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關心生存 不是“統獨”

民众关心生存 不是“统独”

民众关心生存 不是“统独”

目前島內選舉風潮正熱,但竟然在縣市選舉的話題上,民進黨上自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下到高雄市長候選人陳其邁,都觸及了“統獨議題”:蔡英文說,馬英九提出的“新三不”議題,會讓世界看見臺灣人到時會選擇“親中”的政黨,還是繼續堅持“民主與主權”,陳其邁也批評說,馬英九在任內曾說“不統、不獨、不武”,卸任後說法卻大轉彎,他要馬跟韓國瑜說清楚這個轉折。

民众关心生存 不是“统独”

作者在11月8日下午參加馬英九基金會的一項閉門座談時,曾親耳聆聽馬英九再度強調他“不排斥統一”的說法:是認為基於臺灣地區憲制性規定的前言:“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以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1條所言:“國家統一前…特制定本條例”。

如果這個說法對照蔡英文在2016年5月20日的就職演講之後一直所說“新當局會依據臺灣地區憲制性規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處理兩岸事務”,應該兩人的“認知”是一樣的,但蔡英文會有“親中”指控,除非說兩人的智慧在解讀上有了差歧,或在價值判斷上也有了截然不同的選擇。

民众关心生存 不是“统独”

當然,在“統獨”議題上,我們能夠理解蔡英文或陳其邁在這個爭議上有他們的政治立場,但不能理解的是,在“九合一”選舉,民進黨真的需把“統獨議題”列為臺灣人民的選項?因為這次選舉,很多候選人都沒在政見或競選活動上提及與此有關的看法。

是生存,不是“統獨”

韓國瑜的“韓流”之所以席捲全臺灣,恐怕主要的原因便是在這經濟衰落之時,民眾關心的應是如何讓生活在選後有所改善,說穿了,臺灣人民真正關心的,是“生存”,不是“統獨”。

但是,臺灣今天面臨的“生存”問題,必須環顧臺灣周遭的國際環境,先找出一個對臺灣最有利的方向及格局,再謀求能連橫合縱的戰略佈局,求得更佳的“生存”結果。國際環境對臺灣有利嗎?我們不妨來看看最新情勢發展,希望能在讀後體會先去求取“生存”,待安定之後再來思考臺灣未來走向的問題:

就在11日9日舉行的“第二輪中美外交安全對話”後,有些談話的跡象,顯示中美貿易的“戰火”、以及雙方的對抗已有淡化趨勢。美國務卿蓬佩奧表示,美國無意對中國發起“冷戰”,外長楊潔篪也說,“打貿易戰解決不了問題”。看起來,中美雙方都企圖“停戰”,希望能讓兩國領導人在阿根廷G20峰會舉行會談時,能取得實際成果。中美雙方在經貿與戰略佈局走向“停戰”,當然是正面意義。

對現今臺灣“執政”當局來說,之前政策上一面倒地傾向美國,會不會有“投資”失準的評估?加上蓬佩奧在記者會上談到臺灣時,僅說“我們遵守一箇中國政策及三項公報”,未提與臺灣交往法案,雖然美國務院會後發佈文件有補充,但這畢竟是正式記者會,到底是蓬佩奧一時疏忽,還是華府政策有轉向,非常值得注意。

民众关心生存 不是“统独”

而且,談到臺灣,雙方言辭仍然激烈交鋒。其中,國防部長魏鳳和曾提出警告:

警告:

美國的效忠誓詞講上帝之下的國家,統一而不可分割,中國同樣是統一而不可分割的;如果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中方會像美國當年南北戰爭一樣,不惜一切代價維護祖國統一。

這是中國國防部長第一次在美國國防部長前,提出大陸底線,顯出決心。早在11月7日楊潔篪會見白宮國安顧問博爾頓時,也提醒臺灣問題是中美關係最敏感的核心問題。

臺灣“執政”當局或許繼續裝睡,但涉及“生存”,民眾不可不慎。

(作者為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