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日本千年企業比我們百年企業的數量還多

差距在哪裡?為什麼日本僅僅千年企業的數量,就能有7家?

為什麼日本的千年企業,

會比中國的百年企業還多?

原因令人汗顏.....

據日本東京商工研究機構的調查數據顯示,截止2016年,全日本超過100年曆史的老店鋪和企業竟達33069家之多,比2012年的調查增加了5628家。日本千年以上的企業有7家,最老的企業是木造建築行業的“金剛組”,距今已有1439年的歷史,日本可謂世界長壽企業的國家。

為何日本千年企業比我們百年企業的數量還多
為何日本千年企業比我們百年企業的數量還多

株式會社金剛組 距今已有1439年的歷史

為何日本千年企業比我們百年企業的數量還多

財団法人池坊華道會 距今已有1430年

為何日本千年企業比我們百年企業的數量還多

慶雲館(旅館)距今已有1300多年,

被認定為世界最古老的旅館

再看看我們中國,最古老的企業是成立於1538年的六必居,之後是1663年的剪刀老字號張小泉,再加上陳李濟、廣州同仁堂藥業以及王老吉三家企業,中國現存的超過150年曆史的老店僅此5家。此外,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僅2.5年,集團企業的平均壽命僅7~8年,與歐美企業平均壽命40年、日本企業平均壽命58年相比,相距甚遠。

日本人天生性格追求極致完美、嚴謹、執著、精益求精,當自認為技術還不夠完美時不會拿出手。在技術研發方面,日本有三個指標名列世界第一:一是研發經費佔GDP的比例列世界第一;二是由企業主導的研發經費佔總研發經費的比例世界第一;三是日本核心科技專利佔世界第一80%以上。

為何日本千年企業比我們百年企業的數量還多

數據來自日本經濟產業省

這意味著日本整個國家對技術研發的重視,同時也告訴我們為什麼日本科技能獨步天下。經濟不只是單純地建造工廠,然後高效運作,日企不只在於表面豐田、松下、索尼、佳能、日立……,而是更多在國際市場上眾多領域的“隱形王者”。

日本長壽企業長盛不衰的原因有很多。日本長壽企業比歐美做得更好,日本企業投資都講究戰略,注重長遠投資和利益回報,每每投資都考慮幾十年以後的市場定位和變化。反思我們中國企業,是如何經營思考的?

企業的追求不同

中國的很多企業家,在主業上小有成就之後,便立馬開始“多元化”戰略,投資房地產、投資股票證券,總之什麼賺錢快做什麼。

而日本的企業家給人的印象似乎對產品本身更感興趣。日本被譽為“工匠國”,其企業群體的技術結構猶如“金字塔”,底盤是一大批各懷所長的幾百年的優秀中小企業。這些企業或許員工不足百名,但長期為大企業提供高技術、高質量的零部件、原材料。很多中小企業在世界市場上掌握著某種中間產品、中間技術的絕對份額,甚至不乏獨此一家。

為何日本千年企業比我們百年企業的數量還多

從兩者區別是中國企業只是賺錢,日本企業才是做事業。兩者結果可想而知,日本有幾萬家百年企業,而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百年企業一個也沒有,這是就是原因。

對投資的理解不同

在中國企業家眼裡,技術基本上等於先進的設備,所以中國老闆的設備一個比一個買得先進,但花錢培訓技術員卻捨不得,培訓全員的老闆則更是少之又少。曾聽說過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某位傢俱公司的老闆花750萬買了一臺日本的設備,但卻捨不得花40萬培訓一批技師,結果被不懂操作的工人把機器搞壞,只有再花50萬去修,這樣的例子在中國比比皆是。

為何日本千年企業比我們百年企業的數量還多

日本人跟中國人不太一樣,他們買設備可能精打細算,但是學習技術比較捨得花錢,而消化技術則更捨得花錢和精力。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我們的設備是100分,他們的設備可能是80分,我們用的運用率只有30分,而人家用到95分,這樣算來,我們的100×30%,只有30分,而人家的80×95%有76分。他們用80分的設備卻勝過我們100分的設備,這就是差距,也是軟實力的差距。所以,設備並不是最主要的,技術才是最重要的。

為何日本千年企業比我們百年企業的數量還多

中國和日本企業的差距還可以用一句話總結:表面看得懂,根本學不會,更是堅持不了。舉個簡單小例子,日本企業要求車間的地板每天要清潔十次,這樣才能保持環境的清潔和產品的品質。日本工人聽了以後,保證每天十次,一次不少,堅持不懈。我們頭三天十次沒問題,一個星期過去,十次就變八次,慢慢地八次變五次,最後一週一次也保證不了。我們連一個最基本的事情都是如此,很多的技術指標、細節,就是在這樣的自我鬆懈中變形,進而影響產品的品質和企業信譽。

