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女子辭去大學輔導員職位,到秦嶺山區小學任教

說起“青春”,那是一種怎樣的色彩繽紛、絢麗奪目!誰不想讓人生最美好的時光如畫般鋪展?如鈴般悅耳?如水般流暢?可是在金堆鎮寺坪小學,有這樣一位80後特崗女教師,她從都市走進山區,從大學輔導員到一名小學特崗教師,在秦嶺深處的寺坪小學一呆就是三年。她就是王薇,一個為追尋教育信念而來的行動者。

80後女子辭去大學輔導員職位,到秦嶺山區小學任教

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金堆鎮寺坪小學教師王薇

2015年7月,28歲的王薇辭去了讓人羨慕的大學輔導員工作,考入了華州區特崗教師行列。金堆地處華州地界的最南端,地處海拔1300米、距縣城80多里的秦嶺山區,沿途山體滑坡和急彎暗拐導致常年事故率極高;冬季漫長,遇雪封山,山外陽春四月暖融融的時候金堆卻在下著鵝毛大雪。王薇所在的寺坪小學沒有教室宿舍,沒有像樣的操場,甚至全校16名教師擠在一間不足20平米的教室裡集體辦公。面對家人的指責和反對,她一個人拉著沉重的行李上山了。當有人問起為什麼要辭掉那麼好的工作來到這裡的時候,她總是笑而不語。

山裡的夜比山外來得早。年輕的女孩兒們談天說笑、追劇觀影的聚會上卻很少看見她的身影。她獨自租住在一間不足15平米的民房裡,屋內潮溼的地板散發出黴味,下雨前地板就會出現一坨坨水印,她幽默地說:“我的地板是最準確的天氣預報。”屋內陳設一目瞭然,幾張舊課桌和紙箱就是她的所有家當,但填塞最多的就是她的書,抽屜裡、桌面上、床頭、窗臺上,甚至裝衣服的紙箱裡都是書。在山裡寂靜而漫長的夜,她以書為伴。她的讀書筆記寫了一本又一本,粗鄙簡陋的房子和工整雋秀的字體相比顯得是那樣的突兀。

三年後的現在,當人們再一次問起王薇當初來小學教書的原因時,她很堅定地回答:“為了牆上的十個字‘教人先教德 成才先成人’。”她從一名大學生到一名大學輔導員,這樣的工作機會本就很難得。可就是因為她在大學生活了這九年,讓她有了許多的思考和認識。過去人們稱大學生為“天之驕子”,有著高素質高學識,可是在大學校園內,偶然出現的室內偷竊、欺騙家長、遇挫輕生等不良現象的時候,她就會思考,到底是什麼導致了類似不良事件的發生?怎樣預防或阻止這些事情?在大學她做了很多的實踐,從對什麼是大學的問題,引導新生認識和了解大學,到“成才先成人”思想有了雛形。但是最終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有兩個同年級的小學班主任帶的班級,一個班主任非常注重學生的學習,利用一切時間教會學生知識,而另一個班主任在教學之餘重視學生思想的引導,十年後那個學習成績好的班級有三個孩子因為犯罪事件被拘捕,而那個成績稍差的班級的學生已經在社會上找到了自己的崗位。那個時候王薇意識到,只有從小培養孩子成為“根紅苗正底子硬”的心理和思想強者,長大後他們才敢於直面成長路上的坎坷並勇於克服困難。能不能將自己的想法在小學生身上得到實踐?效果會不會截然不同呢?

