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際邊關調查:定邊——鹽馬古道續華章!

定邊是個風水寶地:陝西、甘肅、寧夏、內蒙古4省區在這裡交會,農耕文化、邊塞文化、黃土文化與草原文化在這裡交融,太中銀鐵路、青銀高速公路、307國道在這裡交集,石油、天然氣、原鹽資源在這裡聚集……就在這交會、交融、交集、聚集之間,發展的大門悄然打開。

陝西省際邊關調查:定邊——鹽馬古道續華章!

陝寧蒙交會處的別樣風光。

陝西省際邊關調查:定邊——鹽馬古道續華章!

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境內的明長城遺蹟。

陝西省際邊關調查:定邊——鹽馬古道續華章!

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前旗新修建的三段地革命歷史紀念館。 本版圖片均由本報記者 姚志偉攝

本報記者 姚志偉 見習記者 張校峰

在“一腳踏三省”的地點尋找中,記者發現定邊是一個特殊的地方:我省“一腳踏三省”的地點在這裡竟然有兩處——位於定邊南的陝甘寧交會處和位於定邊北的陝寧蒙交會處。為此,記者不得不在這裡多做停留,深入瞭解這片奇特的土地。

公元1042年,北宋陝西經略安撫招討使范仲淹,以“底定邊疆”之意,將地處陝西西北的這片土地命名為定邊。當時,這裡有一個更能反映其特色的名字:鹽州。

作為陝西唯一的湖鹽產區,早在秦漢時期,定邊就開始了鹽業生產。鹽要行銷到各地就要有馬。由此,南來北往的客商不僅讓這裡擁有了“旱碼頭”的美譽,更催生了中國歷史上早期的鹽馬古道。

如今,昔日的邊疆早已成為內地,鹽馬古道也已成為美麗的傳說。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實現完美蝶變的定邊縣,秉承著昔日的榮光,再一次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奮力書寫著新時代的華麗篇章。

A 2200大洋買來的土地

8月14日上午,從定邊縣城出發,驅車一個多小時,在白泥井鎮金伊灣村黨支部書記韓崗的引導下,翻過一道鐵絲網,在一片荒沙灘中,記者終於見到了陝寧蒙三省區的界碑。那一刻,手機定位軟件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東經107度38分,北緯37度51分,海拔1325米。

由於是三省區界碑,所以整個界碑被設計成了三稜柱樣式,三個碑面上分別刻著“陝西”“寧夏”“內蒙古”及“國務院2014年”字樣。界碑高約70釐米,底座上刻著所處的位置及管理單位:陝西一側標註的位置是定邊縣白泥井鎮,寧夏一側是鹽池縣花馬池鎮,而內蒙古一側則是鄂托克前旗城川鎮。

“界碑陝西一側所在的具體位置是定邊縣白泥井鎮金伊灣行政村韓忠場自然村。這個地方是我爺爺韓忠在1942年從一個內蒙古人手上買來作為牧場的,花了2200大洋。當時實行的是‘地隨人走’政策,因為我爺爺是定邊人,所以這個地方也就成了陝西的土地。”韓崗說。

為了證明自己所言不虛,韓崗特意從家裡拿來了當年的地契。這份立於1942年7月14日的契約上,賣地人、賣地原因、所賣地的範圍,買地人、所買地價、說合人、中間人、代筆人等信息都寫得清清楚楚。契約還特別註明:“當面錢地兩過,並不短欠,其中再無別言,此係兩情意願,亦無反悔。”

與韓忠場村緊鄰的兩個村子,分別是寧夏的郭記溝村和內蒙古的麻黃套村。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3個村子之間來往非常密切。“村裡50歲左右的人,有將近一半是和那兩個村子的人結了婚。就拿我們家來說,我妹子嫁到了郭記溝村,而我嫂子和弟媳都是麻黃套村的。”韓崗說,“那會兒交通不便,生活條件也不好,所以就近娶親是常有的事。”

