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騰訊和高瓴為何戰略投資名創優品?

9月30號,國慶前的最後一個工作日,連續爆出了兩篇和騰訊有關的新聞。

一條新聞在當天早晨發出來的,騰訊宣佈第三次組織結構調整。大多數新聞標題解讀是騰訊將“紮根消費互聯網,擁抱產業互聯網”,這也被解讀為騰訊的又一次戰略轉型。另一條新聞是下午發出來的,騰訊聯合高瓴資本10億人民幣戰略投資全球知名零售企業名創優品。有媒體猜測,名創優品估值至少過百億。

深度解讀:騰訊和高瓴為何戰略投資名創優品?


深度解讀:騰訊和高瓴為何戰略投資名創優品?


作為中國最大的互聯網企業之一,騰訊的任何新聞都會引來各種分析解讀,更何況這個新聞關係到騰訊的戰略轉型、組織調整和戰略投資,自然會引來各種媒體的廣泛關注。

據和熟悉騰訊高層的專業人士披露,這兩個新聞都原定於國慶之後發佈,但由於有媒體提前報道了這個消息,而且有些細節不夠準確,為了避免引起不實消息廣泛流傳,他們才不得不提前公佈這個消息。由於消息被提前洩露,導致騰訊內部的大多數員工通過新聞報道才知道公司要進行架構調整,幸好騰訊順勢而為,才避免了一場輿論危機。

兩條新聞放在一起,人們會很自然地聯想到兩個問題:騰訊和高瓴資本為什麼要投資名創優品?這次戰略投資和騰訊的戰略轉型和組織結構調整有什麼關係?

為什麼這三家企業會走在一起?

要回答這兩個問題,首先要了解這三家公司分別是做什麼的?他們之間有什麼淵源?

騰訊就不用多介紹了。中國最大的兩家互聯網企業(另一家是阿里巴巴),擁有QQ、微信等十億級的互聯網產品。今年7月《財富》雜誌最新公佈了2018年世界500強排行榜,騰訊在全球排名第331位,而以盈利能力排,騰訊全球排名第32位。雖然營業收入略低於阿里巴巴,但其利潤卻超過阿里接近10億美元,是盈利能力最強的中國互聯網公司。

深度解讀:騰訊和高瓴為何戰略投資名創優品?


騰訊不僅主業做的好,最近幾年在投資方面也是屢次出手,投資了上百家企業。僅僅在零售領域,騰訊就投資過京東、永輝超市、家樂福、每日優鮮、美團、步步高等公司。

和阿里巴巴喜歡對被投企業進行深度管理的風格不同,騰訊幾乎不太乾預被投企業的運營,因此有人用“佛系”來形容騰訊的投資風格。

再說高瓴資本。這家投資公司的公眾知名度不高,但在投資圈則廣為人知。

深度解讀:騰訊和高瓴為何戰略投資名創優品?


高瓴管理創辦於2005年,當年的資管規模只有2000萬美金,但現在的資管規模已經達到300億美金,是亞洲最大的私募股權管理基金之一,平均年回報率為39%。

公開信息表明,高瓴資本目前已經投資了消費與零售、科技創新、生命健康、金融科技、企業服務、先進製造等領域一大批優秀企業,其中包括:百度、騰訊、京東、去哪兒、攜程、Airbnb、Uber、百濟神州、美的、格力、中通快遞、藍月亮、滴滴出行、美團、蔚來汽車、孩子王、摩拜、Grab、江小白等,這些企業大都是所在細分行業的領導者。

高瓴資本被知名媒體人秦朔認為是“中國好資本”的代表。在一篇名為《“中國好資本”高瓴的非常之功與非常之道》文章中,秦朔寫道:“在中國,有另一類資本,他們所到之處都深得公司和企業家的歡迎,企業界願意和他們握手同行,甚至樂於貼上被他們投資的標籤。這樣的資本,是好資本,是善意資本,是有長期考慮的資本,是能夠幫助企業創造價值、不斷超越進步的資本。” 當然,他說得就是高瓴,這也是高瓴的投資哲學。