說走就走的個性讓她毅然決然地辭去了大學的工作,來到了華州區。

王薇所帶的班上有一個全鎮有名的學困生,由於先天不足,這個孩子上到三年級連拼音都認不全,她便主動與他結成一對一教育幫扶對子,從漢語拼音開始手把手教他寫筆畫,耐心鼓勵著孩子不要怕,每天進步一點點,終於,這個孩子從空白卷到7分、11分直至這次期中考試50分。雖然還沒有及格,但是她有信心讓他達到合格線並順利小升初。“我願用我的學識和師德情操來培優幫差,讓我的學生一個都不落下。”

2018年1月25日,入冬第二場大雪,王薇在去監考的路上摔倒了,起身困難,但眼看開考在即,她咬牙堅持直到下午五點監考結束。山上醫療條件差需要立即轉院,可這裡連一輛救護車都沒有。雪已下到小腿深,山路早已封閉,所有的人都在打電話找車,回覆的都是“這天氣給多少錢都不敢出去”,萬般無奈下校長說“我開車技術不好,但就是挪也要把你挪到醫院去”。就這樣原本兩個小時的出山路戰戰兢兢走了五個多小時。到了醫院,王薇尾骨頓挫性骨折加上肛裂,兩個手術下來,原本90斤的她瘦到只剩下76斤。醫生建議至少休息三個月,可是2月25日她卻毅然報到,“在學校沒有班主任的學生就像在家裡沒媽的孩子一樣”,不僅如此,她的工作量也絲毫不減,除了帶四年級語文課和班主任外,她還是學校的安全主任、德育主任、少先隊輔導員、心理諮詢室和衛生保健室的負責人。她沒有因受傷行動不便而要求領導特殊照顧。早晨起床困難,她就每天五點起來;熬藥費時間,就晚上下班後提前熬好藥,白天兌著開水喝。她從沒有因為身體的原因缺過一節課。她把自己兩歲的女兒放在百里外潼關的婆婆家,老公又在渭南工作,自己的孃家人幾乎都在西安。和朋友偶然談起,她都會笑著說她的家沿著隴海鐵路線一字從陝西東大門排到關中。

在工作之餘,她傾注了全部精力研究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對小學生行為觀察和實踐總結中她發現,小學生雖然理解能力有限,但是他們的模仿能力和潛移默化的接受能力是非常強的,一旦接受就很難改變,這是孩子們學習做人的基礎關鍵期。結合她自己的德育室工作,在2017年8月終於將自己的思想成果凝結成《教人先教德 成才先成人》,在省刊發表並獲獎。她說這只是自己教育理念的初步成果,教育是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過程,她還需要在方法論上做更多的實踐。

“這三年來我最大的收穫就是對這個教育理念的踐行結果,也正是因為這個教育理念,即使負傷帶病,即使簡衣陋食,我依然覺得幸福感滿滿!”當記者問她有沒有後悔過,她如是說。

作為新一代的大學生,她是毫不起眼的一位。可是在行動力上,她是個十足的行動派,她對教育的執著和魄力讓人刮目相看。從一個讓人豔羨的大學教師到一名不起眼的山區小學教師,可是無論是在大學還是小學,無論自己的身份是什麼,她都要求自己的學生不要變成一個“高分低品”的人,更不要他們長大後走上社會成為媒體上那些聳人聽聞的高智商犯罪事件。因此,她將教學和德育並重,在不斷地創新和探索中,她所帶的班級學習成績逐年在提升,孩子們的素質也直線上升。自從她當了班主任後,這個班的孩子再也沒有打架、偷竊等不良現象,孩子們文明用語、良好習慣的養成成為校園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山區教師資源缺乏,所以這裡的每個老師都身兼多職,並且都需要手寫備課,山裡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兒童,沒法像城裡的孩子一樣上各種興趣班、輔導班,但在魔方大賽、科技節、藝術節等活動上,孩子們也都是滿載而歸。不言而喻,這些成績和榮譽都來自於所有山區教師的共同努力。

“彩筆寫春秋,青春描畫卷,春風化雨滋潤心田,三尺講臺播撒知識和希望”。從白雪皚皚到春暖花開,從炎炎赤夏到金秋葉落,在時光的流逝中,無數像王薇一樣的教師們用粉筆勾勒著孩子們的理想,用愛呵護著孩子們的成長!

摘自《陝西教育》(綜合版)2018年10月刊,作者:李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