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識趣(45):高處不勝寒 識仿練慧眼

一塊獸面紋殘片(圖1,以下簡稱為“本件”):

古玉識趣(45):高處不勝寒 識仿練慧眼

圖1-1

古玉識趣(45):高處不勝寒 識仿練慧眼

圖1-2

從手持殘片的比例看,獸面紋佩的原件應約為6*7釐米(高、寬)的佩飾,紋飾為春秋戰國時期獸面紋風格。

從工藝方面來看:分別用陰刻線和剔地法雕琢出獸口、眼部位的鬚毛紋,鼻翼部位的網絡紋,鼻頭和額頭的捲雲紋,面頰部位的如意雲紋以及邊際的鱗甲紋等,加之開孔的管鑽特徵,所有工序幾乎一絲不苟,工藝堪稱精緻,在如此小面積的玉佩上雕琢如此細密的紋飾,說其工藝已經給人以震撼感覺也毫不為過(圖2);玉佩的背面光素,也留下了歷歷在目的解玉砂打磨痕(圖3)。

古玉識趣(45):高處不勝寒 識仿練慧眼

圖2

古玉識趣(45):高處不勝寒 識仿練慧眼

圖3

從用料方面來看:春秋戰國時期,制玉的地方料為主流,各地基本就地取材為主,所以此玉佩在用料上難以辨識界定,暫不作考辨。

從沁入方面來看:由於圖片光線的因素,在識別上可能會產生視覺偏差,但從圖1-2可以看出沁色的層次和自然暈散狀態。

從型制上來看:周邊帶出脊牙,基本符合春秋戰國的玉牌飾的

型制

從其他方面看:玉佩殘件雖小,但是佈滿綹裂,背面可以觀察更清楚細緻,有一些裂紋還貫通到玉佩正面,裂開了紋飾,由於裂縫太細無法分辨是裂在工上還是工在裂上(圖4)。但是古玉驚裂紋不可仿(參見《古玉學步(2):圖說古玉驚裂紋不可仿》),如此密集細裂肯定是自然形成,裂上作工的可能性應該說是微乎其微的。

古玉識趣(45):高處不勝寒 識仿練慧眼

圖4-1

古玉識趣(45):高處不勝寒 識仿練慧眼

圖4-2

綜合看來,如此精工的獸面紋玉佩飾,初步感覺至少應看真品到代八至九成。

那麼你的看法呢?

……

雖然震撼,但是畢竟還未到開門,還有一二成的疑惑出在哪裡呢?

揣摩再三,這個疑惑原來出在鬚毛紋上了。這件殘片獸面紋的鬚毛紋是採用了典型的遊絲毛雕工藝技法。到代真品的遊絲毛雕工藝請參見《古玉學步(122):一線識破仿古意一絲不苟真遊絲》,這裡不再贅述。

清人對遊絲毛雕工藝的概括“漢人琢磨,妙在雙鉤,碾法婉轉流動,細入秋毫,更無疏密不均,交接斷續,儼若遊絲白描,毫無滯跡”,毫無疑問是正確的,但那是在宏觀肉眼辨識所能看到的情況下,實際上真正的古工遊絲毛雕微距下觀察是:線條有粗細、痕跡有深淺的細微變化(圖5),這已經是人工所能做到的極致了。

古玉識趣(45):高處不勝寒 識仿練慧眼

圖5-1

古玉識趣(45):高處不勝寒 識仿練慧眼

圖5-2

古玉識趣(45):高處不勝寒 識仿練慧眼

圖5-3

而回頭微距觀察本件的遊絲毛雕工藝(圖6),線條寬窄、深淺一致,絕對平行,並且細部出現連續蹦碴,這就是電腦作工的痕跡留存了。

古玉識趣(45):高處不勝寒 識仿練慧眼

圖6-1

古玉識趣(45):高處不勝寒 識仿練慧眼

圖6-2

類似的電腦仿遊絲毛雕工藝並不鮮見(圖7),仔細揣摩掌握(參見《古玉學步(89):新仿迥異古砣刀痕跡解讀電工雕》)。

古玉識趣(45):高處不勝寒 識仿練慧眼

圖7

其實,本件的工上、型上等負面的仿跡還能列出很多,能否一一辨識出來,全在於是否心靜和心細而已,此處不再一一列舉。

雖然為仿,但是本件確實已經算仿到極致,屬於高仿一列,還有許多方面如精細的網格紋、裂上作工、沁色層次的惟妙惟肖等等,仍然屬於高仿的技術所在,不是一般非行業內的人士所能理解透徹的。所以,這類的高仿,應該說藥性還是非常之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