對速度的理解不同

中國人做事特別喜歡追求速度,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思想極為嚴重,做事喜歡講究立竿見影,講究所謂效率和速度,做事太過於靈活。而日本人似乎和我們不同,日本人看起來比較程序化和呆板,背後是嚴謹、精細、執著、精益求精、專注、專業、認真。

事實上,日本經濟的發展還是遠遠走在我們前面,而且發展的結構、質量比我們要好得多。而且日本經濟對能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的破壞,跟我們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有著天壤之別。我們的單位能耗是日本的150倍,也就是說消耗同一個東西,日本創造的價值是我們的150倍。這不能不值得我們深思:何為快?何為慢?

為何日本千年企業比我們百年企業的數量還多

像中國新興城市的馬路一樣,剛剛修好又刨開鋪煤氣管道,過半年又來鋪水管,沒過幾天又刨開鋪液化氣管……。我們修高速公路的速度之快也是令世人驚訝!可惜每每你走到高速公路上會發現,這裡在修路,那裡也在修路,高速公路修好沒兩三年就得翻修。而這些都計算在GDP裡面,修一條路要一個億,再修一次又得花八千萬,再修一次還得花五千萬,我們的GDP就2.3個億了。人家一次花一億,或者一點二億就搞定,表面上看起來人家花的錢多一點,人家的速度是慢了一點,但是一次到位,用不著折騰和浪費。

日本的品牌,比如索尼、松下、豐田、佳能等等,最少都花了幾十上百年的時間來打造自己的品牌,而中國除了老字號之外(其實品質完全不是那麼回事),真正市場化的品牌屈指數來也不過二三十年。所以,我們不要急躁,不要急功近利,靜下心來,耐得住寂寞,專心專注地發展,再過五十年中國肯定會出一批大品牌。

對規則的理解不同

所謂“規則”就是規定和法則。在這方面中國人總是比日本人“聰明太多”,總可以找到規則的漏洞,總要耍點小聰明。而日本人不一樣,他們看起來很傻,只懂得死心塌地的嚴格遵照執行。

為何日本千年企業比我們百年企業的數量還多

所以,日本人做事非常守時,從不遲到。這一點和中國人經常遲到,坐飛機從來都是誤點,而且有層出不窮的理由不同。此外,日本人之間都是文質彬彬,特別尊重,這一點也與“規則”有關。因為日本是一個非常注重禮儀、文明的高素質國家,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非常有規則和秩序的社會。在日本等車,看不到中國特色式的爭先恐後,而實際上按規矩排隊不但不會耽誤時間,反而會節省大家的時間。如果都去擠,總體而言反而會浪費時間。這個道理可能大家都懂,但中國人就是做不到。我們不斷在為自己的小聰明付出沉重代價,但我們卻依然死性不改。

一個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程度,與人們對規則的理解有著直接的關係。規則越多的地方,秩序越好,自由其實也就越多。沒有規則,就會一盤散沙,一片混亂,效率也就無從談起。中國有句古話叫“聰明反被聰明誤”,說的恐怕就是這個道理!

日本工匠精神與諾貝爾獎

對國人來說,諾獎是個不容易解開的心結。這幾年,莫言和屠呦呦剛分獲諾獎的文學獎及生理學或醫學獎,緩解了我們的焦慮,但2016年日本又讓我們不淡定了——在繼2012年、2015年之後,日本的科學家大隅良典再獲生理學或醫學獎,並使其2000年以來獲諾獎人數達到了15位。

為何日本千年企業比我們百年企業的數量還多

日本的諾獎現象,我們需要關注的是他們所特有的那種只與自己較勁、堅持把東西做到極致的“工匠精神”,是一種不依賴於外界的內心驅動。

2002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日本人田中耕一為了能與實驗為伴,一直無意於升遷;2016年獲得諾貝爾獎的大隅良典,自認乖僻,“不喜歡與人競爭,做別人不做的事情是快樂的本質”。這種傳承,在中國古亦有之,那就是安貧樂道、“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學術精神,這也是中國古代多大師的根源。

中國離強國還有很遠的路要走,要想成為真正的經濟強國,不能依靠炒房地產、炒金融、吹IT泡沫,還需要向日本學習務實精神,通過腳踏實地、培養紮實的實業做支撐。

憑什麼日本能有7家千年企業?

