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三橋”,改鎮名,去同裡古鎮欣賞水鄉文化

江蘇蘇州的同裡,一座位於太湖之濱,長江入海口西面的千年古鎮,它如同一顆明珠,鑲嵌在五個湖泊之間。

縱橫交錯的水道,把小鎮分割成七個小島。為方便來往,人們建起了49座形態各異的石橋,把古鎮連成一體。

走“三橋”,改鎮名,去同裡古鎮欣賞水鄉文化

水鄉同裡

49座石橋中,有“太平”“長慶”“吉利”3座橋。逢古鎮人家舉辦傳統婚禮,走這3座石橋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常年在外地工作的同里人,結婚時一定要回到故鄉。在他們看來,結婚時“走三橋”不僅是家鄉的一個古老習俗,更是一場喜慶而神聖的儀式。

伴隨著鞭炮聲、四處拋灑的喜糖,人們前呼後擁、浩浩蕩蕩地繞行“三橋”,口中唸誦著祝詞,藉助3座石橋的名字——“太平”“長慶”“吉利”,把古鎮人家對美好婚姻的祝願表達出來。

千百年來,人們無論是婚嫁、壽慶,還是趕考、遠遊,都要在“三橋”上走一遭,恪守著祖先的傳統,祈盼著人生的幸福和美滿。

走“三橋”,改鎮名,去同裡古鎮欣賞水鄉文化

同裡習俗“走三橋”

江南小鎮質樸而細膩的生活,就在這橋與水的交融中生動起來,讓人回味無窮。

泛舟古鎮的河面上,感受著水鄉特有的古樸和寧靜。臨河而建的古老民居,精緻素雅的亭臺樓閣,看上去就像一幅靈動秀美的織錦畫卷。同裡古鎮宛似一位溫婉可人的江南女子,在槳聲的伴隨下,向人們講述這裡流淌的時光和曾經的輝煌。

水網密佈,氣候溫潤,孕育出同裡一帶的豐饒物產。

早在春秋時期,同裡就已經成為江南一帶赫赫有名的富庶之地,故而得名“富土”。

走“三橋”,改鎮名,去同裡古鎮欣賞水鄉文化

同裡依然保留著煙雨江南的原始風貌

然而,同裡雖有“富土”之名,也有名不副實的時候。

相傳,隋煬帝在位時,有一年天下大災,南澇北旱,需要大量糧食賑濟災民。但由於隋煬帝貪圖享樂,國庫空虛,賑災舉措難以實現。為了緩解燃眉之急,皇帝下旨“所有江南富土之地,每戶加繳皇糧三鬥”。

消息傳到富土,一時怨聲載道。由於這裡的人們也遭遇了水災,農田被毀,實在拿不出多餘的糧食,可是,小鎮的名字是“富土”二字,卻巧合地出現在了聖旨當中,這就容不得百姓辯解,如果不繳皇糧,就是抗旨不遵。

就在大家手足無措的時候,鎮上一位金秀才想出一條“拆字改名”的計策:把“富”字寶蓋上面的“點”去掉,變成禿寶蓋,再把禿寶蓋左右下延,分別與“富”字中間的“口”對齊,就變成了“同”;把“富”字最下的“田”跟“富土”的“土”上下相連,就變成了“裡”。這樣一改,“富土”變成了“同裡”。於是,大家按金秀才的辦法,很快把“富土”變成了“同裡”。

催糧官來了後,果然傻了眼,所有店面門牌上寫的都是“同裡”二字,根本不是“富土”。沒有了強制徵糧的藉口,催糧官只能悻悻離去,當地百姓躲過了一場劫難。

走“三橋”,改鎮名,去同裡古鎮欣賞水鄉文化

傍晚的同裡

自此,“同裡”成為古鎮的永久名稱,也成為當地人心中對於故鄉的一份情結,人們鍾情於“同裡”這個名字的質樸和平實,也感恩它給大家帶來了安定與祥和。金秀才巧妙改名,替百姓避除沉重賦稅的故事,在古鎮裡流傳千年。

走過歷史的風雨滄桑,古鎮人既懂得隱於山水之間,辛勤勞作,又力行詩書傳家,藉助文化的力量不斷進取。

走“三橋”,改鎮名,去同裡古鎮欣賞水鄉文化

同裡夜景

在傳統文化的薰陶下,同里人文薈萃,賢能輩出,北宋至清末,先後出過狀元1名,進士45名,文武舉人90名。

千百年來,詩書的涵養和筆墨的芬芳,不僅造就了同里人的別樣才情,也影響他們作出了不同的人生選擇。進則兼濟天下,退則修身養德。

明清時期,農耕經濟的快速發展,為同裡聚攏了人氣,古鎮日漸繁榮,其中以陳、任、金、楊等姓氏,人丁最為興旺。這些大家族守禮法,講合和,求進取,廣受當地人的認可和推崇,如今,古鎮上依然留有他們的生活痕跡。

走“三橋”,改鎮名,去同裡古鎮欣賞水鄉文化

雨季泛舟同裡小鎮,別有一份情趣

在青磚鋪就的古巷深處,隱匿著一座佈局精巧的江南園林,不露富,不張揚,彷彿一處舊時的尋常人家。然而,就是這座佔地不到十畝的小巧園林,如今卻成了聞名中外的世界文化遺產。這裡的一磚一瓦,一石一木,無不在向世人傳達著古老的東方哲理。

這座園林的主人名叫任蘭生,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他在官場被陷害,削職為民,回到同裡家鄉。

隨後,他便開始修建“退思園”,表明自己反躬自省的決心。

令人意外的是,“退思園”剛剛落成一年,彈劾任蘭生的多項罪名,就被查出確實是有人誣告。於是,他官復原職,之後,任蘭生奔走在黃河沿線抗洪保民。一次在巡堤的時候,不慎從馬背上摔下,醫治無效,逝於任上,令人惋惜!

走“三橋”,改鎮名,去同裡古鎮欣賞水鄉文化

退思園內景

水鄉人愛茶,對於同裡古鎮人來說,品茶不僅是一種悠閒自在的生活方式,也因為其中傳遞出的禮讓之道,而成為古鎮人家的待客習俗。“一杯茶,一臺戲”,任時光流淌,讓記憶定格,這正是江南小鎮裡精緻生活的寫照。用純正同裡方言演唱的“同裡宣卷”,清新柔和,悠揚婉轉,已有120多年的歷史,它博採越劇、滬劇和蘇州評彈之長,受到人們的喜愛。

走“三橋”,改鎮名,去同裡古鎮欣賞水鄉文化

“國際能源變革論壇”會址

如今,清潔能源利用,綠色出行方式,已經走進了同里人的生活。

2016年,經國務院批准,“國際能源變革論壇”在同裡召開,國家能源局、江蘇省人民政府和國際可再生能源署聯合主辦了這次會議。

從千年古鎮到能源小鎮,同裡古鎮將會贏得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