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初期院系是如何調整的

復旦大學:解放前復旦大學辦得最好的學科是商科、教育、新聞等實用性學科專業。而且復旦大學在西遷重慶北碚時期,因為戰時西南地區的社會需求,學校特設了農學院,開辦了農藝系、園藝系和茶葉專修科,這是當時的大學中為數不多的茶葉專業。在大多數老復旦人的眼裡,復旦大學的學生對於時政的參與非常熱心。而且學校也支持學生的這種對時政的關注和參與。在解放後,復旦大學師生重返校園,開展了覆校工作。此時的復旦大學仍然承襲了學生積極參與時政的特點,復旦大學有1200多名學生響應黨的號召,參加南下服務團和西南服務團等工作。

1949年7月29日,復旦大學校務委員會成立。陳望道為副主任委員,周谷城為教務長,胡曲園為秘書長。同時,開始進行部分院系調整。1949年9月,浙江大學史地、法律、經濟等系,暨南大學文、法、商學院,英士大學經濟、法律兩系,同濟大學文法學院併入復旦,復旦生物系海洋組則併入山東大學水產系。1951年9月,大夏大學政治、法律兩系,光華大學政治、法律、經濟、銀行、工商管理、會計等六系併入復旦,復旦大學教育系併入華東師範大學,土木系併入交通大學,不久又從交大併入同濟大學。

根據中央教育部和華東高校會議的決定,復旦大學進行了院系調整工作。從1952年8月至9月底,浙江大學、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大同大學、滬江大學、震旦大學、聖約翰大學、南京大學、金陵大學、安徽大學、上海學院等高校的有關係科陸續與復旦大學合併。復旦大學的中文系由復旦大學和滬江大學等四校的中國語文系合併組成;外文系的俄文組即原復旦俄文組,英文組由復旦大學、滬江大學等四校合併組成;歷史系由復旦大學歷史系組成。但是史地系的地學人才調到了華東師大,造成了史學和地學的分割。新聞系由復旦大學新聞系和聖約翰大學新聞系合併組成。數學系:由復旦大學數理係數學組及浙江大學等四校的數學系合併組成。物理系:由復旦大學數理系物理組及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五校的物理系合併組成。化學系由復旦大學和浙江大學等七校的化學系合併組成。生物系:由復旦大學和其他三校的生物系及浙江大學的人類學系合併組成。經濟系:由復旦大學和南京大學等九校的經濟系合併組成。經濟研究所則是原復旦大學經濟研究所。

這次調整,連同1949年8月以來的調整,新復旦共由20餘所高等學校有關係科合併組成。復旦很可能是全國院系調整中組合高校最多的大學。與此同時,復旦大學一些系科也從復旦調出,與其他院校合併或組建新的學院。復旦財經學院會計、統計、企業管理、銀行、貿易和合作六個系及統計、貿易、銀行三個專修科調出,組成上海財經學院。農學院農藝、園藝、農化三系調至東北瀋陽,新建瀋陽農學院。茶葉專修科調至安徽大學農學院。法學院法律、政治兩系與九所高校的法律、政治等系合併組成華東政法學院。社會學系撤銷。復旦大學外文系德文組調出,併入南京大學。

院系調整以後,復旦大學成為一所文理綜合的大學,主要任務是培養研究人才和高校師資,原來的應用性學科全部調出,保留和併入的都是基礎理論學科。基礎理論學科集中了江、浙、皖、滬地區最著名的一批專家和學者。當時,復旦有教授90人,其中一部分是國際或者國內非常知名的教授。

院系調整對於復旦大學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的機遇。師資大換血,更新和補充了新銳的力量,隊伍得到根本性的重組,尤其是原先相對較弱的數學和物理兩科有了質的提升,形成了復旦數理學科高地和優良的學風,成為新復旦的學術傳統。文理兩大基礎學科的根基夯實了,這是日後復旦發展的關鍵一步。但是原有的商學院、法學院、農學院都被調整到其他高校。老復旦經營了半個世紀的學科被削弱了,不少老復旦人至今說起都滿懷遺憾——比如,抗戰後復旦大學率先設立了海洋學專業,但是在1949年復旦大學的海洋學科被調去了山東大學。今天的復旦學科群裡,如果有海洋學和農學,不是更好嗎?

一家之見:當時的復旦大學長期是私立學校,直到1941年抗戰特殊期間才成為國立大學。雖然辦的也很好,但與當時的浙大、清華、北大相比,只能算一個二流學校。但復旦運氣好,當時的上海,在高校佈局上需要一個綜合性大學,聖約翰被關閉後,沒有第二個學校可以選擇了,於是復旦大學接收了聖約翰、浙江大學等學校的文、理、法學科,一躍成為上海最著名的高校,並延續至今(其中浙江大學數學的蘇步青到了復旦以後將復旦大學數學系的整體水平提升到了國內頂尖水平,並在以後的幾十年中與北大數學系共同扛起國內數學學科的旗幟)。

回過頭來去想,必然事出有因,為什麼復旦大學會能在院系調整中成為收益者呢?想來想去找不到原因,直到我翻到一個人的簡歷:“陳望道,男,中國著名教育家、修辭學家、語言學家、曾任民盟中央副主席。原名參一,筆名陳佛突、陳雪帆、南山、張華、一介、焦風、曉風、龍貢公等。浙江省義烏市人,1891年1月18日他出生於農民家庭 ,早年就讀於金華中學,曾赴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學習文學、哲學、法律等並閱讀馬克思主義書籍, 回國後任復旦大學校長、上海大學等高校教授。他翻譯了中國第一篇《共產黨宣言》,擔任過曠世鉅著《辭海》總主編,撰寫了《漫談"馬氏文通"》和《修辭學發凡》等專著。摘自360百科”或許這就是我一直在尋找的答案吧~~~

建國初期院系是如何調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