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發:Google、Facebook作祟,硅谷十幾年在沒有巨無霸企業崛起

這是一篇來自《Vox》的文章,原文“為什麼硅谷十幾年沒有新的巨無霸企業崛起?
”,提出了一個令人深省的話題。文章給出了答案:通過頻繁的收購,無數創新企業被扼殺在搖籃中。對於不從者,通過類似“抄襲”的方式,拉高門檻。看看BAT的一系列做法,何嘗不是如此呢?

詳見:

編譯/小小草

來源:譯指禪(yizhichan007)

譯指禪導讀:

硅谷曾被認為時這麼一個地方:幾個人在車庫或宿舍就能創辦出改變世界的公司。

上世紀70年代出現的蘋果和微軟、80年代的美國在線(AOL)、90年代的亞馬遜(Amazon)、雅虎(Yahoo)和谷歌、以及2000年的Facebook都是如此。

但2010年後初創公司的正步入其寒冬,當然,人們仍在創業。但最後一個真正成功的科技初創公司Facebook已經有13年的歷史了。

請看來自《Vox》的文章:


轉發:Google、Facebook作祟,硅谷十幾年在沒有巨無霸企業崛起

Photo by Paul Marotta/Getty Images

直到去年,Uber似乎註定要成為硅谷最新的科技巨頭。但現在,Uber的CEO被迫辭職,公司的未來岌岌可危。在過去10年裡創立的其他科技公司似乎都不在同一級別。

Airbnb是繼優步之後美國最有價值的科技初創公司,市值310億美元,約為Facebook市值的7%。而其他的初創公司——比如Snap、Square和Slack——價值要低得多。

到底發生了什麼?在最近一次硅谷之行中,我向幾位技術高管和初創企業投資者提出了這個問題。

硅谷公司Social Capital的投資者Jay Zaveri 說:“當我看到上世紀90年代的谷歌和亞馬遜時,我感覺就像是哥倫布(Columbus)和瓦斯科達伽馬(Vasco da Gama)第一次駛出葡萄牙。”

Zaveri暗示,早期的互聯網先驅們抓住了“唾手可得的果實”,佔據了搜索、社交網絡和電子商務等利潤豐厚的商機。等到Pinterest和Blue Apron等後來者相繼出現的時候,選擇已經變得越來越少了。

但是其他人告訴我還有更多的內幕。如今的科技巨頭已經變得更加精明,能夠預測對他們的統治地位造成的威脅並搶佔先機。

他們通過在新市場大張旗鼓的擴張和收購規模相對較小的潛在競爭對手來實現這一點。

一些批評人士說,他們在控制和鎖定互聯網基礎設施的關鍵部分方面做得更好,關閉了早期互聯網公司用來進入大眾市場的道路。

其結果是,這個曾經以流動率聞名的行業開始變得像傳統的寡頭壟斷行業——由少數幾家大公司主導,它們在該行業的霸主地位看上去越來越穩固。

科技巨頭收購的時間既早又頻繁


轉發:Google、Facebook作祟,硅谷十幾年在沒有巨無霸企業崛起

Instagram聯合創始人接受了來自 Facebook 的10億美元報價

硅谷的每個人都知道數字設備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太陽微系統公司(Sun Microsystems)、美國在線(AOL)和雅虎(Yahoo)等曾經輝煌的公司的故事,這些公司都曾因重大技術轉變而倒閉。風險投資家Phin Barnes告訴我,今天的科技巨頭們已經仔細研究了他們的錯誤,並決心不再重蹈覆轍。

Barnes告訴我,如今的科技巨頭——Facebook、亞馬遜(Amazon)、谷歌和微軟(Microsoft)——的管理團隊“更善於理解存在風險”。

對Facebook來說,第一個重大考驗是智能手機的推出。Facebook一開始只是一個桌面網站,通過轉向移動設備,該公司可能很容易像雅虎一樣被打個措手不及。但扎克伯格意識到了觸屏移動設備的重要性,並敦促他的工程師將移動應用程序作為公司的首要任務。

扎克伯格還進行了瘋狂的收購,收購了一些似乎在移動設備上有龐大用戶基礎的公司。2012年,他以10億美元收購了只有少數員工的Instagram。兩年後,他以190億美元收購了即時通訊初創公司WhatsApp。

