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火星採樣後深空再探小行星與木星

原標題: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

火星採樣後深空再探小行星與木星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將於2020年實施 近年來商業航天發展成新熱點

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火星采样后深空再探小行星与木星

嫦娥四號著陸器月面著陸效果圖。(CFP供圖)

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火星采样后深空再探小行星与木星

趙堅

“經過60多年的發展,幾代人的努力一起創造了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月球探測三大里程碑為代表的輝煌成就,如今又提出了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的偉大目標。”昨日,在第九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高峰論壇上,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談到。

中國航天未來有哪些重點任務?趙堅思路清晰地進行了梳理。對於即將結束的2018年,趙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道:“今年對於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年份。這一年還沒結束,但我們今年的航天研製生產任務,特別是出廠發射數量增長比較快,數量已經超過了峰值。 ”

未來航天展開重點任務

在昨日的中國國際航空航天高峰論壇上,趙堅表示:“在探月方面,在已經完成環繞探測和落地巡視探測的基礎上,2019年中國將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實現月球的採樣返回。”

廣州日報:中國航天未來有哪些重點任務?

趙堅:在深空探測方面,中國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將於2020年實施。在2021年首個火星探測器將抵達火星進行判斷。中國政府已經明確在深空探測領域還將實施後續三次深空探測,包括火星的採樣返回,以及小行星與木星系的探測。

在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截至目前中國各類在軌衛星已經超過了200顆。預計在2025年前還將研製發射近百顆各類應用衛星。北斗系統將在2020年左右完成全球組網,建成完整的有35顆衛星組成的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另外,在全球低軌衛星通信系統方面,將加快推進全球低軌衛星星座系統的建設,開啟衛星互聯網應用的新時代。在航天運輸系統方面,截至目前,共實施了290餘次航天發射,將400多個航天器送入太空,新一代的運載火箭以及新型的小型的商業火箭在迅速地發展。

商業航天發展成新熱點

廣州日報:目前商業航天成為新的熱點,能否介紹一下這一領域的發展情況?

趙堅:近年來,民營資本積極進入商業航天領域,投資熱情高漲,商業航天發展成為一種新的熱點,已成為中國航天重要組成部分。相關的衛星運載火箭以及應用產業等企業都積極地參與。

在宇航產品出口方面,最近也大力地推進商業行業發展,目前已實施了54次國際商業發射,有21顆整星的出口合同都已經簽訂並順利的實施。在商業行業的政策方面,中國的航天白皮書裡頭也明確指出,要建設開放共享的商業航天發展和社會體系,還要形成分工合理、優勢互補的新型商業行業發展新局面。

關於商業行業發展主要有兩點,第一個是中國政府鼓勵企業和事業單位的參與,另一方面也在加強政策的引導支撐,加快制定商業行業發展和商業運轉所建的管理,營造商業行業發展的利好環境。

航天探測走國際合作之路

廣州日報:如今航天事業作為全人類的事業,目前我們也在尋求一些國際合作,這方面進展如何?

趙堅:中國國家航天局至2018年10月底,已經與38個國家的航天機構和4個國際組織簽署了124項空間合作協議和諒解協定,建立了14個航天合作的機制。

不僅在研製生產方面,還有地面通訊遙感業務、測控聯網服務等方面都有廣泛的合作。後續還將繼續在航天器研製、空間信息應用、“一帶一路”信息走廊等信息應用方面繼續推動項目合作。

比如,我們已經和法國聯合研製、發射了中法海洋動力衛星,這個衛星首次能夠實現對海風和海浪的同步觀測。這對揭示海洋的活動變化規律,充分地探索海洋、利用海洋、防災減災,以及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方面,都將做出新的科學性探索。

此外,中法在探索宇宙空間起源上,有一個很重大的合作項目——聯合研製天文衛星。現在正在研製這顆衛星,計劃於2021年發射升空,以探索黑洞、伽馬暴等複雜天體活動規律。

