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空機構Blue Orca:拼多多(PDD.US) 虛報營收和GMV 每股只值7.1美元

智通財經APP獲悉,日前做空機構Blue Orca發佈沽空報告,指控拼多多(PDD.US)虛報營收和商品交易總額(GMV),報低了其員工人數和人力成本,該機構給予拼多多目標價7.1美元。而隔夜拼多多股價僅在盤初小幅下跌,隨後拉昇,當日收漲11.66%至19.15美元。

Blue Orca在報告中稱,“我們相信,基於這份報告展示的證據,拼多多的業務遠沒有它自稱的那麼高價值。如果以阿里巴巴同樣的市銷率來估算,根據我們相信的真實營業收入進行調整,我們估計,拼多多每股價值應為7.1美元,這可能有些保守,因為我們對拼多多的市銷率對標的是中國頂級電商。很多投資者得出的結論和我們一樣,那就是拼多多就是不值得投資。”

以下是智通財經簡要整理的Blue Orca對拼多多的幾點指控:

1)拼多多虛報營收

拼多多在招股說明書中稱,僅兩家VIE子公司就貢獻了該公司2017年的全部收入。然而,在提交給中國政府的文件中(包括根據法律向中國政府提交的基本財務報表),這兩家VIE子公司的總收入僅為12億元人民幣。在計入公司間交易後,該備案文件顯示,拼多多的兩家VIE子公司產生的收入僅為7.06億元,這比該公司在SEC的備案文件中報告的收入少了36%。

a. SAIC備案文件還顯示,拼多多低估了其淨虧損。中國和美國公認會計准則(GAAP)的收入確認規則是相似的,因此Blue Orca認為無法解釋SAIC申報文件與拼多多在SEC備案的財務數據之間的差異。此外,在比較不同文件中的盈利能力時,任何收入確認上的差異都應該被消除。拼多多報告稱,2017年在中國的淨虧損僅為4.17億元。但若把拼多多的兩家VIE實體及其母公司(一家外商獨資企業)的淨虧損加起來,SAIC備案文件顯示2017年拼多多在中國的淨虧損為6.89億元。這比披露給美國投資者的虧損額要高出65%。

2)拼多多報低了其員工人數和人力成本

Blue Orca認為,有大量證據表明,拼多多的業務並不像公司宣稱的那樣高效,且其實際員工數量(以及由此引申的人力成本)遠遠高於其在SEC備案文件中披露的數字。

a. 拼多多官網顯示的數據與其披露的員工人數自相矛盾。拼多多在招股說明書中表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公司總共有1159名員工。但其官網聲稱,該公司在2017年12月和2018年1月擁有超過5000名員工,是SEC文件中的4倍有餘。根據其官網披露的員工人數,Blue Orca估計其2017年實際人力成本為7.16億元,比其在SEC財務報告中聲稱的高出4.89億元人民幣。反過來,Blue Orca認為這也支持了前面的論點,即拼多多的虧損遠高於其在SEC備案文件中所披露的。

b. 拼多多所報告的每名員工的GMV也很令人費解。該公司聲稱2017年每名員工產生的GMV為1.67億元人民幣。若這是實話,那它的每名員工產生的GMV是其電子商務同行中最高的,效率遠高於阿里巴巴(每名員工1.2億元)和京東(每名員工3900萬元)。這似乎不太可能,Blue Orca認為其公佈的數據並不準確。若用拼多多官網上公佈的員工人數(超過5000名)來計算的話,其每名員工GMV僅為5300萬元,與電子商務公司的行業平均水平4500萬元相當。

3)未披露的關聯方正秘密為拼多多招聘員工

2009年,拼多多創始人兼董事長黃錚創立了電子商務服務公司“樂其”,但拼多多甚至從未在招股說明書中提價這家公司。然而,有證據表明,在截至2018年10月之前,樂其和拼多多之間的交易仍在繼續。樂其在其網站上發佈廣告稱,該公司將於2017年校園招聘拼多多的空缺職位。

此外,Blue Orca還發現這家公司發佈了很多關於拼多多的招聘信息,包括拼多多活動運營專員和公關經理等職位。Blue Orca發現拼多多的招聘廣告有工作地點位於杭州,而樂其在杭州有辦公室,拼多多則從不透露任何辦公地點。在上海綠地商務大廈,調查發現拼多多在此辦公,其員工表示他們是樂其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事業部。

Blue Orca認為這些證據表明拼多多和樂其之間的關聯方交易仍在繼續,且未被披露。Blue Orca懷疑該公司正秘密承擔拼多多的部分人力成本。這本應出現在拼多多的SEC財務報表上,這將增加其虧損,並削弱其運營效率。

4)拼多多虛報GMV

電商企業的價值不僅取決於收入和盈利能力,還取決於流量,主要是平臺上的GMV。我們認為,多個數據點表明,拼多多報告的GMV顯著虛高,想必是為了吸引投資者。

a.拼多多兩次偶然情況結構促使GMV被過度誇大。拼多多定義的GMV包括了未出售的商品和未確定的訂單。雖然該定義是電商企業的標準,但拼多多的獨特架構使其報告的GMV數據存在問題。拼多多的APP中沒有“購物車”功能,一旦客戶確認選擇產品,就會自動生成“訂單”。客戶有24小時期進行限支付,否則訂單將取消。這是第一個偶然情況(購物車)。第二個偶然情況是,即使在一個團購訂單中客戶輸入支付信息,若沒有人加入團購,24小時後該筆交易將會被取消。拼多多假定的邊界是電子商務,但即使團購拼團失敗,訂單被取消,我們相信拼多多依然將其計入了GMV。