扎克伯格遵循的是谷歌開創的模式。2006年,谷歌斥資16.5億美元收購了YouTube,該網站已成長最受歡迎的網站之一。

最重要的是,谷歌在2005年收購了一家名不見經傳的移動軟件公司Android,為谷歌最終主導智能手機操作系統奠定了基礎。

事實證明,這些收購意義重大。一項排名顯示,WhatsApp和YouTube是僅次於Facebook的互聯網最大社交網絡。如果你忽略中國網站,Instagram將是下一個上榜的網站。

如果這些公司保持獨立,它們很容易成為谷歌和Facebook的主要競爭對手。相反的,他們成為了谷歌和Facebook帝國的又一部分。

亞馬遜也採取了類似的策略。2009年,該公司收購了在線鞋店Zappos,次年又收購了Quidsi,後者是一家為新父母開設的熱門網站Diapers.com的開發商。

保持獨立的科技公司面臨著激烈的競爭


轉發:Google、Facebook作祟,硅谷十幾年在沒有巨無霸企業崛起

Snap聯合創始人拒絕了Facebook的收購,獨立上市

並不是每一家科技初創企業都接受巨頭的收購要約。例如,Snapchat首席執行官埃文•斯皮格爾(Evan Spiegel)在2013年拒絕了馬克•扎克伯格 30億美元的收購要約,然後在2017年將其更名為Snap的公司上市。

作為回應,Facebook建立了自己版本的Snapchat功能。facebook旗下的Instagram去年推出了自己版本的Snapchat熱門故事功能,不到6個月,Instagram的每日用戶數量就超過了Snapchat本身。

Instagram還推出了Snapchat的一款鏡頭,可以讓人們拍下異想天開的兔耳自拍和狗耳自拍。對來自Instagram的競爭的擔憂給Snap的股價帶來了下行壓力。

Yelp首席執行官傑里米•斯托普爾曼(Jeremy Stoppelman)拒絕了谷歌和雅虎的收購要約,於2012年將該公司上市。作為回應,谷歌開發了自己的本地評論服務。在Stoppelman看來,谷歌利用其在搜索市場的主導地位,為其本地評論產品提供了不公平的優勢。

Stoppleman在6月份的一次採訪中告訴我:“谷歌開始重新佈局,並開始自動隱藏搜索結果。”Yelp的頁面開始在谷歌的搜索結果中顯得更低,這使得Yelp更難吸引新用戶。Yelp在美國已經很受歡迎,能夠蓬勃發展,

但Stoppelman認為谷歌的策略阻礙了Yelp的海外擴張。

而激烈競爭的威脅可能會成為獨立初創企業被收購的強大誘因。Diapers.com背後的Quidsi最初拒絕了亞馬遜的提議。作為回應,亞馬遜大幅降低了自己的尿布價格。

《商業週刊》(Businessweek)的布拉德•斯通(Brad Stone)寫道:“Quidsi的高管們以他們對運費的瞭解,計入了寶潔(Procter & Gamble)的批發價格,並計算出,僅在尿布類別上,亞馬遜在3個月內就有可能虧損1億美元。”作為一家有風險投資支持的初創公司,Quidsi無法承受這樣的損失,因此該公司最終在2010年將產品賣給了亞馬遜。

現代初創企業需要大量的競爭對手


轉發:Google、Facebook作祟,硅谷十幾年在沒有巨無霸企業崛起

Lyft CEO花費數億美元與Uber爭市場份額

雅虎(Yahoo)、eBay、谷歌和Facebook等典型的互聯網初創企業能夠以少量資金啟動,並在幾年內實現盈利。

“馬克·扎克伯格在Facebook上擁有巨大的優勢,因為普通人建立公司的壓力被他以玩弄創意的輕鬆所取代,”該公司的投資者邁克·梅普爾斯(Mike Maples)說。

到2004年扎克伯格創辦Facebook時,運營一個網站的成本並不高——即便是擁有數百萬用戶的網站。因此,扎克伯格能夠迅速實現盈利,隨著Facebook的持續增長,該網站獲得了大量盈利,為公司提供大量資金用於收購或創新。