高瓴資本和騰訊淵源很深。2005年,剛剛成立的高瓴資本就投資了騰訊,當時騰訊的市值只有20億美元。如今騰訊的市值則高達3700多億美元,漲幅高達180多倍。因為這種特殊的因緣,高瓴資本的創始人張磊和騰訊的創始人馬化騰的關係非同一般。

據知情人士早前透露,此次騰訊投資名創優品,也是高瓴資本的創始人張磊牽的線。今年2月份,張磊就安排了葉國富和馬化騰的見面。

如果把那個時間看作這三家公司的合作起點的話,可以猜測這場投資談判持續了至少7個多月的時間。

最後介紹名創優品。這家公司最近幾年很紅,被許多媒體認為是新零售的代表企業,目前它的零售版圖已經擴展到全世界,被無印良品列為最可怕的競爭對手。為此,無印良品常務副社長清水先生曾親自到訪名創優品,併發出了名創優品竟用5年時間完成了無印良品近30年才做到(業績)的感慨。在無印良品的內部會議上,名創優品也常被作為案例進行討論。

深度解讀:騰訊和高瓴為何戰略投資名創優品?


名創優品的官方通報這樣介紹自己:名創優品創辦於2013年,在過去5年,名創優品堅持“優質低價”的經營理念,通過對供應鏈的變革,在零售領域探索出了一套獨特新穎的商業模式,全球開店超過3000家,年客流量近10億,消費人次達到3億。據瞭解,名創優品90%以上店鋪是盈利的,這不得不說是一個相當不俗的成績。

2015年名創優品啟動國際化戰略,開拓海外市場,目前已經在海外開設門店超過1000家,進駐國家和地區超過70個。名創優品計劃在2022年之前,在100個國家和地區開店10000家,銷售額過1000億,這被名創優品稱之為“百國千億萬店”計劃。

名創優品的聯合創始人葉國富也是一個頗具網紅氣質的企業家。他不僅是名創優品當仁不讓的代言人,還喜歡點評其他企業和企業家,一會兒要摻和馬雲和王健林的賭局,一會兒要邀請格力電器的董明珠加盟,一會兒又說蘇寧電器沒有價值,他很擅長與製造話題,而且不懼點評中國的知名企業和企業家,江湖人稱企業家中的“小鋼炮”。

在外行看來,這三家企業的氣質差異很大。是什麼讓他們走到一起呢?

騰訊和高瓴資本為何戰略投資名創優品?

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前面的介紹已經埋有伏筆了。

沒錯,高瓴資本的創始人張磊就是促成這次投資的“關鍵先生”。他不僅讓高瓴資本投資了名創優品,還介紹了馬化騰和葉國富認識,並促成了騰訊對名創優品的投資。

高瓴資本投資名創優品很可以理解,畢竟這是一家投資過京東和百麗的投資公司。張磊對零售行業似乎情有獨鍾,2017年高瓴資本還做出了創辦以來最大的一筆投資,豪擲531億港元(摺合人民幣約470.66億元)控股“一代鞋王”百麗,然後讓百麗退市,張磊則親自擔任百麗的董事長,由此可見他對零售這個賽道的格外關注。

從高瓴資本的投資理念以及投資案例來看,投資名創優品順理成章。高瓴資本與騰訊一起戰略投資名創優品,不僅看中的是他現在的財務回報,更看重的是其長期投資價值。

那為什麼騰訊會投資名創優品呢?張磊的撮合自然重要,但背後的商業邏輯才是根本。

其實也不難理解,看看騰訊過去幾年在零售領域的投資圖譜就知道了。

深度解讀:騰訊和高瓴為何戰略投資名創優品?