在實踐中,Blue Orca認為拼多多報告的GMV中包括了數十億個此類訂單,要麼是團購失敗,要麼是實際只留在了購物車當中。Blue Orca認為拼多多報告的GMV數據因此具有很高的誤導性,較其電商同行報告的GMV不具可比性。這種獨特的結構也解釋了,拼多多報告的GMV,與其披露支付手續費和收入所暗示的實際GMV之間存在實質性差異。

b.所披露的支付手續費暗示的GMV較報告中GMV低43%。拼多多在其官網上表示,不對交易收取佣金,但承認其代表第三方支付平臺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收取0.6%交易費。拼多多公佈的支付手續費在2017年和2018年一季度分別為5.41億元和1.64億元人民幣。如果拼多多電商平臺中每筆交易產生0.6%的交易費用,那麼從邏輯上講,該費用應為拼多多報告GMV的0.6%。但若以拼多多披露的交易費計算,所得拼多多2017年和2018年一季度實際的GMV應是1170億元,這與其報告的上述五個季度GMV共計2070億元相比,少了43%。

c.披露的佣金費用對應的GMV比報告的少43%。拼多多還披露了來自支付服務費的收入,公司聲稱是出售商品價值的0.6%。該收入應該與支出手續成本接近,除了支付後退回或交易取消的賬戶。

基於所披露的佣金費用收入,所對應的GMV應當包括所有拼多多平臺上所有已支付的訂單,無論該訂單是否交付或取消。截至2018年6月的18個月,拼多多公佈其佣金費用收入為11億人民幣,對應那段時間的實際GMV(包括退回的)僅有1910億元人民幣,比報告給投資者的數字少了34%。這是暗示拼多多簡單誇大其GMV的另一個數據支持。

d.應付賬款和現金週期對應的GMV比報告的少47%。商家現金週期是從客戶支付訂單到商家從銷售中收到現金的時間段。在此期間,拼多多持有商家現金,因此必須記錄“商家應付款”負債項。如果拼多多報告的GMV和所披露的商家應付款平衡真實,從客戶支付訂單到商家收到現金的時間平均需要10天。然而實踐中,商人報告稱,這個過程需要的時間更長。Blue Orca根據盡職調查,估計實際商家現金週期至少為18.5天(從付款到運輸、開收據,通過從商家的拼多多賬戶中提取現金)。因為實踐中實際現金週期比報告中對應的長很多,Blue Orca認為此矛盾最可能的解釋是拼多多的真實GMV比報告中低很多。

5)不合理的收入確認

拼多多明確告訴商戶,它不收取佣金,產生的交易費用(0.6%)是代表第三方支付服務平臺——如微信支付或支付寶所收取的。的確,拼多多在2017年的交易費收入為5.31億元,但交易費成本為5.41億元,說明其佣金收入為零。但我們認為現行的公認會計准則(GAAP)明確禁止公司承認代表第三方收取的收入。FASB 606條規定,當第三方參與交易時,只有當實體作為主體時,才應記錄總收入。否則,實體就是代理,應該只記錄淨收入。這很重要,因為它展示了拼多多的會計規則的態度。像拼多多這樣的公司交易的是多個銷售額,即使利潤率為零,拼多多也可以通過提高營收來抬高股價。

估值

拼多多號稱在三年內從零開始,成為中國第三大電子商務企業。華爾街廣告公司hype machine全力以赴,將其吹捧成全球增長最快的互聯網公司。這種炒作已經促使拼多多的股價與其流行的商業模式相符。

拼多多截至2018年第二季度的12個月市銷率為21.7倍,是行業巨頭阿里巴巴(8.8倍)的兩倍有餘,也是京東(0.5倍)等更成熟的中國電子商務企業的44倍之多。京東的大部分收入來自直銷,而非商家服務,因此這種對比並不完美,但這只是一個例證。若按照2018年的市盈率計算,與阿里巴巴和其他中國電子商務公司相比,拼多多的股價仍然顯得非常昂貴(11.5倍)。

做空机构Blue Orca:拼多多(PDD.US) 虚报营收和GMV 每股只值7.1美元

Blue Orca認為,基於這份報告展示的證據,拼多多的業務價值遠低於其聲稱的價值。由於長期虧損,投資者以市銷率倍數來估值其不斷增長的電子商務業務。SAIC文件提供了有力證據,證明拼多多2017年的銷售額比報道的要少了36%-40%。因此Blue Orca認為,任何以市銷率來對拼多多進行估值的,都應相應地調整銷售數據。若以和阿里巴巴同樣的市銷率來估算,我們估計,拼多多每股價值應為7.1美元,比最近一個交易日(美東時間13日)交易價低5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