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航母第三次海試!乘風破浪,氣勢磅礴!裝備更驚人!

近日,我國第一艘國產航母進行了自己的第三次海試。第三次海試距離第二次海試,正好間隔2個月零2天。

001A型航空母艦是中國首艘自主建造的國產航母,基於對前蘇聯庫茲涅佐夫級航空母艦、中國遼寧號航空母艦的研究,由中國自行改進研發而成,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

國產航母第三次海試!乘風破浪,氣勢磅礴!裝備更驚人!


說起航空母艦,就不得不提到一個航空母艦的大國——美國

美國的航母發展史可追溯到1910年。910年11月14日,美國飛行員尤金·伊利駕駛一架寇蒂斯雙翼飛機從停泊在港口的伯明翰號巡洋艦起飛,飛行了一段距離後安全降落在附近的一片海灘上,這是世界歷史上人類第一次駕駛飛機從軍艦上起飛。

1911年1月18日,伊利再次駕駛一架雙翼飛機成功降落在處於停泊狀態的賓夕法尼亞號上的一個長31公尺、寬10公尺的木製改裝滑行臺上。稍作休整後,他駕駛這架飛機從賓夕法尼亞號上起飛,完成了一次完整的起降試驗。

國產航母第三次海試!乘風破浪,氣勢磅礴!裝備更驚人!


雖然美國人成功的完成世界上第一次駕駛飛機在艦艇上起降,但是世界上真正意義的航空母艦卻是英國人最先打造,最先應用於實戰的!

1912年,英國海軍把一艘老舊的巡洋艦改裝成了世界上第一艘可容納飛機的船隻。後來,英國海軍徵用了3艘在英吉利海峽營運的渡輪,並把它們全部改裝成可以裝載水上飛機的軍艦,這種船隻後來被稱為“水上飛機母艦”,它是航空母艦最早的雛形。

一戰的日德蘭海戰中,英國是唯一擁有艦載水上飛機的參戰方。英國軍方提出將水上飛機用於作戰,並要搭配保護它的戰鬥機。因此不能再只使用沒有飛行甲板、無法供空戰能力更強的戰鬥機起飛的水上飛機母艦,必須重新設計另一種新軍艦,這即是後來的航空母艦。

國產航母第三次海試!乘風破浪,氣勢磅礴!裝備更驚人!


而“純正血統”的航母,卻是日本人最先打造出來,足看日本國雖小,但是實力不容小視

1917年7月,英國開始建造世界上第一艘“純正血統”的航空母艦,並將其命名為“競技神”號(又譯作“赫爾墨斯”號),以紀念航母的鼻祖——世界上第一艘水上飛機母艦“競技神”號。信心滿滿的英國海軍由於擁有了世界上第一艘航母,他們完全有理由認為:他們將建成世界上第一艘純種航母。然而皇家海軍忽視了一個正在日益崛起的對手,航空母艦發展史上的又一個“後起之秀”——日本海軍。日本海軍之所以具有較高的發展速度,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善於向先進的海軍強國學習,善於跟蹤海軍建設中的最新浪潮,一旦看準就不惜血本的大力建造。他們於1919年開始設計,1920年開始建造本國第一艘純種航空母艦——“鳳翔”號。在此之前英國海軍訂購的“競技神”號航母於1918年1月開始動工,但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其工期進度明顯放慢,直到1923年7月才最終建成。此時日本海軍的“鳳翔”號由於工期進展迅速,因而搶在1922年年底建成並開始正式服役。日本海軍雖然後發但卻先制,搶在英國海軍之前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純種航母。

國產航母第三次海試!乘風破浪,氣勢磅礴!裝備更驚人!