為何日本千年企業比我們百年企業的數量還多

有統計稱,截至2012年,在日本存續超過100年以上的“長壽企業”已突破2.1萬家。歷史超過200年的企業有3146家,為全球最多,更有7家企業歷史超過1000年。排在世界最古老企業前三位的都是日本企業!

為何日本千年企業比我們百年企業的數量還多

超過200年曆史的長壽企業在歐洲也不少:就連僅有200多年曆史的美國,百年家族企業也達到1100家。而在中國,經營歷史超過150年的百年企業,僅有6家。它們是六必居(1538)、陳李濟(1600)、剪刀老字號張小泉(1663)、同仁堂藥業(1669)、王老吉(1828)、全聚德烤鴨(1864),而超過100年的企業還有吳裕泰茶莊(1887)、張裕葡萄酒(1892)以及青島啤酒(1903)。也就是說中國的百年企業僅僅只有10家!

為何日本千年企業比我們百年企業的數量還多

▲中國百年企業六必居

不僅如此,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也是令人唏噓。有抽樣調查顯示,中國民營企業的壽命僅3.7年,而美國企業為8.2年,日本企業為12.5年。在中國存在著這樣一種令人心悸的崩盤現象,所謂“成功3年,崩盤3天”。

為何日本千年企業比我們百年企業的數量還多

這個時候走走君想到了自家樓下看起來快要廢掉的摩拜單車,想當時,摩拜單車可謂是引領了共享單車的潮流,也出現了各種複製品(ofo、小藍車等),可過了這個風頭,誰又能記得呢,每每看到街頭已經很久沒有騎過的單車,甚至有些地方為了管理這些單車,竟用鐵鎖鏈把車子鎖了起來,走走君心裡便很不是滋味。

那麼日本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百年企業?日本究竟是如何實現讓企業永續經營的?它有哪些方面值得中國企業學習?

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公司

金剛組公司

日本歷史最悠久的企業叫“金剛組公司”,也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公司,專門從事寺院建築業。其創立於公元578年,相當於中國的南北朝時期,至今已有1439年的歷史!也就是說咱們自南北朝之後折騰了唐宋元明清這麼多朝代,不論是貞觀之治、永樂盛世,還是康乾盛世,最後都被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裡,可人家依然屹立不倒,活到了今天,頓時覺得好牛掰啊!

為何日本千年企業比我們百年企業的數量還多

其實過程也並沒有順利,他們也曾經歷多次危機,多次差點倒掉。20世紀90年代開始,日本泡沫經濟破滅,金剛組負債累累,終於在2006年宣佈清盤。但好在經過各方努力,新公司最終保持了“金剛組”的名稱,並延續了公司原有的組織結構,傳統因此而被傳承下來。在經歷過泡沫經濟引發的危機後,金剛組的整體戰略發生了轉變,決定禁止“宗教建築”以外的一切工程。

為何日本千年企業比我們百年企業的數量還多
為何日本千年企業比我們百年企業的數量還多

▲金剛組建造的四天王寺

為何日本千年企業比我們百年企業的數量還多

▲由金剛組建造的法隆寺

公元607年,金剛家族建造法隆寺,是日本木造建築的高峰曾參與法隆寺修復的一位工匠如此表述:“等到兩三百年以後把這些建築物拆開的時候,負責拆房子的木匠會想起我們這些匠人來。他們會感嘆說,瞧這活兒,幹得真棒!”

對技藝精益求精、孜孜不倦的追求,是支撐金剛組乃至整個日本製造業傲立於世界的重要原因。

200年以上的企業

都是家族企業

世界上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股份制公司誕生於英國(1554年)。但值得思考的是,今天全球擁有200年以上歷史的公司,無一例外都是家族企業。90%的日本百年企業都是員工少於300人的中小企業,多以家庭為單位經營。

為何日本千年企業比我們百年企業的數量還多

據韓國銀行2008年5月14日發表的《日本企業長壽的秘密及啟示》報告書稱,這些日本企業能長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1、重視本業;

2、誠信經營;

3、透徹的匠人精神;

4、超越血緣關係選擇繼承人;

5、保守的企業經營作風。

1

“重視本業,不忘初心”

如果當年的金剛組不是因為過度擴張,除了做寺廟建築,還承接其他一般建築,導致後來負債累累也不會最終清盤。不會做飯的運動員不是好裁縫師是用來調侃的不是用來挑戰的,專心做好每一碗麵不是更好嗎?

