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雕版印刷術到活字印刷術,畢昇受到了什麼啟發,做了什麼事

畢昇生活在北宋仁宗年間,是浙江杭州人。在畢昇十二三歲的時候,進了杭州一傢俬人書坊當學徒,書坊的老闆是一個書商,專門刻書販賣。畢昇這個人聰明伶俐,很快就學會了雕版印刷術的基本技藝。

從雕版印刷術到活字印刷術,畢昇受到了什麼啟發,做了什麼事

畢昇開始嘗試雕版印刷圖書了,選用梨木,棗木,梓木,黃楊,銀杏,等的木料,刨成光滑水平的木板,做成板材,在雕刻前先把文字抄在薄紙上,反過來用米糊粘貼在木板上。米糊幹了,把紙被浸溼,刮掉,只留下一層薄的透明的紙膜,這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字上的反文,然後就用刀順著字的筆畫雕刻,木板雕好了,在上面刷墨,在把紙鋪在板上,把紙揭下來後,就能看到白底黑字的清晰的正文字跡工整,大小均勻,就像我們今天看的圖書一樣。

從雕版印刷術到活字印刷術,畢昇受到了什麼啟發,做了什麼事

那時候書坊裡的工匠分工很細,負責寫字的工匠叫寫紅,負責雕刻出版的工匠叫刻紅,負責將文字印刷到紙上的工匠叫印紅,還有專門負責裝訂成書的裱糊匠。畢昇虛心的向他們求教,刻苦學習,逐漸熟悉了各道工序幾年後,他終於出師了,成為了一名熟練的書坊印刷工匠。他負責雕版印刷的每道工序工作很努力,並且還收了兩個徒弟。

從雕版印刷術到活字印刷術,畢昇受到了什麼啟發,做了什麼事

可是漸漸的,他越來越覺得雕版印刷的弊端很多,工人們太過於辛苦。印一部書,要花費好多時間把書的內容用規格一致的紙抄寫,還要一個個字刻出來。好幾次畢昇辛辛苦苦的花了很長一段時間刻好了一塊書板,一校對發現上面有錯字,只好報廢,從頭開始刻。其他工匠也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一不留神刻壞一個字就得重新再來。刻工們常常沒日沒夜的工作,令人痛惜的是印成一本書之後,畢昇他們花費很多勞動,雕刻出來的書版就沒有什麼價值了,又要開始印新書。所以那個時候的書十分的昂貴,很多人基本上都買不起。

從雕版印刷術到活字印刷術,畢昇受到了什麼啟發,做了什麼事

所以,畢昇就在想怎樣才能克服雕版印刷的弊端,儘量縮短出書週期,滿足人們的需要呢?

那天畢昇在書房裡工作了一天,眼看一塊兒板就要成了,可不小心又刻壞的一個字,然後他就想著能不能有什麼補救的辦法。抱著試試看的心理畢昇就把刻壞的字用刀削去,把這塊地方挖成一個淺淺的槽,再削一個與槽相等的木片。上面刻好字,再用膠粘在那個小槽裡,於是這個字補著完全不影響整板的佈局,可以說上是天衣無縫。

從雕版印刷術到活字印刷術,畢昇受到了什麼啟發,做了什麼事

這使畢昇受到很大的啟發。聯想到那些一個個活動的印章,再看看面前雕刻的書本,他想,如果把書本上的那些固定的字分割開,讓他們變成一個可以活動的單個,字就像一個個小印章一樣,每個小印章上刻一個字,另一本書需要用什麼字就選什麼字印刷書籍時,再把這些單個字排列,像雕版印刷的書本一樣的一整塊板。一本書用完後,活動的單個子也可以拆下來印像一本書的時間也能用這。樣一來省時省材又省下了刻字工匠的勞動,又縮短了印刷術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