一家投資過京東、永輝超市、家樂福、每日優鮮、美團、步步高的企業,再投資一家日用雜貨零售的行業領導者,一點不奇怪吧?!在筆者看來,這是再正常不過的投資邏輯了。

另外,在宣佈戰略轉型和組織結構調整的時刻,騰訊宣佈投資名創優品,也和其戰略佈局有關,因此才被稱之為“戰略投資”。

騰訊目前正在進行戰略調整,新成立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希望未來在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上發力。而名創優品在消費和產業方面都可圈可點,和騰訊的戰略轉型方向非常一致。和高瓴資本一樣,騰訊投資名創優品投資不止是財務回報,更看重其對戰略佈局的價值。

在消費互聯網領域,名創優品已經在全球70多個國家開設了3000家店面,擁有近3億人次的消費者。據傳,名創優品僅微信公眾號就擁有近3000萬粉絲,如果能將這些粉絲轉化為高粘性的會員,這對於名創優品和騰訊來說都非常有價值,可以強化其市場影響力。

在產業互聯網領域,名創優品背後是數千家供應商和加盟商,在供應鏈管理和共享渠道方面優勢明顯。騰訊的戰略投資一方面可以強化名創優品在這個領域的優勢,同時也可以利用其數據為己所用,騰訊需要一個成功案例,未來可以複製到其他領域。

名創優品吸引騰訊投資的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名創優品在國際化方面進展迅速。

從2015年發力國際化開始,3年時間在全球70個國家和地區(不含中國大陸)已經開店超過千家,而且還制定了“百國千億萬店”的規劃,按照規劃在未來4年在100個國家和地區將開店超過10000家,這些國際化市場也是騰訊拓展國際影響力所看重的。當然,騰訊隨著名創優品的國際化進程加快,微信支付也順勢加快走向更多的國家。

深度解讀:騰訊和高瓴為何戰略投資名創優品?


名創優品海外門店分佈圖 圖片來源:網絡

在今年9月,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馬化騰曾表示騰訊多年來一直專注做連接。連接人與人的極限就是幾十億個節點,但是如果連接人和物,人與服務,那麼這個規模將會增長到幾百億,甚至幾千億的量級。這也更加印證了,騰訊未來要做更多企業家(toB)的事業。

分析至此,對騰訊和高瓴資本戰略名創優品應該有了一個基本判斷,可謂順理成章。

任何投資都是雙向選擇。換一個視角來看,像名創優品這樣的現象級企業,應該也有不少投資機構在追捧他們,為什麼他們還需要接受接受騰訊和高瓴資本的投資呢?

筆者曾經問過名創優品發言人這個問題,對方以保密條款為由但沒有給出正面回覆。但其實道理不難猜測,大體是出於這四個原因。

首先是資金方面的支持。儘管名創優品聲稱現金流充裕,但也不絕不會嫌錢多。

其次是品牌方面的支持。此次名創優品能獲得騰訊和高瓴資本的投資,也是向市場傳遞了積極信號。有了資本大佬的加持,名創優品未來在資本市場的議價權也會大大提升。

再次是流量方面的支持。騰訊的QQ和微信的日活都是10億級別的,之前京東就從騰訊的流量中獲益很多。名創優品如果能夠獲得一定的流量支持,將會大大提升其銷售收入。

深度解讀:騰訊和高瓴為何戰略投資名創優品?


最後是名創優品最看重的賦能方面的支持。騰訊的投資屬“佛系”投資,它不會過多的對企業的管理進行干預,更多的是組織能力的賦能,這也是名創優品看重的地方。

名創優品拿了10個億之後會幹什麼?

這是名創優品成立五年來第一次外部融資。

據接近葉國富的內部人士透露,葉國富對外部資本的態度一度非常保守。不僅是因為他們現金流充沛,不需要外部融資,更因為他擔心獲得外部投資後,資本方干涉經營。

先說現金流問題。名創優品的大多數店都是“投資加盟”,也就是說,加盟商帶著店鋪資源和資金來加盟,但由名創優品來經營管理,加盟商只是參與分成。由於開店之前就有加盟費,而且零售企業沒有應收賬款,因此現金流一直很充裕。

有媒體質疑,據說名創優品的毛利率只有12%,換作一般的零售企業一定虧本,憑什麼名創優品就能賺錢呢?背後是不是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這是因為他們不懂得名創優品的商業模式。

名創優品的商業模式和定價機制非常簡單。比如說,一件定價10元的商品,名創優品從供應商那裡的進價為5元,由於海量採購,這個採購價要比其它商家要低很多。名創優品把這個商品賣出去之後,立即返還給投資加盟商3.8元,但他們得承擔店鋪租金和員工的工資。名創優品看似只賺了1.2元,但不用承擔店鋪租金和終端員工的工資,只需承擔總部的管理費用——包括設計、採購、運營和物流等,因此淨利率在一個相對可觀的水平。按照名創優品此前設定的目標,2018年全年銷售額將達到180億。

名創優品遲遲沒有對外融資的另一個原因是,葉國富對運營的主導權非常看重。這次名創優品選擇騰訊的原因也和騰訊比較“佛系”的投資風格有關,這恰恰是葉國富需要的。

深度解讀:騰訊和高瓴為何戰略投資名創優品?


