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不得浪費的“米粉渣”是如何變成名小吃的?

“像湯圓,溜溜圓,要解饞,碌碌忙”,這幾句順口溜,說的是客家人為飽口福而製作的傳統美食“米粉丸”。

捨不得浪費的“米粉渣”是如何變成名小吃的?

米粉丸

米粉丸的發明,與客家地區以往艱苦的生活條件、客家人自身勤儉節約的美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我們知道,幹米粉很容易碎,通常一袋米粉吃到最後都會剩餘一些“米粉渣”。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客家人不捨得浪費這些“米粉渣”,但是直接拿來食用又很難提起胃口。

怎麼辦呢?聰明的客家人便想出了一招:把這些“米粉渣”收集起來做丸子。

但是,米粉沒有黏性,不能捏成團。於是客家人就想到加點剩飯或薯粉,這樣一來,就可以把米粉渣粘在一起,容易做成丸子了。 這就是最早期的米粉丸的製作方法。

捨不得浪費的“米粉渣”是如何變成名小吃的?

米粉

後來,隨著大眾生活水平的提高,米粉丸成為一種以米粉為主料,含有薯粉、香菇、豬肉、魷魚、蝦米等豐富配料的葷素搭配的丸子,味道鹹香。

其製作方法也越來越講究、越來越成熟,逐漸演變為如下流程:

先將米粉和香菇、魷魚、蝦米等配料分別放進清水裡浸泡,待米粉鬆弛後將其切碎,涼幹後倒入油鍋中炸。需要注意的是,炸粉的火不能太旺,不然米粉容易炸焦。

為除去異味,香菇、魷魚、蝦米等配料也要拿去油炸一番。

然後把豬肉切碎後下鍋炒熟,加入木薯粉、胡椒粉和油炸後的香菇、魷魚、蝦米等配料,再加雞精、味精、老抽等調味料。接著把它們放進溼粉中,再加入炸好的幹米粉,一起攪拌均勻後捏成丸子。

捨不得浪費的“米粉渣”是如何變成名小吃的?

捏成丸子

據說,要想製作出上好的米粉丸,必須要使用花生油,同時避免用鹽粒,因為鹽粒難溶。最後需提醒的是,手工做丸子的時候必須趁熱,因為冷卻後就不好捏成團了。

要問哪裡有好吃的米粉丸,大多數客家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白宮。大家不要覺得詫異,它不是美國華盛頓的白宮,而是廣東梅州市白宮鎮。只不過,現在它不是鎮了,是梅州市梅江區的白宮社區,但“米粉丸之鄉”的名氣依舊,這裡的菜市場上,天天都有米粉丸售賣。

捨不得浪費的“米粉渣”是如何變成名小吃的?

廣東梅州的白宮

其實,在梅州有許多地名都是非常有意思的。例如,您早上可以到“劍橋”(劍英紀念大橋)讀書,白天到“新馬泰”(新中苑、馬石下、泰康路)逛街,晚上到“白宮”吃米粉丸,一天之內跨越好幾個“世界”,充分享受慢生活。

捨不得浪費的“米粉渣”是如何變成名小吃的?

梅州劍英紀念大橋夜景

捨不得浪費的“米粉渣”是如何變成名小吃的?

米粉丸

白宮米粉丸在客家人心目中享有較高的地位,自它誕生之日起便受到廣大食客的歡迎,並伴隨客家人遷徙的足跡而傳播到全國各地甚至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等華人相對集中的東南亞地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