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滬穗深樓市普跌 這次“拐點”是真是假

10月份,一線城市樓市不僅與“銀十”無關,或許將成為本輪樓市由升轉跌的“拐點”,京滬穗深四個城市新房成交集體下跌。中指院數據顯示,10月北京新房交易面積34.9萬平方米,環比下降29%;易居地產研究院日前發佈的報告顯示,10月份上海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積約53.6萬平方米,環比下降23.1%;根據深圳市官方最新發布的數據,10月份深圳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積約為17.82萬平方米,環比下降了19.10%,同比下降36.13%;根據CRIC的統計數據,10月廣州新房成交量環比和同比分別下跌59%和15%。

10月份全國重點樓市全部轉弱,29個重點城市成交量為2302萬平方米,環比下降6%,一線城市回落更明顯。10月份,一線城市新房成交量平均45%環比回調幅度,顯然明顯高於全國熱點城市下滑的水平。這或許也意味著,作為全國樓市“領頭羊”的一線城市,正式進入了下調階段。

2018年以來,樓市調控疊加的滯後效應開始顯現,資金面持續收緊,新增貨幣投放採取定向寬鬆,以避免資金繞道進入樓市。缺乏槓桿支持,加上前端融資緊縮、後端商品房銷售限價,2016-2017年普遍過快拿地和拓展的開發商們,集體遇到資金鍊緊張的問題。

近期深圳樓市率先啟動限售、供地轉向人才和租賃住房,地價甚至低至3折,剛需被重新界定並分流,新建商品住房供應和成交趨於萎縮;2016年10月以來,北京限競房和共有產權房主導用地供應,純商品房用地甚至“零供應”,如果把近期密集上市的限競房和共有產權房算在內,北京市場均價明顯下拉,買方市場已形成。住房供給側改革全面推進,非金融屬性的住房佔主導,這是熱點城市未來樓市的大方向。

一線城市向來資金密集、人口密集,無論剛需還是改善人群,抑或投資取向、資產配置和投機炒作,一線城市的樓市都最受青睞,導致一線城市房屋高端化、資產化。高層對於“房住不炒”的指示,從一線城市開始落實,再加上槓杆全面被控制,一線城市房屋開始剝離資產和金融屬性。因此,10月份一線城市樓市回調具有標誌性,意味著全國商品房市場板塊“輪動式”回落的開始,也是熱點一二線樓市回落的開始。筆者預計,2019年二線樓市也將相繼回落。

近期,從數據來看,不僅我國一線樓市在降溫,全球熱點樓市都開啟回調通道。過去10年,全球一線城市房價同步上漲,背後有量化寬的支撐。如今,美國繼續加息的預期升溫,歐盟、英國、加拿大、澳洲及中國香港地區都已跟隨加息或退出量寬,寬鬆時代一去不復返,樓市都將面臨調整。(資深房地產研究人士 李宇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