但近年來情況有所不同。

由於投資者已經意識到占主導地位的科技公司能夠獲得更多的利潤,他們願意投入更多的資源,以確保他們的初創企業是市場的主導者。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使得任何人都更難實現盈利。

這就是拼車市場的情況。Uber和Lyft在拼車市場展開了一場歷時多年的價格戰,Uber及其規模較小的競爭對手為此付出了數十億美元的代價。在食品交付等市場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在這些市場,企業已經花費了數百萬美元來吸引顧客。

另一個變化是:現有的科技公司越來越多地控制初創公司用於接觸用戶的平臺。

Yelp的Stoppelman告訴我:“Facebook的發展是這樣的:‘給我你的郵箱地址,我就會發郵件邀請你的朋友去Facebook試試。’”

“Facebook是否允許在我們自己的平臺上使用它? 一定不行。 他們說:每次支付4美元,他們才會幫助Yelp一次獲得一個用戶,並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可以賺很多錢。”

因此,儘管建立在線服務的技術成本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低,但企業花費數百萬美元在廣告上,讓自己的應用程序或服務面向潛在用戶,已經變得很常見。其中很大一部分資金流向了谷歌和Facebook。

創新的本質正在改變


轉發:Google、Facebook作祟,硅谷十幾年在沒有巨無霸企業崛起

Tesla 是一家硅谷公司,但它i並不是一家真正的互聯網公司

所有這些批評都有一定道理,但重要的是不要誇大它們。因為儘管現代初創公司面臨諸多挑戰,但毫無疑問,擁有真正革命性的大眾市場產品的初創公司,終將會找走到顧客面前。

幾個月前,互聯網以Juicero的損失為代價獲得了很多樂趣。Juicero是一家初創公司,銷售的是一款價格過高的榨汁機。這種為超級富豪設計的小玩意獲得了投資,這一事實似乎表明,投資者正努力開發更具大眾市場吸引力的產品。

(譯指禪注:Juicero號稱生產冷壓榨汁機,一時風光無限獲得四方投資,最後被揭露是一傢俱有喜劇天賦的大忽悠公司)

Juicero就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是,即使是最近擁有很多主流產品的互聯網初創公司,像Snap、Square和Pinterest,也不太可能像蘋果、亞馬遜和谷歌早期那樣具有革命性。

這種事以前發生過:在20世紀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半導體制造業出現了一次創新大爆發。

但最終,市場穩定下來,少數幾家大公司——英特爾(Intel)、三星(Samsung)和高通(Qualcomm)——主導了市場。“硅谷”的創新並沒有停止;它只是轉移到硅芯片以外的市場。

上世紀80年代,微軟(Microsoft)、Adobe (Adobe)和Intuit等大公司成立,為個人電腦開發軟件。和英特爾一樣,這些公司仍然能賺到很多錢,但在今天,桌面PC軟件初創公司的空間並不大。

在應用程序和在線服務方面,我們可能也會遇到類似的問題。網絡瀏覽器或智能手機能做的事情只有這麼多,也許谷歌、Facebook和Snap等公司已經鎖定了最重要的市場。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硅谷的創新會停止。但它看起來可能與我們過去20年看到的創新有很大不同。

以特斯拉為例。在某些方面,它是典型的硅谷公司。該公司總部位於帕洛阿爾託(Palo Alto),僱傭了大批程序員來設計從觸摸屏界面到自動駕駛軟件的所有東西。

但在其他方面,特斯拉代表著一種與硅谷標準的背離。當蘋果在中國生產iphone時,特斯拉卻在加州弗裡蒙特運營汽車工廠。在Uber和Airbnb都避免擁有汽車和房子的地方,特斯拉卻花了數十億美元在一家電池工廠上。

因此,即使像谷歌、Facebook和亞馬遜這樣的老牌企業繼續主導在線服務市場,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們將在更大範圍內保持技術創新的領先地位。

相反,創新可能會朝著截然不同的方向轉變——例如,向電動汽車和無人機送貨,而不是智能手機應用。我們已經習慣於認為硅谷、互聯網和創新是可以互換的,但下一波的創新浪潮可能與我們的習慣截然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