為何日本千年企業比我們百年企業的數量還多

細水長流,連綿不絕,不追求眼前利益的經營理念,使日本的家族企業很少跨界經營。不像我們動不動就搞跨界,但是不是說我們跨界不好啊,只是說如果能用一百年的時間專注於某個領域從而為企業贏得社會信賴,那這種信賴將會成為這個企業最寶貴的財富,為企業的長久發展奠定基礎。

2

“誠信經營,做人根本”

國人之所以熱衷於去日本買買買很大的原因不僅在於便宜,而在於日本很少賣假貨!你能看到的日本市面上所賣的品牌基本沒有假貨,當然,日本商業中也偶有造假現象,比如將國外的產品冒充日本本國產品,還有之前被曝出將中國產的鰻魚冒充日本鰻魚事件。

為何日本千年企業比我們百年企業的數量還多

這樣導致的結果是:第一,老闆公開謝罪;第二,銀行停止貸款上下游企業和合作夥伴停止商業關係,企業只能倒閉;第三,部分年齡較大的企業主會因為無力重新創業走上絕路,比如自殺。

所以日本企業在任何時候都只賺合法的不昧良心的錢。不然就是跟命過不去。

3

“透徹的匠人精神,一生專注一件事”

岡野信雄,日本神戶的小工匠,30多年來只做一件事:舊書修復。

為何日本千年企業比我們百年企業的數量還多

在別人看來,這件事實在枯燥無味,而岡野信雄樂此不疲,最後做出了奇蹟:任何汙損嚴重、破爛不堪的舊書,只要經過他的手即光復如新,就像施了魔法。巴啦啦小魔仙,改變奇蹟的時刻到了!

為何日本千年企業比我們百年企業的數量還多
為何日本千年企業比我們百年企業的數量還多

在日本,類似岡野信雄這樣的工匠燦若繁星,竹藝、金屬網編、藍染、鐵器等,許多行業都存在一批對自己的工作有著近乎神經質般追求的匠人。他們對自己的出品幾近苛刻,對自己的手藝充滿驕傲甚至自負,對自己的工作從無厭倦並永遠追求盡善盡美。如果任憑質量不好的產品流通到市面上,這些日本工匠會將之看成是一種恥辱,與收穫多少金錢無關。如果吾國商家也是這麼想的話,可能就沒有馬雲爸爸什麼事了。

為何日本千年企業比我們百年企業的數量還多
為何日本千年企業比我們百年企業的數量還多

所謂“工匠精神”的內核在於核心:不僅僅是把工作當作賺錢的工具,而是樹立一種對工作執著、對所做的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就是這種專注的工匠精神讓一代又一代的日本家族企業能夠在歷史的長流上屹立不倒。

4

“獨特的企業制度”

日本家族企業多具有“終身僱傭制”和“年功序列制”的特點,超越血緣來選定繼承人。為了在內部形成競爭激勵機制,日本家族企業往往會通過招贅女婿、收養養子等做法,在不分割財產的“總有制”前提下,將沒有血緣關係的才幹之士立為一家之主。有才能的少年不如去日本闖蕩一番,說不定認個爹找個老婆就不一樣了。

為何日本千年企業比我們百年企業的數量還多

這種企業制度的核心在於通過強化專業化的能人在企業發展中的地位作用,由能人來開拓和創新產品和服務,提升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以及社會的認同程度。

為何日本千年企業比我們百年企業的數量還多

5

“保守的企業經營作風,穩定發展”

不冒險經營,不冒險發展,把生、穩定放在首位,只賺能穩賺的小錢,也不賺有風險的大錢。這可能跟日本人的生性有關,比較沉穩,不盲目。

很顯然,這五者只有作為一個整體,才能起到保證企業長壽的作用。除去任何一兩個方面,也都遠不足以支持企業的長壽。

中國文化的滲透

儒家精神

一旦深入研究這些日本百年企業,我們會驚喜的發現,其實中國文化對日本企業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尤其是儒家精神的滲透。

1

“以人為本”—— 日本企業文化的核心

日本企業文化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中,“人”都被經營者作為企業的中心,因此“以人為本”的管理制度逐漸形成了。

為何日本千年企業比我們百年企業的數量還多

日本著名的“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就把員工看作企業最重要的資源,認為“企業即人,成也在人,敗也在人”。他自己的經營哲學就是:“首先要細心傾聽他人的意見”。他還曾經說過:“松下先塑造人,後生產電器。”

為何日本千年企業比我們百年企業的數量還多

▲松下創始人:松下辛之助

而有“國際經營者”之稱的索尼公司創始人盛田昭夫說得更加直接明瞭:“使企業得到成功的,既不是什麼理論,更不是什麼計劃,而是人!”索尼公司的口號則是“要讓管理工作去適應人,而不是讓人去適應管理工作”。這些日本企業的管理思想都體現出了“以人為本”!