而美國作為今天的航母第一大國,完全是“後來者居上”。

美國第一艘航空母艦是1922年3月22日正式啟用的蘭利號(USS Langley CV-1)。蘭利號並不是一開始就以航空母艦為用途所建造的艦艇,其前身是1913年下水的木星號運煤船(USS Jupite1917年美國按照航空母艦標準全新設計建造了AC-3)。美國海軍看上它運載煤炭用的腹艙容量充足因此將其改裝為航空母艦。在改裝中,“木星”號煤倉上甲板的上層建築及起重機被全部拆除,從艦首至艦尾架設了13個單位桁架,在上面鋪設了長165.3米、寬19.8米的全通飛行甲板。在甲板中心設置了一臺飛機升降機。“蘭利”號的機艙設置在軍艦的尾部,原有的6個煤倉中的4個被改成飛機庫,其餘的被改成航空汽油庫、彈藥庫和升降機械室。

國產航母第三次海試!乘風破浪,氣勢磅礴!裝備更驚人!


一戰後,1922年各海軍強國簽署的《華盛頓海軍條約》嚴格控制了戰列艦建造,但條約准許各締約國利用2艘戰列艦改建為排水量3.3萬噸的航空母艦。當時,作為東道主的美國正在建造6艘排水量為43200噸的“南達科他”級戰列艦。而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的潛在對手——日本海軍對這一舉動非常敏感。所以在條約簽署時,日本的主要目的就是讓美國放棄這6艘戰列艦。經過反覆討價還價,美國被迫做出讓步,暫停這幾艘戰列艦的建造,但作為交換條件,日本也必須放棄其在建的兩艘排水量41000噸的“天城”級戰列艦。此次談判導致了兩國第一代大型攻擊航母的誕生——“赤城”級和“列剋星敦”級。此時的英國由於受到美、日兩國的影響也開始不甘寂寞,打算建造航空母艦。但英國在一戰中大傷元氣,所以最終選擇了兩艘大型巡洋艦“勇敢”號和“光榮”號作為被改裝成航母的軍艦。這時,美國的“列剋星敦”級的2艘航母(CV-2“列剋星敦”號和CV-3“薩拉託加”號)、日本的“天城”級的“赤城”號、“加賀”級的“加賀”號兩艘航母,以及英國的“勇敢”號、“光榮”號、“暴怒”號,並稱為世界7大航母。

國產航母第三次海試!乘風破浪,氣勢磅礴!裝備更驚人!


航空母艦在戰爭中初建功勳是在1940年11月11日,英國海軍的“光輝”號航空母艦出動魚雷轟炸機編隊攻擊了塔蘭託港內的意大利海軍並且擊沉一艘、擊傷三艘戰列艦。此舉使美國等海上強國意識到航母時代的來臨。

在二戰過後,美國海軍計劃建造一系列5艘的超級航母,美國級航空母艦,排水量65,500噸,滿載排水量超過80,000,因為對於剛結束戰爭,經濟還沒恢復元氣的美國來說,不能負擔建造,所以在1949年4月23日,當時的國防部長路易·強森宣佈終止美國級航母的建造計劃。而真正被建造完成的超級航母是福萊斯特級,首艦〝福萊斯特號〞CV-59,在1952年7月14日開始動工,1955年10月1日服役,福萊斯特級航母計劃建造了共4艘,直至到1959年最後一艘〝獨立號〞CV-62。1956年底,美國再建造比福萊斯特級排水量更高的航母,小鷹級航空母艦,首艦〝小鷹號〞CV-63,1956年底動工,1961年4月29日服役,小鷹級同樣計劃建造了共4艘,直至到1968年最後一艘〝肯尼迪號〞CV-67。

國產航母第三次海試!乘風破浪,氣勢磅礴!裝備更驚人!


美國在建造小鷹級航母時,於1958年開工建造了CVN-65企業號航空母艦,這是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於1961年服役,只建造了一艘。採用核動力的最大好處是提高續航能力,核動力燃料更換一次可連續航行數十萬海里,使航空母艦具備了近乎無限的機動能力,消除了常規動力航空母艦大型煙囪對飛行作業的影響。

在看到核動力的優勢後,美國海軍建造了一系列排水量10萬噸的“尼米茲”級航空母艦。這是世界上威力最大、體積最大、排水量最大的航空母艦,其藍本是根據小鷹級航母改建的。

美國海軍於2007年1月16日宣佈,美國新一級核動力航空母艦正式命名為傑拉德·福特號,以紀念在2006年12月26日晚間去世的美國前總統傑拉德·福特。福特號在2007年開始建造,將於2015年9月交付,以取代服役時間超過50年的企業號。這也是美國進入21世紀建造的第一級航空母艦。

國產航母第三次海試!乘風破浪,氣勢磅礴!裝備更驚人!


