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石投資:10月社融數據是“全面”不及預期 還是分項存在癥結?

事件:10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7288億元,大幅低於去年同期。存量為197.89萬億元,同比增長10.23%(前值:10.80%)。原口徑(剔除地方債)同比增長9.33%(前值:9.67%)。M2餘額179.56萬億元,同比增長8%(前值:8.3%)。

核心觀點:

10月不及預期的社融數據,實際只有信貸回升幅度不及預期,結構上質量也未出現改善,說明政策的落實和傳導還需要一段時間。根據三季度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貨幣政策的重心已從去槓桿轉向穩增長和救民企,“三支箭”和“幾家抬”的組合政策效果或將在11月後的社融和信貸數據中顯現,提振市場對寬信用的信心。

一、不及預期的社融,實際只有信貸回升幅度不及預期

社融環比大幅降低主要在於信貸的季節性影響和地方債募集大幅放緩。10月新增社融7288億元,遠低於9月的22054億元,其中信貸規模環比回落7200億元,由於9月季末有考核壓力,加之十月工作日較少,信貸季節性回落符合歷史規律。另一方面,將地方債納入社融統計口徑後,隨著地方專項債額度發行完畢,10月地方債發行進程明顯放緩,本月新增地方債868億元,相比9月7389億元大幅放緩。

社融同比大幅下降主要拖累在於表外融資。10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7288億元,遠低於去年同期12004億元,其中表外融資同比萎縮了3284.42億元。向前看,表外或仍將延續下降,儘管監管尺度有所放鬆,但非標投向地產、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依然受限,據瞭解年底將有一批信託集中到期,表外融資或將繼續延續下滑。

貸款回升幅度低於預期。10月金融機構的貸款增量上6970億元,略高於去年同期338億元。由於近期政策的強刺激,市場對10月的信貸數據預期較高,實際上針對紓困民企、改善民企融資環境的政策集中在十月下旬,政策落地的效果觀察11月後的社融和信貸數據可能更有意義。

貸款結構上質量不高,短貸升,長貸降,居民部門升,企業部門降。短期貸款小幅增加了95億元,票據大幅增加1442億元,長期貸款大幅降低917億元,同比降幅15%。其中居民部門增加了1136億元,其中短貸佔98%,說明地產調控下居民購房意願弱,企業部門的中長期貸款增量下滑接近40%。

總結來看,10月不及預期的社融數據,實際只是信貸回升幅度不及預期,結構上質量也未出現改善,說明政策的落實和傳導還需要一段時間。根據三季度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貨幣政策的重心已從去槓桿轉向穩增長和救民企,“三支箭”和“幾家抬”的組合政策效果或將在11月後的社融和信貸數據中顯現,提振市場對寬信用的信心。

二、貸款需求羸弱,期待減稅釋放經濟活力

本次寬信用的背景與之前有所不同,經歷了前三輪的加槓桿(企業、地方政府和居民都已經加過一輪槓桿),在經濟高質量轉型的背景下,擴基建有財政預算、經濟質量雙重約束而極度剋制,在經濟下行壓力下,銀行的風險偏好更為謹慎,企業的融資擴張的需求也不強,央行《2018年第三季度銀行家問卷調查報告》中大中型企業貸款需求指數環比明顯下降,大中型企業信貸需求在走弱。因此,自寬信用以來,年內三次降準但並未顯著改善融資成本,金融機構貸款加權平均成本從年初5.27%抬升到5.94%(2018Q3)。

近期雖有針對民企和小微企業的貸款的相應政策,但政策重心更多在阻斷“股債貸”惡性傳染而非鼓勵其加槓桿,而且這類企業具有分散效應,銀行要貫徹政策,在信用資質分化、數量龐大的民企和小微企業遴選和風控,所需時間無疑會更長。

因此,本次信用擴張存在諸多制約,貸款需求羸弱是信用難以釋放的關鍵原因。而單靠銀行體系內的流動性寬鬆,難以刺激貸款需求,在央行繼續發力結構性寬鬆的方向下,亟待大力度減稅的“寬財政”配合,降低企業負擔,釋放經濟主體活力。

風險提示:本報告所載信息和資料來源於公開渠道,本公司對其真實性、準確性、充足性、完整性及其使用的適當性等不作任何擔保。在任何情況下,本報告中的信息、觀點等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也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本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報告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

關於本篇文章的更多報道,我們已在【和訊財經APP】上刊登,應用商店搜索“和訊財經”,下載並參與猜指數活動贏取京東卡和萬元現金大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