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悠悠巢湖流域史,一湖盪開十二古!

巢湖是中華大地上古老而又文明的一個大型湖泊。幾十萬年前,和縣人、巢縣人化石現身;有巢氏,構木為巢起源於此;凌家灘,揭開史前文明;南巢地,夏朝末君落戶;七門堰,漢代水利工程;楚歌嶺,勒刻楚漢滄桑;濡須塢,飄拂三國硝煙;古船塘,上演元明風雲;昭忠祠,激揚愛國情懷;瑤崗村,奏響百萬雄師過大江號角。巢湖真乃華夏之奇湖,越千年而愈美;實為一方之聖脈,歷萬古而長青。巢湖流域古文化現象諸多,特點鮮明,可謂是

“ 一湖盪開十二古”,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十二古”

古河道

安徽合肥:悠悠巢湖流域史,一湖盪開十二古!

三河境內的合銅公路垮杭埠河大橋

以巢湖為中心,四周河流呈放射狀,自西向東流注,入湖較大水系有杭埠河、派河、南淝河、柘皋河、白石天河、兆河水系等。經巢湖由裕溪河水系向東流出,匯入長江。其中,古施水、古柵水(南淝河、裕溪河)在酈道元《水經注》中都有記載。這兩條古河水,今依然隨著山勢、丘陵地形左一彎、右一彎,長年不息地流淌著。

古航道

安徽合肥:悠悠巢湖流域史,一湖盪開十二古!

合肥母親河——南淝河

合肥母親河——南淝河,歷史上曾是南北水運的水道,對古城邑形成與發展至關重要的作用。

宋代詩人劉攽在《巢湖湖景》中寫到:“天與水相通,舟行去不窮。” 以巢湖為中心形成了區域水路交通網,上承淮河,下達長江,貫穿南北的黃金水道。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吳、楚舟師往返穿梭;曹操與孫權大戰巢湖。這是一條江淮間物資交流水路運輸的重要交通航道,歷史上既促進了區域快速發展,又成為南北軍事對峙戰略要地,飽受戰火摧殘,交錯形成階段性輝煌與衰落的現象。

古城

安徽合肥:悠悠巢湖流域史,一湖盪開十二古!

合肥古城德勝門

一座有文化的城市,有講不完的故事,品不完的韻味。巢湖流域古城有:巢城、無為城、歷陽城、廬江城、舒城(延伸閱讀: )、合肥城(延伸閱讀: )。合肥古城歷來是巢湖流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無疑是精品之作。水穿城中,城立湖旁,綠水環繞,湖城一色。古城面貌今雖模糊,印跡依然清晰。教弩臺還是那麼雄偉,明教寺唸佛誦經仍朗朗回聲,張遼大戰逍遙津的古戰場已成為今日公園,赤闌橋下姜夔還是那麼痴情……小史港沉睡在東門橋下靜候喚醒。古施水穿城靜靜地流淌,見證了城建變遷與發展。這座古城不僅具有歷史的神韻,也有名城記載的史實。

它曾是在司馬遷《史記》中以一都會名城首次亮相;

它曾是巢肥運河航線重要港口,因漕運和南北物資集散地而聞名;

它曾是三國重鎮,南宋抗金的前哨,史籍歷以“江南唇齒,淮右襟喉

”、“江南之首,中原之喉”而著稱;

它曾是古廬子國、合肥侯國的古都邑,明朝直轄的廬州府,歷為江淮地區行政軍事首府而有名;

合肥不錯,為皖之中”,是主席親點的省會之城而名聲大振。

古橋

安徽合肥:悠悠巢湖流域史,一湖盪開十二古!

飛騎橋

巢湖流域河、湖、港汊眾多,“三步兩橋尋常見,舟楫代步船當車”。古橋多,造型別致,有土橋、石橋、索橋、木橋、板橋、浮橋、吊橋等。名橋有:巢城老浮橋、柘皋玉蘭橋.....含城觀音橋、廬江盛橋、舒城杜店渡漕橋、無城狀元橋、合肥的赤闌橋、飛騎橋、回龍橋……看似一座座普通而又簡單的橋樑,曾演繹出多少驚心動魄的故事和傳說。相傳三國時,張遼威震逍遙津,孫權被襲後,騎馬躍橋脫險,唐代詩人吳資詩曰:“東門小河橋,曾飛吳主騎。” 後人稱為飛騎橋。

古戰場

安徽合肥:悠悠巢湖流域史,一湖盪開十二古!

張遼威振逍遙津的古戰場所在地

巢湖流域南有巨龍長江,北有奔騰淮河,西鄰大別山。鎮守華東腹地,雄居水陸要衝,控制南北軍事,應對天下大勢,歷來為兵家用兵之地。這裡,春秋時為吳楚爭雄的戰略要地,秦末時為楚漢爭霸之處,三國時為曹吳相爭的戰場,南宋時是抗擊金兵的邊關,明初是巢湖水軍的操練場,清代是淮軍文化的搖籃,現代又是富有光榮傳統的革命老區和渡江戰役的前沿。歷史上為爭奪這塊戰略要地,大小戰爭不斷,戰場無數。這裡有鵲岸之戰、逍遙津之戰、濡須口之戰、合肥之戰、柘皋之戰、三河大戰……古戰場遺址,每個古戰場都記錄著不同時期的烽火故事。

古鎮

安徽合肥:悠悠巢湖流域史,一湖盪開十二古!

