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後開辦的第一所佛學院,培養諸多人才的它在堅持哪些傳統


改革開放後開辦的第一所佛學院,培養諸多人才的它在堅持哪些傳統


改革開放後開辦的第一所佛學院,培養諸多人才的它在堅持哪些傳統


中國佛學院

靈巖山學院修復前後


前陣子,敦煌研究院榆林窟講解員@許鑫NixUx刊文指出民間自發為千年佛像貼金塑彩導致文物被破壞。關於文物修復的話題,很快就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與熱議。(點擊此處瞭解詳情)

文物修復的正面例子,莫過於各項“修舊如舊”的專業修復案例了。除了專業文物保護人員以外,不少千年道場也在堅持以“修舊如舊”的原則對文物進行就地保護。這其中,就有中國佛學院靈巖山分院。

佛學院現存建築為民國時期所建,設施簡陋、年久失修、存有安全隱患,如原木構建築遭受白蟻侵蝕、屋瓦破舊,時有漏雨等問題。一時間,佛學院建築的修復工作便提上了日程。


改革開放後開辦的第一所佛學院,培養諸多人才的它在堅持哪些傳統



因此,今年暑假期間,佛學院對建築進行修復施工的時候,便嚴格地遵循“修舊如舊”的文物保護原則。

一方面,學僧教室的搶救性保護和維修進一步完善了佛學院的基礎設施建設,為學僧們提供安全舒適的修學環境;另一方面,這樣的修復工作也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古建築的原有形制。

堅持修舊如舊的中國佛學院靈巖山分院,有著怎麼樣的歷史底蘊,又如何繼承和發展這些歷史底蘊呢?快來和禪風君一起了解一下吧。

改革開放後開辦的第一所佛學院,培養諸多人才的它在堅持哪些傳統

教遵天台,行歸淨土,學院家風代代傳

改革開放後開辦的第一所佛學院,培養諸多人才的它在堅持哪些傳統



改革開放後開辦的第一所佛學院,培養諸多人才的它在堅持哪些傳統



中國佛學院靈巖山分院前身為1943年開辦的唸佛堂臨時研究班,1944年改名西有研究社,1948年擴充為淨宗佛學院,後於1980年經國家宗教局批准成立,直屬中國佛教協會。

靈巖山分院一直堅持的教學宗旨是“教遵天台,行歸淨土”。這個宗風,得從印光大師說起。

中國佛學院靈巖山分院設立於江蘇蘇州靈巖山寺。靈巖山寺作為一個千年古剎,屢經興廢,在近代迎來了一代高僧、被後人追溯為淨土宗第十三祖的印光大師的中興。


改革開放後開辦的第一所佛學院,培養諸多人才的它在堅持哪些傳統



早在1926年,印光大師第一次上靈巖山時,即規劃創建靈巖山寺十方專修淨土道場之設施。他曾為靈巖山寺寫下一副對聯:“淨土法門普被三根,實如來成始成終之妙道;彌陀誓願全收九界,眾生心作心是之洪猷。”

印光大師為了確保靈巖山寺道風,特訂立五條規約,其中第四條便是:“專一念佛,除打佛七外,概不應酬經懺佛事。”


改革開放後開辦的第一所佛學院,培養諸多人才的它在堅持哪些傳統


印光大師

改革開放後開辦的第一所佛學院,培養諸多人才的它在堅持哪些傳統


明學法師

印光大師晚年住錫靈巖山寺,以身作則地帶領大家唸佛,靈巖山寺所培養出來的僧才,也多以淨土為行。到了後來創辦研究班、研究社乃至佛學院時,便延續了這一風氣。

印光大師還堅持維護道場、弘揚淨土,不學大派頭。生前任靈巖山寺方丈的明學法師常說:“這是靈巖山寺歷任方丈的準則,也是必然要求,不能破壞!不能違背印光大師的遺願!”