不過,隨著現代農業在村裡的大面積鋪開,現在韓忠場村村民的日子早已今非昔比,去年村民人均純收入超過了3萬元。今年58歲的村民韓舉家裡有將近900畝耕地。2012年,他註冊成立了定邊縣榮富家庭農場後,購置了拖拉機、收割機、旋耕機等農業機械,安裝了指針式噴灌設施,基本實現了從種植到收穫的全程機械化作業。去年,他的家庭農場毛收入超過了50萬元。“我家有6個勞動力,沒有這些現代化農業機械的時候,我家連100畝地都種不過來,而且辛苦一年,到頭來也就勉強維持個溫飽。”韓舉感慨地說。

日子好了以後,韓忠場村的年輕人擇偶的目光也就不再侷限於相鄰的兩個村子。不過,3個村子之間的聯繫並未就此中斷。“每年我們村幹部之間都會聯絡三四次,互相學習好經驗、好做法。”韓崗說,“目的只有一個,讓村民的日子過得更好!”

  B 一個小鎮走出兩位響噹噹的人物

如果將定邊縣比作戍守三秦西北大門的一位威風凜凜的將帥,那麼綿延萬里的長城恰如束於將帥腰間的一條玉帶,而韓忠場村所歸屬的白泥井鎮,就是鑲嵌於這條玉帶上的一顆耀眼明珠。

“白泥井鎮歷史悠久、人文厚重,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生存繁衍。這裡繼承了草原遊牧文化、邊塞軍旅文化以及匈奴文化、西夏文化的基因。”《白泥井鎮志》主編之一、定邊縣作協副主席蔣峰榮告訴記者。

據他介紹,2000年之後,白泥井鎮開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目前已經建成國家級現代農業科技園區1個、省級現代農業科技園區5個、市級現代農業科技園區4個,白泥井鎮被原農業部命名為全國一村一品示範鎮,被陝西省政府整鎮確定為現代農業示範區。

除了蓬勃發展的現代農業之外,最讓白泥井人感到自豪的,當數從這裡走出去的兩位響噹噹的人物——石光銀、史貴祿。

今年66歲的石光銀是白泥井鎮四大號村人,從小在沙窩裡長大,飽受風沙危害。1984年初,國家鼓勵個人承包治沙的政策出臺後,他毫不猶豫地帶領妻兒把家搬到沙區,和鄉政府簽訂了承包治沙3000畝的合同,成為全國農民承包治沙第一人。如今,經過34年的艱苦奮鬥,石光銀累計承包治理荒沙25萬多畝,在毛烏素沙漠南緣築起了一道長50餘公里、寬6公里的綠色屏障。由於在防沙治沙事業上取得了傑出成就,石光銀先後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全國治沙英雄、全國綠化十大標兵、全國綠化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2012年,石光銀光榮地當選黨的十八大代表。今年,他又當選為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和石光銀相比,出生於白泥井鎮海子梁村的史貴祿要年輕許多,今年剛剛53歲。為了擺脫貧困,1981年,年僅16歲的史貴祿拿著借來的13元錢,獨自一人開始了艱辛的創業之路。經過30多年的拼搏進取,他所創辦的陝西榮民集團目前已經發展成為覆蓋現代服務業、冷鏈物流、融資租賃、國際貿易、金融控股等領域的全國著名民營企業,累計上繳國家稅費近百億元。而史貴祿本人也先後當選為第十一、十二、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並擔任了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陝西省工商聯副主席等職務。

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業小鎮,居然一下子走出了兩位享譽全國的人物,用人傑地靈贊之實不為過!

