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

編前話: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是推動中國社會前進的巨大力量,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主旋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促進中華民族振興的一項重要工作。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更是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代精神、弘揚和培育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的重要陣地,是激發愛國主義教育正能量的有效途徑。

本期,讓我們走進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傳承和發揚新時代的黃埔精神。

採寫:本報記者 胡媛媛 實習記者 胡妙玲

1924年,國共兩黨首度合作,孫中山先生高瞻遠矚,視“教育為神聖事業,人才為立國大本”,在廣州親手創辦了一文一武兩所學堂,其一便是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因其校址設在廣州東南的黃埔島,簡稱黃埔軍校。黃埔軍校建立的目的是為國民革命訓練軍官,孫中山先生希望通過創建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親愛精誠”是其校訓,黃埔軍校通過學習蘇聯的建軍經驗,培養了許多革命的軍事人才,在中國近代史和軍事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自辛亥革命以來,歷經了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在漫長的革命戰爭中,黃埔軍校曾為國共兩黨培養出許多軍事家和將領。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十位元帥中就有五位出自黃埔軍校,他們是徐向前、葉劍英、聶榮臻、林彪和陳毅。解放軍首批授銜的十位大將中也有三位出自黃埔軍校,他們是陳賡、許光達和羅瑞卿。周恩來、陶鑄、劉志丹和左權等,也在黃埔軍校工作和學習過,他們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而國民黨軍隊的將領中,黃埔軍校畢業的著名將領有杜聿明、胡宗南、鄧演達、宋希濂和陳誠等,數以百計。黃埔軍人、黃埔精神對後世影響極深。

黃埔軍校分校眾多,在黃埔島(又叫長洲島)上的校舍被稱作校本部,以示區分。校舍是一座嶺南祠堂式四合院,分為左中右三路,上下兩層,各層迴廊相通;深四進,每進以天井相隔,總建築面積約1萬平方米。全校自總理、校長、黨代表之下,設政治、教授、教練、管理、軍需、軍醫六部門,機構總數約40個。

軍校大門坐南向北,面臨珠江,在牌坊門額上書有白底黑字的“陸軍軍官學校”橫匾,是國民黨元老譚延闓的手筆。門前有兩個哨崗,後面的兩間房子是衛兵室。黃埔軍校建立時,門口一副對聯曰: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橫批:革命者來。孫中山逝世後,按總理遺矚,改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黃埔軍校在長洲島先後招生6期,學生是來自全國26個省和朝鮮、越南、新加坡等國家的革命青年。1928年(民國17年)3月,黃埔軍校遷往南京,更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雖然學校北遷,但原校址仍以黃埔軍校名義,為第八路軍培養幹部。直至1930年(民國19年) 9月,蔣介石命令停辦。1938年,日軍飛機轟炸長洲島,校本部被夷為平地。

1965年廣州市政府開始對原校址進行修復,基本恢復原貌。1984年,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建館。1996年,市政府按國家文物局批覆的“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則重建了校本部,直至11月12日落成,面積10600平方米,耗資2000餘萬元,復原了孫中山、廖仲愷、周恩來及教授、教練、管理、軍需、軍醫各部的辦公室和課室、師生的飯堂、寢室等,但由於趕工期而埋下了不少質量隱患。2005年,又投入1400多萬元進行全面修繕,嚴格按照“修舊如舊”和“不趕工期”兩大原則對其進行修繕。

如今,黃埔軍校每年都會接待大批參觀、軍訓的學生和市民。尤其是每年夏天,一批又一批參加軍訓的人員再次往返於校本部的教室、宿舍、操場。他們身著當年的舊軍服、吃當年的雜糧飯、睡一人寬的木板床、在當年的訓練場操練上訓練,體驗黃埔軍校舊日的生活。

在這裡,您除了感受昔日軍校的風姿,還可遊覽中山公園、仲愷公園、黃埔公園(又稱中正公園)、濟深公園;張之洞倡建的大坡地炮臺、白鶴崗炮臺;中國海軍的黃埔軍港等景點。重走這些具有歷史氣息的景點,可以喚醒心中的歷史記憶,享受黃埔精神的沐浴,感受先輩們“親愛精誠,英勇向前,血灑中華”的豪情,激發我們為國奉獻的責任感。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

東征烈士墓園 這是安葬軍校在東征中犧牲的516位烈士遺骸的墓園,位於軍校西南的平岡,面積5萬多平方米,氣勢宏偉,於1926年6月落成,1936年在墓園正門增建東征陣亡烈士紀功坊。墓冢東側有蔡光舉烈士墓,西側有17位出身軍校的將校墓。墓園於1984年修繕,1991年新建了東征史蹟陳列室。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

孫總理紀念碑 於1930年建成,在中山公園的八卦山上,是軍校師生為紀念孫中山而捐資興建的。紀念碑形似一個孫文的“文”字。碑座平臺北面嵌入孫中山提出的校訓“親愛精誠”四個石刻大字。碑的正面為“孫總理紀念碑”六個隸書大字,東面為總理遺訓,西面為總理開學訓詞,北面為總理像贊。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

黃埔公園 建於光緒年間,大門掛有兩廣總督岑春煊寫的“黃埔公園”牌匾。民國年間,孫中山曾在公園歡迎國會議員,接受大元帥印,指揮艦隊反擊叛軍。1926年軍校將公園改建為中正公園。遺址已改觀,但留有兩個古樸山亭,舊貌猶在。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

游泳池 1926年為適應部隊在南方水網地帶作戰的需要,軍校將造木船的兩個小船塢改建為游泳池,東為深水池,西為淺水池。後又在兩個池之間的空地上修建了一排簡易房子作更衣室。經維修已初步恢復歷史原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