另外中國和意大利聯合研製的電磁監測試驗衛星,目前也已經發射成功。中國和巴西在地球資源方面的合作,也被譽為南北合作的典範。中歐合作也越來越密切,在2000年中歐聯合實施了第九空間探測雙星計劃。歐空局也為中國的嫦娥1號2號3號探月任務提供了側重支持。

目前我們相關方面也正在積極推進天琴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邁爾空間科學衛星競賽和空間科學衛星項目也正在積極地進行探討。

探索未知領域中國人不缺席

廣州日報:目前,在對月球、火星、小行星和木星的探測方面有哪些進展?

趙堅:在人類探索未知世界這個領域,中國人不能缺席。所以,繼探月工程任務之後,我們還要再對月球實施後續的探測任務,包括對月球的南極、北極,以及月球的正面、背面,都要進行著陸以及巡視的探測。

不過,月球只是我們探測深空的一個起點,以火星為代表的深空探測任務,是國際空間探測科學發展的前沿,也是一個熱點。在這個方面,中國政府和航天界、科學界都給予了高度的關注,也做了統籌的安排。目前,我們也將在以火星為代表的深空探測領域,還將實施四次比較重大的任務。其中兩次是探測火星,目前也在進行相關的準備工作。

此外,還有對於木星等宇宙空間小行星的穿越探測活動,與此相關的技術準備工作我們也在落實中。

廣州日報:那關於深空探測有沒有時間表?對小行星、木星等的探測,主要做哪些方面的科學研究?

趙堅:具體的時間表還沒有完全確定,但是四次探測活動的總體考慮已經比較完善,也得到了相關方面的認可。小行星探測需要根據深空探測的技術準備決定何時發射。至於木星系的探測,難度會更大一些,應該是在火星探測之後再繼續。

另外,科學目標和科學研究是屬於我們深空探測的重要方向,我們不僅要研製探測器,讓它能夠飛抵,能被控制,能正常運行,還要通過探測器攜帶的有效載荷,對宇宙空間中的一些物理現象、物理規律、物質成分的構造以及演變做一些相關的科學發現,這是我們要追求的。

所以,我們將進一步加大對深空探測科學研究的力度,使我們的探測活動爭取更多科學的發現,來創新地解釋我們整個宇宙的起源、演變和發展規律,做出原創性來。

今年是承上啟下的一年

廣州日報:你說2018年是關鍵的一年,如何理解?

趙堅:2018年對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年份。儘管這一年還沒結束,但是今年的航天研製生產任務非常繁重,特別是發射的衛星數量增長比較快,目前已經超過了往年的峰值,這反映出我們航天事業的發展比較健康、快速。

當然,我們目前還是要精益求精,一絲不苟,確保航天發射的每一次任務都能夠成功。

所以,現在的第一任務就是發射,第二就是研製生產。後續的航天發展問題,也是今年的一個關鍵問題。

我們後續的幾項重大航天任務,都將從今年開始對實施方案進行進一步的認證,經過專業評估後報請國家,再全面開展工程建設。所以說,今年應該是一個承上啟下的一個年份。

廣州日報:火星探測現在是國際關注的前沿,目前我國的研究探測工作進行得如何?

趙堅:火星探測是深空探測的一個重點方向,這是全世界形成的共識。火星探測的技術難度,比月球探測的難度更大,因為它對飛行器、探測條件等各方面的要求也更多。所以說火星探測的成功率歷來也不是太高。

在火星探測方面,中國航天起步的時間比較晚,但是我們有探月工程的基礎,有航天技術發展的組織支撐,所以起點比較高,我們希望爭取第一次探測就能實現環繞巡視探測和著陸探測。

第二次探測,就能取到火星的材料,這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要做出更加紮實細緻的工作,以確保萬無一失。(記者 杜安娜、程依倫、羅嘉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