C “長城博物館”的長城情

從定邊一路向西,用不了一個小時,就來到了素有“西北門戶、靈夏肘腋”之稱的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

鹽池縣北部地區地勢平坦,有草原、鹽湖,既可農耕,也可放牧,還可憑鹽之利,所以自古是中原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相互爭奪之地。為了防禦遊牧民族襲擾,歷史上多個朝代在鹽池境內修築長城。千百年後的今天,在鹽池仍可尋見的長城遺蹟共有4道,分別為隋代長城1道,明代長城3道,總長度259公里。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隋長城在全國已不多見,因此,鹽池縣也被民間學者譽為“長城博物館”。

“從修築材料上來說,鹽池的長城是用黃土夯築的土長城。和北京八達嶺用磚石修建的長城相比,土長城的修建難度要更大,這使得鹽池的土長城具有一種獨特的魅力。由於土長城很容易遭受風雨等侵蝕,再加上戰亂和災難等不可抗拒的因素,鹽池的長城能保留到今天實屬不易。”8月21日,鹽池縣委史志辦主任黨英才告訴記者,“除了長城本身外,鹽池縣境內目前還分佈有明代城堡十幾座、關樓1座、戰臺1座、烽火臺138座,它們與長城共同構成了明代寧夏鎮與延綏鎮之間長城沿線較為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為了更好地宣傳和保護境內的古長城,2014年9月,鹽池縣成立了長城保護學會。“實際上,早在10多年前,縣上就已出資將境內所有長城遺蹟用鐵絲圍欄保護了起來,防止人為破壞。長城保護學會成立之後,又先後舉辦了長城認領保護、穿越長城徒步賽、明長城山地車全國邀請賽等活動,讓更多人瞭解鹽池縣境內的長城,並加入到長城保護的行列中來。”鹽池縣長城保護學會副會長張立憲說。

除此之外,2013年,鹽池縣還投資4700多萬元,著手建設佔地面積約5200平方米、布展面積達3400平方米的長城博物館。目前這座博物館的主體已經完工,正在布展,即將與世人見面。

D 綠色草原興起紅色旅遊熱

在陝西,定邊縣毫無疑問是面積較大的縣區之一,6920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讓陝西絕大多數縣區羨慕不已。不過,與其緊鄰的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前旗相比,定邊就是“小巫見大巫”了——鄂托克前旗的國土面積1.218萬平方公里。

位於鄂爾多斯市西南部的鄂托克前旗,於1980年從鄂托克旗分設建旗,境內草原、溼地、沙漠、河谷等旅遊資源非常豐富。“近年來,我們旗圍繞這些旅遊資源,大力發展旅遊產業,已經陸續建成了3個國家4A級旅遊景區和2個國家3A級旅遊景區。”8月23日,鄂托克前旗文化旅遊廣電局產業股股長張茹說。

在大沙頭生態文化旅遊區,負責人水淼告訴記者,作為一個以沙漠體驗為主題的4A級景區,每年七八月都會有很多寧夏、陝西等地的遊客來這裡遊玩。他高興地說:“今年遊客尤其多,截至目前已經突破14萬人次,比往年全年的人都多!”

除了豐富的自然生態旅遊資源,鄂托克前旗還是革命老區。伊盟工委、三段地工委、城川民族學院等都在此進行過革命鬥爭。這裡不僅有諸多動人的革命傳奇,還有許多寶貴的革命遺存和舊址。去年,鄂托克前旗依託紅色革命遺址,按照建設“面向全國的民族幹部培訓教育基地”“西部一流的黨性培訓教育基地”的定位,開始實施以延安民族學院城川紀念館和城川民族幹部學院為核心,包括王震井等6個紅色教學點在內的項目建設。

鄂托克前旗三段地鎮,被譽為“草原上的延安”,是中國共產黨開展蒙古民族工作的橋頭堡,也是陝甘寧邊區的北方門戶和重要組成部分,在這裡成立的三段地工委,更是中國共產黨在少數民族地區開闢最早的革命根據地之一。去年5月,三段地革命歷史紀念館建成並免費對外開放。記者在紀念館裡看到,整個展覽分為“紅色政權”“團結抗戰”“投身解放”三大部分,以浮雕、展板、實物陳列的形式,集中展現了三段地革命根據地的光輝革命歷史。

“充分利用這些紅色文化和革命遺址發展旅遊,不僅能帶動地方經濟增長,在保護文物古蹟、開展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教育、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還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張茹說。

改革開放40年來,定邊縣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堅定不移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了從農業大縣向能源強縣的完美蝶變,各項社會事業也取得了長足進步,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砥礪奮進四十載,揚鞭奮蹄再啟程。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35萬定邊兒女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必定能續寫新的輝煌!


