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杯玉冰燒,砍塊大叉燒

翻開歷史的卷軸,酒本帶你走進廣東石灣玉冰燒的世界。

玉冰燒米酒是嶺南人民對於中國酒文化的一大貢獻。以石灣玉冰燒為代表的豉香型白酒,已成為繼醬香、濃香、清香、鳳香、米香之後的中國白酒第六大香型酒類,其獨具特色的玉冰燒釀酒工藝已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飲杯玉冰燒,砍塊大叉燒

廣東石灣酒廠集團有限公司

石灣玉冰燒的由來

玉冰燒,產自佛山石灣鎮。石灣鎮原是一港灣,在惠州市博羅縣羅浮山下,由西沙河與東江環抱而成,故名石灣。石灣鎮素有“羅浮山下第一鎮、東江明珠”之美譽,一直以盛產陶瓷著稱。此外,石灣鎮還產酒。

道光年間,佛山蓮塘村人陳屏賢創辦“陳太吉酒莊”。那時正是石灣製陶業的鼎盛時期,眾多手工業者在勞作之餘,都喜歡喝杯米酒放鬆身體,這極大地帶動了石灣的釀酒業發展。

玉冰燒的製作過程,主要工藝程序與一般白酒相似,用優質大米蒸煮,然後涼放、配曲、攪拌、發酵、蒸餾等。與眾不同的主要工序在“肉堤”。這是玉冰燒最為獨特的工藝。白酒放入陳年肥肉缸㓎釀,所用肥肉需經加工及陳藏處理,肉、酒比例合理,㓎肉時間達數十天,再經澄清,勾兌等工序釀成。以此法陳釀的酒,綿甜柔和,酒體甘冽豐滿,酒液清澈,不再混濁。皆因豬肉能吸附雜質,泡在酒中能與酒液融合形成獨特酒香,並醇化酒體。

飲杯玉冰燒,砍塊大叉燒

陳太吉酒莊老闆陳如嶽把這種米酒取名為“肉冰燒”,因為泡在酒中的肥豬肉,就像晶瑩剔透的冰塊,後來覺得肉字不雅,而粵語上的“肉”與“玉”同音,1895年,酒廠再將肉字改為玉。一字之改,給人的感覺上可謂天壤之別,化腐朽為神奇,由大俗進入大雅境界,玉冰燒米酒從此聞名遐邇。

名酒之路

道光年間,佛山蓮塘村人陳屏賢創辦“陳太吉酒莊”。

1889年,陳如嶽辭官返鄉接管“陳太吉酒莊”,承襲傳統工藝,釀製“醇舊太吉酒”,成為地方名酒。

938年抗日戰爭時期,佛山酒業也遭受巨大毀滅。據石灣酒廠廠志記載,當時陳太吉酒莊的日產量從原來的2.5噸,降到1噸以下。

1952年,“陳太吉、永聯興、品棧醬園”等私營作坊聯營,組成“石灣酒聯組”,但由於當時糧食短缺,生產一度受阻。

1956年9月,以陳太吉酒莊作為廠址組建成公私合營陳太吉酒廠。

1968年改名為佛山市石灣酒廠至今。而“玉冰燒”作為石灣酒廠的當家產品,亦獲獎無數。

1981年被評為廣東省優質產品;1984年獲原輕工業部酒類質量大賽銀盃獎;1984、1988年在全國第四、五屆評酒會上或國家優質酒稱號及銀質獎等。

鑑賞時刻

飲杯玉冰燒,砍塊大叉燒

早期 30度 玉冰燒

飲杯玉冰燒,砍塊大叉燒

90年代 玉冰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