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敏爲什麼被譽爲「秦腔正宗」?「敏腔」訣竅究竟是哪16個字?


李正敏為什麼被譽為“秦腔正宗”?“敏腔”訣竅究竟是哪16個字?



這是一個男旦

當上個世紀30年代

經由英國人在上海創辦的百代公司

為他灌製秦腔唱片發行全國始

20歲的他便迅速走紅國內

並譽滿大西北了

他是被一位叫周伯勳的電影演員

推薦給百代公司的

這位電影演員是陝西人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上海很紅火

不僅出演過

《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的名片

而且還做過多部電影的製片人

連西安的第一個電影院阿房宮影院

也是在他的倡議下創建的

因為他的鼎力舉薦

百代公司特邀李正敏去上海

灌製了八張唱片

那都是李正敏的拿手好戲

它們分別是

《趕坡》《探窯》《南天門》

《斷橋》《血淚鴛鴦傳》

《遊園》《店遇》《二度梅》

《黛玉葬花》

在每張唱片的前邊

都由周伯勳朗讀了這樣一句話

上海百代公司特邀

秦腔正宗李正敏先生演唱

由此“秦腔正宗”之美譽便不脛而走

何為“正宗”

已是秦腔界熱議了大半個世紀的話題

其中不乏論爭之聲

但無論怎樣爭論

李正敏的影響力都有增無減

這便是“正宗”的生命效應

李正敏為什麼被譽為“秦腔正宗”?“敏腔”訣竅究竟是哪16個字?


李正敏

1915年生於長安縣狄寨原上的

一個貧寒人家庭

這裡又叫白鹿原

上個世紀最後幾年,著名作家陳忠實

“一尻子塌在這裡”寒窗五載

完成了他的皇皇鉅著《白鹿原》

遂使人文底子本來就十分厚重的白鹿原

更是聲名遠播,踏訪者絡繹不絕

李正敏11歲那年

因原上生活苦焦不堪

隨父到西安城裡覓食

一個11歲的孩子入梨園學戲

自然是相對穩定的謀生手段了

加之他勤於鑽研、捨得吃苦

在人稱“胎裡紅”的黨甘亭教授下

技藝長進很快

不久,就以摺子戲《審餘寬》亮相舞臺

誰知由於第一次見觀眾緊張得不能自持

竟然把戲“爛”在了舞臺上

因此遭遇了教練對全體學生的

打通堂懲罰

所謂打通堂就是“連坐法”

一人犯事,全體遭殃

有此一頓深重鞭策

自是“小蹄蹄蹦得比鹿快”

經過一番“人後苦修”

再登臺時就讓人為之一振了

李正敏為什麼被譽為“秦腔正宗”?“敏腔”訣竅究竟是哪16個字?


李正敏《二度梅》陳杏元


梨園行少年躥紅者不乏其人

但能安道守恆、層樓更上

可持續發展者卻鳳毛麟角

“早夭”者有因嗓子變化而“折翅”的

有因生活變故而“棄舟”的

更有因水滿自溢、張狂瘋癲

而窮途末路的

李正敏顯然不屬於這類角色

首先是老天給了他一副好嗓子

加之安貧樂道,謙虛好學

勤勉刻苦,便路途越走越寬

聲名愈躥愈紅了

不到二十歲

他就身背數十部大小戲

走遍三秦、隴西地

成為家喻戶曉的一代名伶

時有報評曰

五六年來,夜無虛席,每出一新戲

更為轟動西安,蜚聲秦隴

此雖比之梅氏(蘭芳)亦無遜色

著名戲劇家封至模撰文說

蓋李之長在唱,彼時正嗓音完整

精神飽滿,兼善運用

每唱曲雖大段亦一氣呵成

耳音為之一快

這種聲名,加上百代的錦上添花

給李正敏注入了

虎入深山龍歸大海般的生命激情

由此藝術創造力更加自由酣暢

角色拿捏愈發遊刃有餘

李正敏為什麼被譽為“秦腔正宗”?“敏腔”訣竅究竟是哪16個字?


李正敏《五典坡》王寶釧


李正敏先後創造過

數十個舞臺藝術形象

其中膾炙人口的代表作有三部

一是《五典坡》中的王寶釧

二是《玉堂春》中的蘇三

三是《白蛇傳》中的白娘子

人稱“李氏三部曲”

這裡面尤為《五典坡》中

王寶釧的塑造最影響深遠

《五典坡》是秦腔經典名劇

又名《王寶釧》

是一個忠貞不渝的傳統愛情故事

王寶釧十八年守寒窯苦等一個“花兒”

到底因了什麼

早期劇作上說

王寶釧從“花兒”頭上看到了特殊光暈

這小子有皇帝命,將來必居萬人之上

這在封建時代是一個很有說服力的

苦等緣由

即使在今天

如果哪一位真能預測到

誰誰誰將來可能成為大款或顯貴

恐怕也是願意在人前裝出一副

苦等的樣子來的

至於背過人會幹些什麼就不大好說了

後來有人改掉了薛平貴有皇帝命的情節

演繹成勤勞勇敢的民間好漢形象

觀眾反倒不能接受,說那假得很

那就還是讓他保留著

“皇帝”的“身坯子”吧

反正王寶釧苦等一個人的信念

和不為眼前利誘所動的淡定精神

總還是有可取之處的

學習不能,效法不得

但作為一種傳統的文化活化石

總還是有研究探討價值的

李正敏為什麼被譽為“秦腔正宗”?“敏腔”訣竅究竟是哪16個字?