陝西省際邊關調查:定邊——鹽馬古道續華章!


A 人進沙退書寫奇蹟 治沙造林綠滿山川

8月16日下午,定邊縣城外西北方向2公里處,亂井子林場老爺廟林區,4級左右的西北風在耳邊呼嘯著,但眼前的景物依舊清晰。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咱們站著的這塊地方還是一片荒沙,像現在這麼大的風一吹,整個定邊縣城肯定是沙塵滿天。”定邊縣林業局造林股股長馮國春說,“為了減輕縣城的風沙危害,縣裡用3年時間打造了一條封閉式環城防護林帶。林帶全長54公里,總面積8216畝,共栽植樟子松、國槐、新疆楊等樹種45萬株,地被植物14萬平方米。”

據瞭解,定邊縣地處毛烏素沙地南緣,屬黃土高原與鄂爾多斯荒漠草原的過渡地帶。縣域內北部是一望無際的鹽鹼風沙灘地,南部是千溝萬壑的白于山區。新中國成立以前,全縣森林覆蓋率僅為0.5%,“山高盡禿頭,灘地無樹林,黃沙滾滾流,十年九不收”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到1977年底,定邊縣森林覆蓋率增長到7.8%,共有林草面積81萬畝。”馮國春說。1978年,“三北”防護林工程啟動以後,定邊縣林業建設步伐明顯加快。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國家投資力度的逐年加大,定邊縣以生態建設為切入點,先後實施了“三北”防護林工程四期和五期、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天保”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等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僅2011年至2017年就累計完成造林及改造低產林81.94萬畝,封山育林9.77萬畝,森林撫育7.6萬畝,義務植樹607萬株,全縣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擴大造林面積,我們針對當地氣候、土壤特點,積極推廣草方格固沙造林、截杆深栽、覆膜、集雨保墒整地、雨季造林等抗旱造林新技術。同時,縣上還大力推行合同製造林,積極鼓勵群眾承包造林。”馮國春說。在定邊林業近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相繼湧現出了李守林、石光銀、杜芳秀、王志蘭等勞動模範、治沙標兵。在他們的帶動下,目前,全縣已有各種非公有制林業示範戶1069戶,其中造林千畝以上的達240戶,有17戶造林面積甚至在5000畝以上。

今天,定邊縣的林木保存面積達到了303.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29.2%。2017年,榆林市啟動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以後,定邊縣也迅速成立領導小組,制定了《定邊縣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實施方案》。目前,全縣各職能部門正在按照方案,有條不紊地推進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各項工作。

 B 科技助力鄉村振興 現代農業大放異彩


陝西省際邊關調查:定邊——鹽馬古道續華章!


定邊是陝西省馬鈴薯種植第一大縣,也是全國馬鈴薯種植六大生產縣之一,素有“中國馬鈴薯特產之鄉”“中國馬鈴薯美食之鄉”的美譽。

8月15日,在定邊縣科發馬鈴薯良種有限責任公司馬鈴薯原原種基質栽培生產大棚裡,工人們正在忙著移栽種苗。“我們公司主要是選取適合當地種植且抗病抗逆性強的馬鈴薯優質單株,經過組織培養、基質培育等多道程序生產馬鈴薯原種。農民使用我們的原種後,產量和以前的品種相比可提高30%到70%。”公司高級農藝師童霄麗自豪地說。

