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被質疑“化工泥”時,請放棄抵抗

如今紫砂市場上出現了一些攙雜化工原料的紫砂壺,色澤鮮豔亮麗,被壺友稱之為“化工泥”、“化工壺”。那是否存在化工泥呢,又如何鑑別?

紫砂壺被質疑“化工泥”時,請放棄抵抗

其實,在生產紫砂的過程中,為了追求產品的質量,在製作原料的過程中適量並且適當地加入一些陶瓷添加劑,也是完全符合國家標準的。

例如:紫砂泥料中的墨綠泥。

最早,墨綠泥出現在民國期間,當時人們在燒製本山綠泥的時候,加入了鈷料,產品顏色就變成了墨綠色。由於鈷料的含量很少(≦0.3%),後來工廠加工墨綠泥時就採用了加純氧化鈷,使得泥料的製備更標準。它是相當穩定的,它既不溶於水也不溶於弱鹼、弱酸中,所以在茶具的使用中我們是泡不出來氧化鈷及遊離的鈷離子來的,喝茶也是非常放心的。

紫砂壺被質疑“化工泥”時,請放棄抵抗

再如紫砂泥料的拼紫泥,陶瓷生產中為了加深產品的顏色即偏深沉的暗褐紅色或黑色,有時會在泥料中加另一種陶瓷著色劑二氧化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錳粉”總的來說,鐵、錳、鈷不是重金屬元素,且它們在硅酸鹽中是比較穩定的,是不溶於水及弱酸鹼的。

只要我們合理地、適量地運用是完全無毒無害的。只要我們以科學的態度,正確地引導消費者與從業人員,正確理解“化工泥”,從泥料製備的源頭抓起,保證人們的生活健康出發,就能消除消費者的疑慮,走出“化工泥”的誤區。

那壺友們怎麼辨別原礦泥料和“化工泥”呢?

招一:辨質感

原礦紫砂,精光內斂,溫潤似玉、色相沉穩、老氣十足。好的泥料使用起來,不出十天半個月便能看出效果。而低檔的化工泥壺,無論怎麼養都沒多大變化,照樣是乾巴巴的。固然也能做出所謂的綠豆沙效果,但因為表面的玻璃相(加入刨花水的原故亦稱石英水)太重,茶水吃不進,把玩的油脂也滲不進去,故這樣的壺是養不出來的。現在有紫砂研究所已留意這個題目,已出產出表面不帶玻璃相的化工泥,這類泥被用來做高檔的仿名家壺,非常能欺騙人,沒有將原礦泥與化工泥對比熟悉的,極輕易上當。

紫砂壺被質疑“化工泥”時,請放棄抵抗

招二:辨泥色

原礦泥料的顏色大多不會太豔,一是由於早期的紫砂良多是淺表層的,本身就有了一定的原始風化。二是由於紫砂礦從地下被挖掘上來以後,要放置露天場地日曬雨淋一年半載,天然疏鬆變成小顆料後,再碾磨成粉,最後再經由錘打陳腐才能使用。經風化陳腐的原礦泥中的金屬物質會發生氧化作用,泥色就會發暗、發沉、發舊,不會有新鮮亮麗的感覺。使用過的壺尤為顯著,有一種老氣橫秋,飽經歲月的感覺,這就是我們講的光彩。

而化工泥是由高嶺土加石英砂、刨花水和致色金屬氧化物調製的,現調現用,加上金屬氧化物往往超標添加。所以,泥色鮮、泥色豔,做出來的壺鮮亮無比就不希奇了。用這種超標色素的壺泡茶喝,對身體的影響就可想而知了。

紫砂壺被質疑“化工泥”時,請放棄抵抗

招三:辨工藝

因為現代製作工藝規範、效率極高,所做出來的壺週週正正、乖巧精道,讓很多初學者非常喜歡。而手工做的壺沒有同一的模具,只憑藝人心靈手巧,憑積累的經驗,胸有成竹的按自己的要求喜好而製作。故統一形制、統一規格的壺都會在身筒的外形、壺口直徑以及壺嘴、壺把的安裝位置,粗細高低有所不同,不會有完全相同外觀、規格的壺泛起。加之原礦紫砂本來就很少、很貴重,根本不可能,也沒有那麼多泥料大規模的機械化、模具化批量出產。所以,分辨傳統工藝或現代工藝,這也是判定泥料是否純正的一個方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