三河古鎮

巢湖流域古鎮因水而生,因商而名。始建於春秋,成型於唐宋,繁華於明清。一條條古樸典雅的青石板街道,一塊塊前店後坊的鋪面,一座座造型別致的拱形石橋,一陣陣熙熙攘攘的趕集人群,組成了一幅幅古代“清明上河圖”,凸顯古鎮昔日的繁華。歷經千年滄桑,三河鎮(延伸閱讀: )、運漕鎮、柘皋鎮、撮鎮鎮、長臨鎮(延伸閱讀: )、湯池鎮等一批古鎮得以完好保存。這些古鎮沉澱了巢湖流域豐厚的文化內涵,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教育、觀賞價值,也是巢湖旅遊極好的去處。

古祠堂

安徽合肥:悠悠巢湖流域史,一湖盪開十二古!

李鴻章兄弟所建的報恩祠

祠堂又稱宗祠、家廟。“追源溯本,莫重於祠;無祠則無宗,無宗則無祖。”有名祠堂為包公祠、李鴻章報恩祠.....僅肥東縣在明末清初祠堂大約500座左右,今存60多座。祠堂是集建築、雕刻、繪畫、書法、文學於一體,成為一道道特定地域的歷史文化風景線(延伸閱讀: 、 、 )

古居

安徽合肥:悠悠巢湖流域史,一湖盪開十二古!

巢湖黃麓張家疃九龍攢珠古村落

在巢湖流域古河水岸邊散落著眾多的老屋,房前屋後修竹掩映,小橋流水點綴其間。那些老宅、宗祠古意盎然,青磚牆腳上的青苔青得直逼人的眼睛,讓人沉靜思古幽情。特別值得一提,巢湖黃麓張家疃九龍攢珠古村落,劉銘傳的劉老圩,還有馮玉祥、張治中、李克農等名人名居,不僅建築風貌給人視覺的享受,而且承載著歷史印記和不同年代、不同的動人故事。

古圩

安徽合肥:悠悠巢湖流域史,一湖盪開十二古!

巢湖北岸田園風光

巢湖流域素有“魚米之鄉”之譽。圍湖造田始於三國,唐宋興起,大面積圍湖造田主要在明清時期。據《廬州府志•水利志》載,合肥左湖右山,有塘、有圩,廬江、巢縣、舒城、無為故多圩田。嘉慶年間已達475圩(合肥77、舒城36、廬江163、無為114、巢縣85)。今天,古圩已形成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田園風光。“桃花節”、“荷花節”、“菜花節”、“葡萄節”等農家樂旅遊項目令遊人流連往返。

古塔

安徽合肥:悠悠巢湖流域史,一湖盪開十二古!

巢湖姥山上文峰塔

古塔最初是作為佛教高僧的埋骨建築,隨著佛教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逐漸走向世俗,衍變出佛塔、風水塔、墓塔等不同功用特徵。巢湖流域的古塔建築於19世紀以前有6座:即姥山上的文峰塔,始建於明崇禎四年(1631);長臨河鎮的振湖塔,建於光緒十八年(1892);和縣的萬壽塔,建於三國時期,文昌塔建於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無為縣的黃金塔,建於北宋鹹平元年(988);舒城縣的龍頭塔(延伸閱讀: ),建於明天啟元年(1621)。每座古塔都有它獨自的神韻和鮮為人知的故事。

古廟

安徽合肥:悠悠巢湖流域史,一湖盪開十二古!

中廟

巢湖流域史之悠悠,水之滔滔,地之靈靈,文之昌昌。此地是道教的發源地之一,道家創始人老子和周靈王太子喬、魏伯陽以及東嶽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等,因迷戀巢湖風景來此落戶。佛教歷史源遠流長。姥山頂上供奉的湖神焦姥廟,晉時已敕封為聖妃廟。東晉元興元年(402)甘肅涼州六位高僧就來巢湖流域如方山傳播佛學、建廟。自古深山藏古寺,諸寺依山而建,諸山因寺有名。如今冶父山、紫蓬山、大蜀山.....眾多寺廟,宏偉壯觀,已成為遠近聞名的佛教聖地。

古遺址

安徽合肥:悠悠巢湖流域史,一湖盪開十二古!

巢縣智人化石遺址

巢湖流域古遺址星羅棋佈,不僅數量多,而且種類較全。全市古遺址達100多處,蜀山區塘崗、肥西古埂、肥東吳大墩等古遺址,每一處古遺址猶如一本教科書,記錄著豐富的歷史知識。和縣猿人、巢縣智人化石遺址,探洞尋蹤,展現遠古人類的家園,巢湖流域是古人類起源地。凌家灘古遺址的發掘,證實了巢湖流域是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華夏文化的縮影地。(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安徽合肥:悠悠巢湖流域史,一湖盪開十二古!

許昭堂,男,1957年生,畢業於安徽醫學院。筆名,舒盲。《合肥通史》編纂辦副主任。現任安徽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安徽《旅遊·生活》雜誌副主編,合肥財經學院客座教授,李鴻章研究會常務理事。著有《影像李鴻章》《李鴻章畫傳》《合肥城圖志》《巢湖史話》《優生優育》,與許高彬合著《走近李鴻章》,發表《中國“家與國”起源地探析》數十篇學術論文。

安徽合肥:悠悠巢湖流域史,一湖盪開十二古!

本專題文章來源於許昭堂先生歷經多年艱辛所著的《巢湖史話》一書,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卜憲群評價為“視野廣闊、史料豐富,同時吸收了民間文化傳說,將巢湖地區自然史與文明史的方方面面呈現給了讀者”,內容涵蓋巢湖形成與演變、流域與水系、巢湖流域文化遺存、巢湖流域軍事文化等,是一部瞭解合肥、全面解讀巢湖古今發展史的地方文化普及的知識寶庫。


  • 作者:許昭堂(作者授權發表)
  • 運營:束文傑
  • 編輯:束文傑
  • 製作:町甽融媒體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