據瞭解,2017年4月,科發公司還投資1000多萬元,建成了陝西省第一家馬鈴薯良種霧培室,應用新型脫毒馬鈴薯無基質氣霧栽培技術生產馬鈴薯原原種,平均單株結薯30粒到60粒,產量是過去基質栽培生產微型薯的20倍,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目前,公司已栽培馬鈴薯脫毒組培苗6萬株,具備了年產7000噸原種的生產能力。

“定邊有悠久的馬鈴薯種植歷史,過去每畝地也就產500公斤左右,現在依靠新技術、新品種,畝產至少1000公斤,在有些灘水地,甚至能達到5000公斤!”在農業部門工作了33年的定邊縣種子管理站黨支部書記苗仲學感慨地說。

馬鈴薯產業的變化只是定邊縣發展現代農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定邊縣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先後建成現代農業科技園區44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7個,成為全省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數量最多、規模最大、標準最高的縣區。同時,按照“做給農民看,教會農民幹,幫著農民賺”的服務理念,定邊縣組建了23支農業技術服務隊,圍繞玉米、馬鈴薯、蕎麥等主要農作物,大力推廣“輪作倒茬,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機肥,壟作栽培,節水灌溉,馬鈴薯覆膜栽培”等綠色高產高效集成技術。

此外,定邊縣還大力推廣現代農業機械與適用的先進農業技術,先後對8大類1萬餘臺農業機械發放補貼資金9300多萬元,建立了馬鈴薯、玉米、蕎麥等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產示範田4.1萬餘畝。據統計,截至2017年年底,全縣有各型拖拉機1.1萬餘臺,聯合收割機200餘臺,配套農機具2.5萬餘臺。目前,定邊縣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85%。

今年6月2日,定邊縣被省政府授予2017年度“現代農業強縣”榮譽稱號。

 C 曾經“中央第一財政” 美麗鹽湖煥發生機

花馬池、蓮花池、明水湖、敖包池……這些美麗的字眼是定邊鹽湖的名字。定邊總共有大大小小鹽湖14個,呈帶狀分佈,總面積98平方公里,已探明資源總儲量3101.8萬噸。

定邊鹽湖曾經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1936年夏,陝甘寧邊區政府曾設立三邊稅務局徵收鹽稅。抗戰時期,八路軍三五九旅的2000餘名指戰員奉命開赴定邊鹽場堡駐防打鹽,並與當地群眾一起在花馬池、苟池鹽湖建設鹽田1000餘塊。據史料記載,1937年,陝甘寧邊區鹽稅收入曾佔到工商稅收入的100%。即便到了1945年,鹽稅收入仍佔到工商稅總收入的34.5%。為此,毛澤東主席曾高興地稱讚定邊鹽湖為“中央第一財政”。

新中國成立之後,定邊鹽湖先後歸榆林鹽務分局、定邊鹽務站、定邊鹽化廠管理,後來定邊鹽化廠又相繼改製為陝西定邊鹽化集團公司、定邊長城鹽化有限責任公司,直到2011年被劃歸延長石油集團,更名為延長石油定邊鹽化有限公司。

“我們公司目前主要生產食用鹽、工業鹽、多品種鹽三大系列產品,完全不愁銷路。”延長石油定邊鹽化有限公司黨政辦主任馬珩說。同時,為了讓美麗的鹽湖為更多人所熟知,鹽湖旅遊產業也正在積極開發之中。

據介紹,定邊鹽湖製鹽產出的滷水都是飽和滷水,濃度比死海還要高,漂浮不成問題。鹽水中含有的大量氯化鈉具有殺菌作用,日光鹽浴也是一種健康的休閒方式。另外,藉助定邊鹽湖獨特的鹽產品資源,在鹽湖旅遊中體驗人工打鹽也將成為遊客的別樣享受。

作為定邊鹽湖旅遊產業的最新力作,今年5月,陝西首屆“環千年鹽湖”汽車場地越野拉力(全國)邀請賽成功舉行。整個賽事分為場地越野賽和拉力賽兩大板塊,選手以專業組、公開組、非改裝新能源組、巾幗組和UTV組分組比拼。本次賽事共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的100多名頂級車手、眾多專業車隊同場競技,營造了全新的休閒文化氛圍,充分展現了定邊的活力。

D 暢談新發展 續寫新輝煌


陝西省際邊關調查:定邊——鹽馬古道續華章!