李正敏、梅蘭芳、蘇育民


李正敏就給大家演繹了這樣一個王寶釧

在表演上,他把王寶釧由溫順、嬌媚

到堅毅、果敢的反抗性格

塑造得惟妙惟肖、蕩氣迴腸

尤其是在唱腔風格上

雜糅百家,博採眾長

最終探索出獨樹一幟的

聲腔體系“敏腔”藝術來

至今流傳廣泛,影響百家

被秦腔界譽為百年不遇的演唱神話

《五典坡》中最能代表“敏腔”

行腔特點的一段唱詞是

老孃不必淚紛紛

聽兒把話說原因

……

世人都想把官做

誰是牽馬墜鐙人

李正敏為什麼被譽為“秦腔正宗”?“敏腔”訣竅究竟是哪16個字?


有人說,快一百年過去了

李正敏的這口絕唱

至今無人能出其右

他在唱“老孃不必淚紛紛”時

情中帶悲,悲中有柔

含蓄樸實,情真意切

行腔抑揚頓挫,四聲分明

擊節有度,剛柔兼備

在唱到“單丟下苦命寶釧女”時

把“苦命、命苦”四字

用拉腔的方法“顛”開

著重突出兩個同時出現的“苦”字

託音與絲絃交織在一起

哀苦有聲,婉約動人

然後大口換氣,稍作停頓

隨即運足底氣

讓“寶釧女”三字噴薄而出

大有雷霆從天街滾過的收放奇效

頃刻間把王寶釧十八年的

幽怨、屈辱、訴求表露得淋漓盡致

這一段業內評價

在秦腔界可謂俯拾皆是

有人說,若整理出版

是能有幾塊秦磚的厚度的

李正敏為什麼被譽為“秦腔正宗”?“敏腔”訣竅究竟是哪16個字?


李正敏、田德年、劉易平《二進宮》


之所以能稱“秦腔正宗”

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

李正敏先生與正俗社、正藝社相關

並且正藝社乾脆就是自己創建的

他本人學名又叫正堂,藝名又叫正敏

譽為“秦腔正宗”

大概也與這處處皆“正”有關

當然,更有開宗立派之意

加之在同一時代的演唱中

李正敏匠心獨具,技壓群芳

尤其是在大多秦腔藝人

只注重比較單一的

“怒(掙)、吼、尖(高音)

放(粗放)”的演唱時期

他能吸納京劇、晉劇、河北梆子

呂劇等兄弟劇種之長

使演唱風格進入峰迴百轉的悽迷狀態

講歌喉婉轉,重高低錯落

推崇中低音效率

追求丹田音共鳴

從而形成了道白、吐字、行腔

收音、歸韻都有別於同行的

“敏腔”藝術

李正敏為什麼被譽為“秦腔正宗”?“敏腔”訣竅究竟是哪16個字?


前排左起:李正敏、田德年、劉易平


有了“秦腔正宗”的封號

接著又有了“秦腔皇后”的美譽

當時的報紙說他

雖比之梅氏也毫無遜色

而謙虛的梅蘭芳自是不能拿自己相比

聽完戲後

又稱他為“西北的程硯秋”

那種時下最愛論及的知名度與影響力

由此當能管窺其全豹了

我覺得李正敏先生的深刻意義在於

對固有形態的戮力改革和

對劇種程式的堅強突破

秦腔自古響遏行雲

而李正敏之“正宗”

卻講究餘音嫋嫋、歌喉婉轉

這是一種聲音的革命

當然,李正敏是在精通秦腔音律、板式

甚至諳熟各種絃樂、打擊樂

基礎上的“清醒革命”

是一種生命在行進中的

悟道、蓄含與修正

因而,接受者眾多

最終造就了一個秦腔改革者的成功範例

許多企圖改革又謬之千里者

根本還是對秦腔缺乏

李正敏式的生命體悟與認知

被罵、被剿、被“公審”、被“判決”

也就在所難免了

一部秦腔史是一部發展史一部改革史

可到了今天

一提改革,便招徠諸多不諧和之音

有的甚至把秦腔改革者罵得

豬血四濺、狗血淋頭

我想一是愛之太切,不容秋毫有犯

二是改革者自身

並未進入到秦腔生命本體之中

多呈隔靴搔癢狀

如果再隔行通吃、時音氾濫

熱愛者不扔幾塊“磚頭”

也的確是難以解除心中的怨憤與鬱悶

但無論怎樣

秦腔的改革還是應該繼續的

既然大家都承認藝無止境的鐵律

那麼就應該給秦腔的改革讓出一條通道

這裡也需要有一種民主的生態

應該有對所有改革者的理解與寬容

時間是最無情的裁判

在多重聲音的咬合中

正宗自會更加正宗

斜枝自會式微衰落

任何在藝術上進行迎頭痛擊的辦法

都是可愛而又荒謬的

看似強勁實則懦弱

從這個意義上講

我們真應該向李正敏時代的

那些胸懷寬廣的秦腔觀眾表示敬意了

因為無論怎麼講

李正敏都是秦腔的最大改革者

他的成功不僅得益於自身的艱苦求索

更得益於觀眾的悉心呵護與寬博接納

李正敏為什麼被譽為“秦腔正宗”?“敏腔”訣竅究竟是哪16個字?