而在淨宗佛學院成立時,佛學院聘請的法師,多是從天台宗名剎寧波觀宗講寺出身,包括當時靈巖山寺的方丈妙真法師也是觀宗講寺出身。二者結合便形成了“教遵天台,行歸淨土”的風格,一直延續至今。

改革開放後開辦的第一所佛學院,培養諸多人才的它在堅持哪些傳統

延續宗風,道行清白,靈巖學院僧才多

改革開放後開辦的第一所佛學院,培養諸多人才的它在堅持哪些傳統


改革開放後開辦的第一所佛學院,培養諸多人才的它在堅持哪些傳統


趙樸初為中國佛學院

靈巖山分院題字


1978 年 11 月, 中國教協會曾任會長趙樸初專程到靈巖山寺視察,提出要恢復靈巖山寺,不久蘇州市政府即將靈巖山寺歸還佛教界管理,並禮請明學法師主持修復靈巖山寺。

明學法師發心創辦僧伽教育,培養僧才,向樸老請示,得到趙樸初的大力支持,樸老親自題寫了“中國佛學院靈巖分院”的校名。


改革開放後開辦的第一所佛學院,培養諸多人才的它在堅持哪些傳統



經過籌備,中國佛學院靈巖山分院於 1980 年 12 月 10 日正式開學, 由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明暘法師任院長,明學法師任常務副院長,並禮請趙樸初會長擔任名譽院長。

中國佛學院靈巖山分院是改革開放後開辦的第一所佛學院。辦學“叢林化”是它的一大特色。在這裡,寺、“院”一家,學僧們日常起居、功課必須遵守地院的規矩,與常住無二。


改革開放後開辦的第一所佛學院,培養諸多人才的它在堅持哪些傳統


改革開放後開辦的第一所佛學院,培養諸多人才的它在堅持哪些傳統


佛學院的學僧師父們


每天早晨四點半,佛學院的學僧師父們就要起床,與眾寺僧一起做早課。六點半用好早餐,休息片刻,八點開始,準時上課。

在佛學院,一節課的時長是四十五分鐘。課後有十分鐘休息時間,課前則有五分鐘做準備。上下午各有三節課,幾乎與普通學校無異。

到了中午十點四十五分,學僧便與寺僧一同過堂用齋,下午四點半用藥石,晚六點到大雄殿做晚課。七點半以後,學僧們還要聽錄音、自修,準備明天的功課等。一直到晚九點半方就寢。


改革開放後開辦的第一所佛學院,培養諸多人才的它在堅持哪些傳統


趙樸初給佛學院講課


佛學院一貫優良的道風與學風,加上良師益友的循循善誘,又有這樣簡樸、規律、科學的學習生活安排,使得這裡高僧輩出,培養了大量法門龍象,為佛教的復興做出了重大貢獻。

不少法師在中國佛學院靈巖山分院畢業後便到國家或地方佛教協會任職,有的還駐錫美國、英國、新加坡、菲律賓、加拿大、澳大利亞及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弘法利生,深受各地的歡迎。

靈巖山樸素的道風吸引著海內外佛教界的重視。日本、美國、新加波、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佛教組織不時派團前來進行佛教文化的交流活動。這大大加強了海內外人們的文化交流與友好往來。

改革開放後開辦的第一所佛學院,培養諸多人才的它在堅持哪些傳統


改革開放後開辦的第一所佛學院,培養諸多人才的它在堅持哪些傳統



優良傳統的代代相傳,是佛學院辦學能夠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從印光大師開始奠定下來的簡樸、務實的道風,確實是讓後人受益無窮。

禪風君認為,高僧也不是一出家便能成為一名法門龍象,但是一個道風優良的環境,便可以成為陶賢鑄聖,成就弘法大器的烘爐。

中國佛教在近年來飛速復興,像中國佛學院靈巖山分院這樣有著深厚底蘊,優良道風的佛學院,其實還有不少。因此,禪風君也對中國佛教界的未來圖景,充滿了憧憬與嚮往。


改革開放後開辦的第一所佛學院,培養諸多人才的它在堅持哪些傳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