現場禁止錄音錄像,合同條款精心設計;
  • 事後提供服務粗製濫造,或根本未提供服務。

涉事公司否認欺騙,交涉退款大多未果

被舉報的涉事公司有何說法?

給何方提供小程序開發服務的公司負責人崔某承認召開過推介會,但否認冒充得到騰訊授權、誇大宣傳搶注小程序等,稱僅是正常宣傳並提供了程序推廣等服務。後來,在合肥市廬陽區海棠街道市場監督管理所的調解下,雙方達成協議,公司返還何方2.7萬元,剩餘合同約定事項協商解決。

黃曉給記者提供了一份同簽約公司交涉的錄音錄像,錄音裡對方表示自己得到騰訊授權,錄像裡公司人員表示黃曉繳納的費用已全部用於程序註冊、後臺服務器管理等。

記者與朱路一起撥通了對方公司人員肖某的電話,告知接到群眾受騙舉報,想了解一下情況。對方否認是肖某本人,朱路卻向記者證實,接電話的正是肖某。

熊科雖與對方交涉未果,但不久前他在另一場宣講會上堵住了這家公司的負責人,將其扭送至當地派出所,協商後要回了全部款項。

相關平臺加強管理,多方合力堵住陷阱

“小程序搶注類似於域名、商標等搶注,部分投資者心存僥倖,希望有朝一日該程序名稱被人看上,能賣個好價。”安徽大學法學院教授朱慶說,“當事人要提高鑑別能力,別抱投機心態,加強防範。”

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律師婁秋琴建議,要注意證據收集,及時報案,達不到刑事詐騙立案標準,還可通過民事協商或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舉報人先前多是被電話邀約,這些個人信息如何洩露的?相關部門要加強個人信息保護,構建防範個人信息洩露的機制。”婁秋琴建議。

“針對小程序的開發、推廣,騰訊公司等平臺相當於建了一個開發區,每個公司都能申請註冊。”安慶市公安局迎江分局經偵大隊大隊長王珊認為,相關平臺對可能出現的問題須有預判,應當承擔更多監管責任。

“相關主管部門也要加強對平臺方的管理,同時對提供電子服務企業的經營行為,比如引導當事人搶注類似小程序名稱等行為的合法性要作出細化規定。”王珊說。

來源 | 人民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