“和全國一樣,改革開放40年來,定邊縣發生的變化完全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翻天覆地’。”8月24日,定邊縣委書記崔博高興地說。

的確,在今天的定邊縣,工業經濟蓬勃發展,現代農業方興未艾,百姓收入節節攀升,社會事業欣欣向榮……改革開放的成就有目共睹。對於這些成績的取得,崔博認為,定邊能有今天的局面,主要得益於以下幾點:第一,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堅決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同時,把上級決策部署與定邊實際結合起來,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第二,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加快發展作為興縣富民的第一要務;第三,始終用改革的思路和發展的辦法破解前進中的難題;第四,始終把解決民生問題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追趕超越是陝西發展最鮮明的主題。”崔博說,“經過深入走訪調研論證,我們確定了用3—5年時間把定邊打造成全國經濟強縣、塞上宜居新城和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的目標。”

他告訴記者,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定邊縣一方面採取抓投資主體、抓國家項目指標爭取、抓項目審批、抓工程建設進度、抓困難問題解決,強化宏觀經濟分析研判和統籌調度,強化目標責任考核作用統籌發揮的“五抓兩統籌”措施,積極推動重點項目和重要工作的落實。此外,全縣還大力推進“放管服”改革,強化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和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推進全面從嚴治黨。

針對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明確提出的要堅持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定邊縣也已經有了明確的思路。“我們將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質量、效率、動力‘三大變革’,加快構建支撐定邊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崔博說,在發展現代農業上,按照綠色化、規模化、品牌化方向,構建以特色種植養殖業及其配套產業為主的現代農業體系;在促進工業轉型升級上,抓好油氣開發、潤滑油、天然氣液化等重點項目,構建以油氣鹽、新能源為主的新型工業體系;在發展現代服務業上,圍繞百萬畝田園花海、千年鹽湖等旅遊資源,著力構建以商貿物流為主的現代服務業體系。“另外,我們還將堅持鞏固脫貧成效與鄉村振興同步協調推進,推動‘三變’改革,積極培育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崔博表示。

記者點評

發展現代農業的好榜樣

姚志偉

定邊是不折不扣的能源大縣:境內石油探明儲量16.18億噸,天然氣探明儲量3000億立方米,原油年產800萬噸以上,天然氣年產16億立方米以上,油氣年產超過1000萬噸。

通常情況下,礦產資源富集的縣區農業產業發展得都不太好。畢竟和開發礦產資源相比,農業產業生產週期長,比較效益差,對財政收入貢獻率低,也就難以受到政府和百姓的青睞。

然而,定邊縣的現代農業產業卻發展得很好。前不久,定邊縣被省政府授予2017年度“現代農業強縣”榮譽稱號。究其原因,客觀上是定邊土地資源豐富,人均耕地10多畝,且北部地區地勢平坦,使集中連片的大規模機械化作業在這裡具備了可能。主觀上則是地方黨委政府對發展現代農業的高度重視。採訪中我們瞭解到,即便在近年來經濟下行壓力巨大的背景下,定邊縣用於農業機械的補貼資金仍高達9300多萬元。另外,引進高科技農業企業、打造農業科技園區、成立23支農業技術服務隊、培育地方特色品牌等所作所為都離不開地方黨委政府的努力。

毫無疑問,發展現代農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而定邊縣在這方面樹立了榜樣。

來自:三秦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