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山和侯雲德的貢獻不止500萬元所能衡量|十跖·國家最高科技獎

科技界的重大喜事!

民眾所喜聞樂見的一個科技界的重大事件。

王澤山和侯雲德的貢獻不止500萬元所能衡量|十蹠·國家最高科技獎

82歲的王澤山和89歲的侯雲德。

2018年1月8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隆重舉行,共評選出271個項目和9名科學家,來自南京理工大學王澤山院士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預防控制所侯雲徳院士分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82歲的王澤山和89歲的侯雲德分別獲得最高獎項獎金500萬元,這是該獎項自2000年設立以來第28、29位獲獎者。

“他們對社會,對國家做出的貢獻,遠非這500萬獎金所能掂量的”科技領域的一知名人士說,這些獎金如果現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購置房屋也要在偏遠一些地段才行,“他們的辛苦付出,不能用金錢來衡量了!不能與娛樂圈的明星們相提並論!”

他們的貢獻在哪呢?

王澤山和侯雲德的貢獻不止500萬元所能衡量|十蹠·國家最高科技獎

王澤山指導科研工作。

王澤山,吉林省吉林市人,中國著名火炸藥學家,發射裝藥理論體系的奠基人,火炸藥資源化治理軍民融合道路的開拓者,系列原創技術的發明人,曾於1993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又於1996年和2017年兩次摘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新聞報道稱,作為我國含能材料(火炸藥)學科帶頭人,王澤山所面對的火炸藥科研事業,是高溫高能的“熱”學問。青年求學時代,他沒有追逐航天、物理等熱門專業,與火炸藥研究一結緣就相伴了六十二載;在六十多年的科研中,他選定一個課題就要做出成果,力求“每一口井都挖出水”,為國防事業和相關產業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率先攻克廢棄火炸藥再利用、發現低溫感含能材料、提高發射藥能量利用率,到發明高能量密度裝填方法、提高發射裝藥輸出功率,再到發明裝藥技術、解決國際軍械難題……

王澤山和侯雲德的貢獻不止500萬元所能衡量|十蹠·國家最高科技獎

侯雲德指導科研工作。

侯雲德,江蘇省常州市人,具有超一流的戰略眼光的科學家,是中國分子病毒學、現代醫藥生物技術產業和現代傳染病防控技術體系的主要奠基人,被稱為“中國干擾素”之父。

作為我國分子病毒學和基因工程藥物的開拓者,侯雲德一輩子與病毒打交道,直至今日已年逾90的他還堅持一線工作,持續地實踐了“學習病毒學、研究病毒學,目的應當是預防和控制病毒,為人類做出更加切身的貢獻”的專業理想。

他從事科研工作60餘年間,曾率先研發出中國首個基因工程藥物——重組人干擾素α1b,應用於上千萬名患者的臨床治療;他率領團隊成功應對近十年來國內外發生的多次重大傳染病疫情,包括2009年中國H1N1流感大流行的防控應對和科技攻關。

據瞭解,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每年評審一次,根據2017年5月發佈的《關於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三大獎每年授獎總數不超過300項。

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71個項目和9名科學家。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35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33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6項,一等獎4項,二等獎6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70項,特等獎3項,一等獎21項(含創新團隊),二等獎146項。7名外籍科學家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王澤山和侯雲德的貢獻不止500萬元所能衡量|十蹠·國家最高科技獎

善學博雅&情感機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