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家+社會學家+廚師聚在一起開了個什麼會?

生物學家+社會學家+廚師聚在一起開了個什麼會?

2015年10月,荷蘭馬斯特裡赫特市舉辦了第一屆“人造肉研討大會”。大約有100名科學家相聚一堂,討論生產和食用人造肉的利與弊。生物學家提出了生產人造肉的新方法,社會學家討論了公眾是否能接受人造肉的問題,生物工程師則強調生產人造肉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廚師則為人工肉如何推向市場提出了建議

這樣的會議為什麼不邀請我?我可以負責吃啊!

  • 為何要用人造肉代替傳統肉類

因為如果我們既想讓動物活得更好,並避免進一步破壞環境,又想滿足口腹之慾,繼續有肉吃,那麼嘗試在培養裝置中生產肉,而不是通過養殖和宰殺動物來獲取肉,將是非常有意義的。2006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在一份報告中指出:“無論從小到地方,還是大到全球的角度來看,畜牧業都會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其中,牛肉生產帶來的環境問題最大。每產生1千克牛肉,需消耗1.5萬升水,排放300千克二氧化碳。

生產人造肉比普通肉類更環保。2011年,根據英國牛津大學漢納·托米斯特的分析,生產人造肉所需的水和土地資源更少,生產過程中排放的溫室氣體也更少。

  • 如何生產人造肉

其實並不複雜。只要從動物身上取出幹細胞,培養它們,並讓它們不斷分裂,最終就能生長成一大塊肌肉組織。英國生物工程師克里斯·休伊特指出:“人造肉的生產與其他生物工程不同,生產人造肉就是以細胞為產品,而不是以培養細胞為手段,生產別的東西。”

在一般生物工程中,人們通常是在生物反應器中培養細胞,讓細胞產生對人有用的蛋白質等物質,然後收集這些有用的物質,並處理掉那些細胞。例如,治療乳腺癌的曲妥珠單抗就是在生物反應器裡,由經基因改造的倉鼠卵巢細胞生產出來的。“我們生物工程師的工作就是讓細胞生長。”休伊特說,“然而,這次的情況與以往不同,現在細胞本身就是產品。”

培養細胞的關鍵說起來很簡單,就是讓它們活著,但做起來卻很困難。想讓細胞存活,需要確保它們有氧氣和營養的穩定供應。這是需要技巧的,比如,任細胞自然長成一大團是不行的,那樣的話,生長在中心的細胞會因供氧不足而死亡。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過去的方法是在一種微小的塑料珠的表面培養細胞,這樣有利於氧氣和養分的傳送。然而,這種方法也有缺陷:造價昂貴和過程過於複雜。如今,博斯特教授已經想出了新方法——在懸浮狀態下培養細胞。讓細胞在培養缸中自由漂浮,它們將生長得更好。

  • 將人造肉推向市場

參加此次“人造肉研討大會”的不僅有科學家,還有高級餐廳的廚師。在米其林星級餐廳的廚師戴維·齊爾伯看來,肉不是某種具體的物質,而是一個概念(廚師的視角果然不一樣)

,人們可以通過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來評判一種食物是不是肉。隨著獲得越來越多的資金支持,博斯特的研究團隊開始嘗試用幹細胞培養脂肪。如果廚師齊爾伯的說法有道理,那麼博斯特的下一步研究——開發有血和脂肪的人造肉,將意義重大。

齊爾伯通過2天的會議,瞭解到生產嚴格意義上的“真肉”非常困難,代價也很高。因此,他建議生產商可以將目光放在如何給非動物蛋白調味上,生產聞起來有肉香,吃起來有肉味的“素肉”,這或許更加簡單易行且經濟實惠。不少科學家支持齊爾伯的觀點,認為可以把研究方向放在研究肉的特性上,比如研製更加接近真實肉味的香精。

如今,美國市場上已經出現了一些肉類的替代品。比如,美國“超越肉類研究會”開發的用豌豆蛋白製作的模仿肉。荷蘭和英國的一些公司也已推出了很多“素肉”產品。


本文選自《科學畫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