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攻擊“重災區”?區塊鏈平臺安全技術標準正在起草

黑客攻击“重灾区”?区块链平台安全技术标准正在起草

新京報訊(記者 潘亦純)在11月13日舉辦的2018數字資產安全高峰論壇上,多位專家表示,過去十年,區塊鏈技術發展迅猛被認可,成為未來信息存儲的主要發展方向。但由於缺乏安全基礎設施建設和防護、存儲為目標的區塊鏈成為黑客攻擊的“重災區”,行業亟待建立嚴格的安全標準。

區塊鏈平臺安全技術標準正在起草

在此次論壇上,來自監管和學界的人士共同關注制定區塊鏈行業安全標準。

針對解決數字資產的安全問題,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互聯網金融監管技術支撐專項組組長吳震介紹稱,目前《區塊鏈平臺安全技術要求》行業標準正立項並起草。其將明確區塊鏈平臺面臨的主要威脅和安全體系架構,針對各關鍵模塊提出安全技術要求,為區塊鏈平臺的安全穩健運行提供基礎和保障。

工信部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區塊鏈研究室主任李鳴同時表示,“區塊鏈發展不能脫離以技術為核心。區塊鏈相關團體標準將逐步出臺,其中,安全層面標準也將是重中之重。”

北京郵電大學區塊鏈及安全技術聯合實驗室主任馬兆豐則稱,目前區塊鏈在安全性方面存在很大問題,區塊鏈安全技術需要在算法安全性、共識機制安全性、數據安全性、網絡安全性、合約安全性和應用安全性方面做好安全技術研究與加強。

值得關注的是,除監管標準的制定外,目前市場上已有不少數字資產錢包,通過引入銀行級加密芯片等方式,承擔起了保護數字資產安全的責任。劍橋大學發佈的《全球加密貨幣基準研究》報告稱,2018年加密錢包(賬戶)的總數量已達3500萬個,增長了3倍有餘。從國內來看,數字資產存儲服務公司錢包創業公司包括Cobo、imToken和庫神,此外還有Kcash、YeeCall、Qbao、Bepal等。

Cobo聯合創始人CTO蔣長浩稱:“隨著資產的流動性增強,交易效率極大提升,用戶對於安全和便捷的數字資產儲存管理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會大大提升。

數字貨幣風險集聚 區塊鏈曾因安全問題損失超27億美元

根據全球第二大市場研究諮詢公司MarketsandMarkets一項新的市場調研報告《從供應商、應用、組織規模、行業和地域角度出發,預測2021年全球區塊鏈技術市場》顯示,區塊鏈市場價值將由2016年的2.1億美元增長到2021年的23.1億美元,複合年均增長率為61.5%。然而,在市場高速增長的同時,數字資產被盜取的安全事件也不斷髮生。

據近期騰訊安全發佈的一份區塊鏈安全報告,從2013年到2018年上半年,數字貨幣市場共發生過54起安全事件,僅今年上半年,區塊鏈領域因安全問題損失超27億美元。損失的原因主要包括技術手段攻擊、交易所監守自盜等。

吳震表示,目前數字貨幣面臨風險集聚,除了數字貨幣交易經濟損失等事件引起的群體性社會事件外,更重要的是,其技術風險更為明顯,例如邏輯代碼漏洞、交易所被盜、密匙竊取等。

據媒體報道,數字貨幣的丟失不僅是黑客造成,還有交易所平臺監守自盜。2014年,世界最大比特幣交易所運營商Mt.Gox宣佈其交易平臺的65萬個比特幣被盜一空,隨後便宣佈破產。而後來執法部門的調查發現,所謂的65萬比特幣被盜,其實只有7000個比特幣因黑客攻擊而失蹤,其餘的都被平臺的內部人拿去了。

記者 潘亦純 編輯 張瑞傑 校對 何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