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慈善信用榜”發佈 60家籌款型慈善組織上榜

“中國慈善信用榜”發佈 60家籌款型慈善組織上榜

近年來,全社會逐漸步入信用時代,慈善組織的信用引發公眾普遍關注。“2018中國慈善信用榜”(以下簡稱“榜單”)發佈會在今天在清華大學舉行,此次共上榜60家“籌款型”慈善組織,其中包含30家“民間籌款型慈善組織”和30家“公辦籌款型慈善組織”。

這個榜單由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和北京易善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完成,前者是國內慈善行業研究團隊之一,提供了算法等學術支持,後者是專業的信用管理公司,負責榜單的數據採集及計算。

據介紹,目前我國的慈善組織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由企業和企業家發起成立的對外進行捐贈的基金會;另一類是已認定為慈善組織的籌款型的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和社會團體,公眾更關注後者的信用,此次研究也以後者為研究對象,並排除了社會服務機構中的民辦教育機構。

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長鄧國勝教授表示:

我國社會組織數量龐大、類型繁多,社會組織信用體系的建設需要一個過程,需要多階段穩步推進。根據社會的迫切需要和信息公開的實際情況,第一階段的社會組織信用指數從全國慈善信息平臺——“慈善中國”網站上公佈的籌款型慈善組織入手,樣本包括4000餘家開展公開和定向募捐的基金會、社會團體和社會服務機構。

整個榜單綜合分析了每家社會組織2015年-2017年三年來公開在民政部門慈善組織信息公開平臺、互聯網媒體平臺、中基透明指數平臺上的公開數據,分別從信息公開、財務和團隊能力、合作伙伴背景、合作風險、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等五個維度來建立慈善組織信用評估模型。

鄧國勝介紹說,評估模型總共由五個一級指標構成,這些指標是依據國內外信用評價辦法,參考大量企業信用評價指標,同時結合慈善組織的基本特徵來制定的。

每個一級指標又分解為若干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共五十多個維度來綜合詳細評分。區別於其它榜單的人工算法,整個評估模型應用人工智能AI技術完成數據分析,五大類、五十多個小類,不同維度的細緻評分,遵循了科學性、系統性、適度性等多項原則,保證了榜單的客觀公正性。

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長王名教授在致辭中肯定了研究慈善信用的社會價值:

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法律完善和公眾參與,國家和社會的關係正悄然發生變化。未來政府監管的核心是信用監管,慈善組織的核心競爭力是信用。在信用管理時代,一個規模很小的機構如果信用管理的好,也能獲得社會很大的支持。

鄧國勝教授進一步提出,隨著《社會組織信用信息管理辦法》、《關於對慈善捐贈領域相關主體實施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的合作備忘錄》等規章和制度文件的實施,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如何落實?如何提升社會組織、特別是慈善組織的信用信息?誰來評判社會組織、慈善組織的信用?從國內外經驗看,獨立第三方是企業徵信、社會組織徵信的重要主體之一。”

該榜單計劃每年9月5日中華慈善日左右發佈一次。易善創始人、總裁陶澤表示:

社會組織信用指數有助於減少信息不對稱,增強行業的透明性,幫助資助方精準識別有信用、能夠較好履行合同的社會組織,促進雙方的合作。此外,也能為社會組織的信用建設提供參考的標準,同時推動社會組織的健康發展和社會資本的積累。

政府主管部門可以通過查看管理的慈善組織的信用分數,全面瞭解慈善組織的發展情況和進行風險控制,捐贈方和媒體可以通過查看籌款型慈善組織的信用分數,選擇合作伙伴。


“中國慈善信用榜”發佈 60家籌款型慈善組織上榜

“中國慈善信用榜”發佈 60家籌款型慈善組織上榜

來源 | 中青在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