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時報」當好焦裕祿精神的傳承者弘揚者和踐行者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1922年,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同志出生在淄博博山北崮山村,在這裡上學,入黨,走上革命道路,歷經25年,開啟了鏗鏘卓絕的一生。

“耕耘之外,以行仁為務”的家風家訓讓焦裕祿受到了親民愛民的人生薰陶。“愛子,教之以義方”。家庭環境和家風家訓對焦裕祿的影響極大。焦氏原籍北直棗強,明十世祖時期遷至博山北崮山村,歷代奉行“耕耘之外,以行仁為務”,這既是歷史傳承的總結,也是對後世提出的具體要求。在焦氏家族中,焦裕祿的家族是焦家長支,人數最多,處處與人為善。祖父焦念禮是一位德高望重、樂善好施的老人,有威望、有擔當。母親李星英堅強勇敢,在焦裕祿被日寇抓走的情況下,獨自一人帶著小孫子支撐起整個家庭的重擔,體現出一位母親的堅強與擔當。家庭成長的環境自幼就在焦裕祿心中播下了仁者愛人、堅強擔當的種子。

深厚的齊魯文化影響了焦裕祿道德情操、價值追求和理想抱負的形成。焦裕祿自幼生活在深厚的齊魯文化薰陶下,為其成長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豐潤的道德滋養。博山是華夏孝鄉,穿城而過的孝婦河娓娓訴說著孝婦顏文姜傳承千年的故事,“孝”的種子從小就植根在焦裕祿心中。少年焦裕祿從齊魯文化和孝文化中汲取豐厚的營養,培育了知書達禮、聰慧善良、正義果敢、勇於擔當的性格特點。他曾在《闞家泉的風景》中抒發了“仁者愛山,智者樂水”的道德情懷,表達了要做仁人志士的遠大理想抱負和崇高價值追求。

早期的革命鬥爭歷練了焦裕祿艱苦奮鬥、迎難而上的精神品格。博山是中國共產黨早期活動的重要地區之一,五四運動前後,中共一大代表、山東黨組織的早期創始人和領導者王盡美、鄧恩銘等同志就先後來到博山宣傳馬列主義,開展工人運動,播撒革命火種。日軍侵佔博山後,北崮山村是交通要樞,各種勢力交織,日偽勢力猖獗,為了保家衛國,村民自發組織成立了以抗日保家為目的的道會組織“罡風道”(又名紅槍會),少年焦裕祿就加入了保家衛國的行列。1945年焦裕祿正式加入家鄉的民兵隊伍,走上革命的道路。1946年,焦裕祿在北崮山村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堅強的革命戰士。在早期的革命鬥爭中,焦裕祿多次帶領民兵克服重重困難打土豪、除漢奸,先後參加了萊蕪戰役、南麻和臨朐戰鬥,還曾巧施“空城計”,粉碎了國民黨74師血洗崮山革命根據地的陰謀,得到了戰火的洗禮和歷練,為隨後主動隨軍南下開闢革命新區積累了寶貴經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焦裕祿精神跨越時空,永遠不會過時,我們要結合時代特點不斷髮揚光大。”博山是焦裕祿的初心發端之地、公僕情懷之源、求實作風之根、奮鬥精神主脈和道德情操孕育搖籃。作為焦裕祿故鄉的一名黨員幹部,更應該更有責任把焦裕祿精神傳承好、弘揚好、踐行好。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委書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