此前有媒體傳出騰訊和高瓴資本20億入股名創優品,估值150億的說法。名創優品當天就更正了這個消息,但據內部人士透露,這曾經是投資談判中的一個選項,後來之所以只要了10億,應該和名創優品本身不差錢,而且希望保持運營的獨立權有很大關係。

拿了騰訊和高瓴資本的10個億投資,名創優品未來打算怎麼花?

首先容易想到的是,名創優品要在信息化和國際化上發力,未來一定也會在這個領域投以重金。比如在企業資源管理系統(ERP)、客戶關係管理系統(CRM),以及產品研發設計、人才招聘培訓等,這些領域都會影響到名創優品在產品和人才領域的長期競爭能力。

名創優品之前一直在線下發力,有了騰訊的流量導入,未來也應該會大力發力社交電商。名創優品雖然在社交電商上剛剛開始發力,但基礎很好,僅微信公眾號就擁有近3000萬粉絲,如果能將這些粉絲轉化為高粘性的會員,將擁有很大的想象空間。

除了資金和流量支持之外,騰訊未來會給名創優品帶來什麼?

騰訊要在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方面發力,他們一定需要成功案例。而他們肯定會優先選擇自己戰略投資的企業作為重點扶持單位,打造成功案例。雖然現在看來還沒有清晰的路徑,但只要名創優品配合,名創優品一定會成為騰訊在消費互聯網發力的典型案例。

名創優品在天貓上有電商業務,騰訊的投資會不會影響名創優品和阿里巴巴的合作?

雖然投資上有“阿里系”和“騰迅系”的說法,但在業務運營上,由於阿里和騰訊各有優勢,被投資的企業都很難做到“二選一”,因此不用擔心。名創優品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主導權,因此名創優品接受騰訊的投資,應該不會影響他和阿里巴巴的合作和關係。

深度解讀:騰訊和高瓴為何戰略投資名創優品?


在中美貿易衝突的大背景下,名創優品的發展前景會受到影響麼?

目前全球經濟形勢萎靡頹廢,中美之間正在進行貿易戰,在短期內似乎看不到“握手言和”的樣子。作為拉動GDP三駕馬車的“出口”受阻,擴大內需將成為一個必然。隨著“新消費時代”的到來,老百姓不再迷戀大牌,而且錢袋子也越來越緊張,作為一直倡導“優質低價”的名創優品,不僅不會受到影響,也許對它反而是一個“機會”。

可以想象的時,隨著騰訊和高瓴資本戰略投資名創優品,也強化了生活百貨這一賽道的“頭部效應”,後入者的機會會越來越小,“一家獨大”的格局已經基本形成。

騰訊的投資對名創優品的戰略和企業形象也會帶來正面的影響。

2010年,當時的騰訊被人詬病“抄襲”,並有一篇著名的文章《狗日的騰訊》,後來的3Q大戰也讓騰訊備受爭議。2011年騰訊開始戰略轉型,變得更加開放,並誕生了微信這樣現象級的產品,還投資佈局了上百家企業,如今的騰訊給人的印象更多的是創新和賦能。

不出意外的話,類似的轉變應該也會發生在名創優品身上。

在前幾年,名創優品也曾受到各種“山寨”的非議。這幾年名創優品每年在專利上花的費用就超過1個億,產品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已經好了很多。而且隨著名創優品的國際化,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提出了更高要求,名創優品也越來越像一家遵守通行規則的跨國企業。

在葉國富的朋友圈中,他特意提到,騰訊和高瓴資本的投資是名創優品成為一家世界級零售企業的關鍵一步。有理由相信,這不僅是他的願景和夢想,也是戰略規劃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