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我國銀行超儲率僅1.5%左右

央行9日晚間發佈的《2018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下稱《報告》)指出,近期有觀點認為,今年以來央行投放的資金大量淤積於銀行體系,實際上目前我國銀行體系的超額準備金率(超儲率)並不高,在 1.5%左右,央行投放的資金基本傳導到了實體經濟。

超額準備金率(超儲率)是超額準備金餘額與各項存款餘額之比,是衡量銀行體系流動性的關鍵指標。超儲率的高低,既可以衡量銀行流動性水平,也是貨幣政策是否有效傳導的重要標誌之一。

《報告》稱,近些年,我國銀行體系超儲率呈持續下降態勢,主要原因有四方面:一是存款持續增長帶來的規模效應;二是支付清算和市場效率提高;三是貨幣政策操作機制不 斷完善;四是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能力增強。

《報告》表示,比較來看,當前主要發達經濟體超儲率明顯高於我國。根據估算,美國銀行體系超儲率最高時超過23%,目前超儲率在12%左右;歐元區銀行體系超儲率在10%左右。

《報告》解釋,如果把央行看成是資金的“總閘門”,那麼商業銀行就是傳導央行資金的“引水渠”。“引水渠”水位(超儲率)的變化可以直觀反映央行投放的資金是否得到了有效傳導。2018年以來,面對外部環境變化和“幾碰頭”問題,央行前瞻性採取應對措施,流動性管理目標由“合理穩定”轉向“合理充裕”,通過降準、中期借貸便利(MLF)等渠道增加中長期流動性投放,保持流動性水平 與經濟基本面需求相匹配。

在此過程中,從“量”上看,銀行體系超儲率並未上升,貨幣信貸平穩增長,表明央行投放的資金並未淤積在“引水渠”(商業銀行), 而是基本上全部傳導到了實體經濟。從“價”上看,債券利率顯著下降,貸款利率穩中趨降,也表明央行投放流動性的利率傳導效果正在逐步顯現。

《報告》指出,當然目前在結構上和局部領域,貨幣政策傳導仍面臨一些約束。為此,央行採取了定向降準、擴大抵押品範圍、推出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等多種措施,加強“精準滴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與此同時,也需要相關部門進一步加強協調配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