程硯秋、李正敏、封至模、楊金鳳等合影


可惜李正敏的藝術好運並不長

1936年,他脫離正俗社

自己組建正藝社後

由一個名演員變為領班長

一群人吃喝拉撒睡的擔子

就沉甸甸地全壓在了他一人肩上

有句俗語說“要慪氣領班戲”

看來自古演藝隊伍都是不好帶的

一來流動性大、變數多

二來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

三來觀眾對人才的認定決定一切

四來人才自身文化浸潤不足

較少理性約束

五來經費不寬裕

這是任何時代都難以徹底擺脫的

藝術困境

李正敏也因這個困境

加之上世紀40年代的戰亂災禍

自己又疾病纏身

最終自是搞得班社解栽樹倒猢猻散了

新中國成立後

他被招到西北戲曲研究院

(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前身)

馬健翎麾下

先後擔任過該院秦腔團團長

演員訓練班主任職務

這期間

流傳過這麼一個精彩絕倫的故事

說他有一次到藍田下鄉演出《五典坡》

正唱王寶釧的《趕坡》

頭上缺少帕兒苫

身穿一領補丁衫

臺下一老者突然直衝到臺前

指著他的鼻子大喊

你不要唱了

你挖什麼野菜,穿什麼破衫

把你嘴裡那顆金牙賣了

看能買多少糧食

還用得著挖野菜、穿補丁

原來李正敏嘴裡是鑲著一顆金牙的

在那個年代,這是一種富貴的象徵

即使牙沒壞

有錢人也是要用黃澄澄的金子

把人能看見的牙齒包起幾粒來的

這跟前幾年時興手上戴一大金鎦子

腰上挎一呼機和今天坐奔馳、寶馬

幾乎有異曲同工之妙

想李正敏先生做過班主,又是名演

這個“闊”自然是要擺、也能擺得起的

可守寒窯的王寶釧一張口

嘴裡竟然露出一顆象徵著

榮華富貴的金牙來

觀眾指斥也在情理之中

當時就有人站出來干預老頭

維護“秦腔正宗”

李正敏立馬制止了

他不僅不讓冒犯老人

而且還在臺上向老者深施一禮

然後繼續演出

幾天後他就把那顆金牙提前撥了

李正敏為什麼被譽為“秦腔正宗”?“敏腔”訣竅究竟是哪16個字?


荊生彥(前排左一)與胞兄荊永福(前排左三)

長期與李正敏(前排左二)合作

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

琴師楊天基(後排左二)


李正敏先生從藝46年

但真正活躍在舞臺上的時間僅20多年

後20年

一些用在了藝術管理和教學上

另一些便被耽擱了

他之所以在解放後慢慢淡出舞臺

最重要的原因是

秦腔這時已有大量女演員介入

男扮女裝的時代漸次結束

但作為一代名伶

他始終沒有狹隘保守的陳腐觀念

以能育天下可育之才為榮

門下招收了大量弟子

並悉心傳授,誨人不倦

經過長期實踐摸索

他總結出了“敏腔”的十六字訣竅

氣沉丹田,頭頂虛空

全憑腰轉,兩肩輕鬆

而這個訣竅與世界公認的

科學發聲法是殊途同歸的

他對學生的教授始終是一對一

手把手的口傳心授

這種教學方法最易讓學習者深得要領

迅速入轍

他的名弟子楊鳳蘭就是在這種

一字一句,一腔一調,一板一眼的

精雕細刻中成為“敏腔”高足

並紅透大西北的

可惜楊氏罹患喉癌

已於上世紀末不在人間

好在“敏腔”桃李遍天下

許多人是在他去世後仍“死抱”唱片

自我“克隆”出來的

有的即使不照本宣科

也默化潛移於“敏腔”沃土上發芽生根

最終已然長成參天大樹

李正敏為什麼被譽為“秦腔正宗”?“敏腔”訣竅究竟是哪16個字?


楊鳳蘭電視藝術片《王寶釧》


1973年年底,李正敏先生離世

享年58歲

據熟知他的人講

先生平素待人和藹

說話從不高聲,處事低調

愛穿一身藏青色中山服

黑圓口布鞋

走路很輕,留偏分頭

遲早顯得乾乾淨淨

他最愛吃的是紅豆稀飯

油炸饃片和涼拌紅蘿蔔絲

……

本文選自《說秦腔》,陳彥/著

圖片提供/張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