為何日本千年企業比我們百年企業的數量還多

▲索尼公司創始人盛田昭夫

“以人為本”還有一個體現,那就是日本式的經營方法,也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家族式經營方法。日本人把企業當成一個“大house”,每個員工都是這個大house的“一員”,都應該與自己的“house”榮辱與共。公司還會拿出相當一部分資金給全體員工提供福利:從家屬補貼、交通費、職務補貼一直到公司住宅、宿舍、住房貸款、借貸的延期償還、存款、健康保險等,真的是無所不包啊!

毫無疑問,在這種“以人為本”的人(fu)文(li)關懷下,大多數日本企業的員工都會因此認為,公司的經濟穩定就等於自身的穩定,公司的經濟發展就等於自身的發展,所以才會願意為公司奉獻自己的全部力量,為公司發展做出最大的貢獻。正所謂只要人人都獻出一份愛,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人間。(好像走遠了)

2

“以和為貴”—— 日本企業文化的精髓

儒家文化把“以和為貴”作為最高的社會價值原則,日本文化將他發揮的淋漓盡致,不僅把“以和為貴”的儒家思想吸收進來,在處理人際關係中,將他作為基本準則,並且把它引入到企業文化中去。例如,松下公司的“和親”、豐田汽車公司的“溫情友愛”、三菱電機公司的“養和精神”等,這些都反映了“以和為貴”的思想。“和能生財”這一觀點尤其在現代日本的企業管理中大行其道。

在企業內部,“以和為貴”是調節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重要方式,“人和”被廣泛運用於員工與員工之間、上級與下級之間,即企業內部的團結。日本企業稱為“株式會社”,他的意思就是說企業如同一個大家庭,每一位“家庭成員”都有責任、有義務維持家庭內部的和諧、團結,從而來避免產生家庭內部矛盾。

▲日本松下株式會社

最重要的是,“以和為貴”還能改善勞資關係,弱化僱傭與被僱傭意識,使整個企業呈現一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諧景象,當然就不會出現討要工資這種事情,走走君的朋友最近就遇上了這種無良公司,剋扣各種報銷和獎金,真的是想撕逼的心都有了。

3

“禮治、德治”——日本企業管理的聖經

禮治和德治思想是孔子治國思想的兩個主要方面,孔子認為,在治理國家上,行政和刑罰只能使人因為害怕而不敢做壞事,卻不會使人有知恥之心,自覺不去做壞事,而用“禮治”來統一人們的行為,用“德治”來教化人們,卻能起到行政和刑罰起不到的作用。

日本的企業經營者把 “禮治”和“德治”思想引入到企業管理中來,管理員工時更多的以用“禮”和“德”來教化、管理員工,儘量不採用嚴格的管束和處罰的手段,使他們自覺自願地遵守企業的規章制度,維護企業的整體利益,盡職盡責的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奉獻自己的全部精力

從以上論述中不難看出,中國的儒家思想對日本企業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尤其是儒家的重要經典《論語》,更是日本企業經營者的行動指南和商務聖經,在我國亦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

為何日本千年企業比我們百年企業的數量還多

▲從左到右為:稻盛和夫、松下辛之助、豐田章男

日本許多有名的企業家,如澀澤榮一、伊藤淳二、北尾吉孝等,都把《論語》作為自己為人處世和企業經營管理的指南.尤其是被稱為“日本企業之父”的澀澤榮一,也被稱為“儒家資本主義的代表”,他將《論語》作為第一經營哲學,並在自己的著作《論語與算盤》中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就是 “既講精打細算賺錢之術,也講儒家的忠恕之道 ”。

當然,日本企業對儒家思想並不是無條件地全盤接受,而是有選擇地、批判性地繼承,並將有利於本企業發展的部分發揚光大。

追根溯源,日本企業文化在形成過程中,方方面面都受到了中國儒家思想文化的巨大影響。而老祖宗留下來的精神財富也形成了日本企業文化價值的內核,激勵著日本企業的長久發展。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能把這些本就是我們的東西傳承好呢?這值得所有企業人深思。

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也許這就是日本企業能夠長壽的核心,不僅值得企業人敬佩並且值得所有人學習,以此共勉。

摘自:日本株式會社大富北京,天下菁英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