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國明:短視頻時代,如何觸達多元化的民眾?

喻国明:短视频时代,如何触达多元化的民众?

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髮展,使我們這個社會的樣貌及其運作機制發生了革命性的改變。就政務領域而言,當群眾都習慣觀看短平快的資訊以後,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是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所發生的“渠道中斷”、“認知偏差”以及“認同度低”的問題。

喻国明:短视频时代,如何触达多元化的民众?

新媒體時代的傳播變革:內容觸達、認知、認同三環節都已重構

如何建構一個與新時代政務發展相適應的政務傳播新格局?正像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所指出的,“供給側改革”是一個關鍵。具體地說就是將政府及相關主流機構的政治優勢與互聯網平臺的渠道優勢、分發能力與表達機制有效地結合在一起。

在信息爆炸的當下,內容的有效傳播越來越難。我們把內容傳播的三個環節——觸達、認知、認同——拆開來分析,能夠發現當下傳播的困境和可能。

信息只有先觸達到受眾,然後才能談影響力的發生和價值的實現。今天,新媒體平臺信息傳播的覆蓋率和觸達率較傳統媒體信息傳播出現了指數級遞增。尤其是以快手、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擁有過億的用戶,讓政府及相關主流機構的聲音傳遞給更多的人群。

在信息影響認知的過程中,具體場景的構建至關重要。人們的認知過程是信息的解碼過程,而以特定“場景”的構築把受眾代入“沉浸式傳播”的氛圍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正確的社會認知。如今新媒體平臺在構築多層次場景、形成有效的傳播氛圍的能力上,是獨具優勢和專長的。時下已有的很多新媒體政務號,將政務內容與當下熱點、潮流元素結合,在新媒體平臺構建一個讓用戶更樂意接受政務內容的表達場景。

實現各種維度的認同才是信息傳播的最終目的。政務傳播的最終目標訴求就是要讓人們找到社會的“共識”。在傳播領域的新格局下,促使人們認同的關鍵因素是“後真相”時代的關係認同及情感的共振。新媒體多樣化的傳播介質打破了以往傳統媒體單一的“自上而下”的傳播形式,“互動”成為政務新媒體信息表達的標配,拉近政務機構與受眾之間的距離,獲得情感的共鳴。

政能量傳播也要追熱點:真實、接地氣的內容才能連接更多人

政務機構的工作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將視頻鏡頭聚焦政務機構的日常工作現場,讓人們認識到更容易使公眾瞭解政府工作真實的一面,有助於更好地傳遞社會正能量,傳遞政府聲音。

政務發佈的目的之一在於“連接”,讓更多人聽見和接受。這就要求在運營政務號除了堅持政務內容“質樸”、“真實”的本色,也需要在運營上不斷創新,在內容、形式上都加以升級和豐富,以增強其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有效性。比如,建立親民的人設,打造網紅形象、追熱點趕潮流、製造全民話題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