因此,嚴格上來講,美國的航空母艦發展可從1910年算起,距今發展了108年,雖然是繼英國、日本之後第三個擁有“純正血統”航母的國家,但是並不影響其海軍航母領域的發展,在一次次的研發建造,一次次的實戰總結之後,最終,美國暫時成為了世界第一航母大國!

那麼問題來了,中國的航母發展史肯定不及美國,那麼中國的國產航母,可以與美國匹敵嗎?

國產航母第三次海試!乘風破浪,氣勢磅礴!裝備更驚人!


中國首艘國產航母的威力強於日本的直升機驅逐艦,排水量達6-6.5萬噸的001A型航母,採用常規動力,

主要武器將是試驗已接近尾聲的殲-15,其可以搭載40-45架殲-15型艦載機。

在2013年9月13日江蘇新聞的一檔新聞節目中,在介紹某企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轉化項目時突然提到,“我國神舟9號電機絕緣系統、我國第一艘航母彈射器絕緣系統都出自這家企業”,這是國內新聞第一次提到正在研製的國產航母彈射系統。

高質量的絕緣材料,是電磁彈射系統必不可少的器件。該絕緣材料廠家是否為國產電磁彈射器提供絕緣系統尚未可知。電磁彈射系統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彈射方式,美國新一級的“福特級”航母據稱將採用電磁彈射系統。

中國正在進行蒸汽彈射器和電磁彈射器系統的研製工作,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相關的預研工作,近年來已經成功開展了重載荷彈射試驗。軍事觀察人士認為,中國未來的國產航母必須裝備艦載機彈射器,這是遲早的事情。

國產航母第三次海試!乘風破浪,氣勢磅礴!裝備更驚人!


世界上具備研製和生產艦載機彈射器的國家極少,美國是世界上唯一生產實用化艦載機彈射器的國家也是第一個實用電磁艦載機彈射器的國家,法國航母上的彈射器也只能購買美國產品。據悉,生產和研製蒸汽彈射器的難度在於密封結構和材料,而電磁彈射器的難點在於蓄能。

首先,充沛的航母動力能夠滿足航母高航速這一實際的戰術需要。第一,航母艦載機的起降需要航母保持一定的速度。航母艦載機起降,本質上說就是在海上的一個機場起降。從物理學的基本規律來說,飛行器能夠起飛就是必須達到一個必要的起飛速度。美國的核動力航母號稱可以0速度彈射,但這是基於美軍艦載機航空動力和彈射器的強大。即便如此,美軍也要常保持在20節和迎風的狀態下起降,以減輕彈射器的壓力。

對於滑躍式起飛的航母,航母的速度就更加重要。由於沒有彈射器,艦載機起飛的重量就要受到限制,而航母航速如果降低,就進一步惡化艦載機的起飛重量,直接影響其作戰半徑和武器掛載能力。這就意味著航母的綜合作戰能力大幅縮水。

國產航母第三次海試!乘風破浪,氣勢磅礴!裝備更驚人!


除了航母的高速機動需要強勁的動力,蒸汽彈射裝置和航母動力也有很大的關聯。美國C系列彈射器一些早期型號,如C-7,就是受限於“福萊斯特”號航母的主動力鍋爐,彈射速度提不上去。後來使用了專用的蒸汽補燃加壓鍋爐,才將蒸汽壓力提高了一倍,提升了彈射器的彈射能力。即使是C-13彈射器,也有諸多的限制。它一次彈射就要消耗625公斤的蒸汽和1噸左右的緩衝淡水。蒸汽在彈射後散失到外界,如果航母以每分鐘1架的速度進行緊急彈射起飛,那麼連續彈射8架飛機之後航母的主動力蒸汽就會損失20%,整個動力就會損失32%,航速就要下降8節。可見如果是單純的蒸汽動力航母,已經無法承受重型彈射器的消耗,即使研製了彈射器,也會由於動力蒸汽輸出的限制,而限制彈射重量和效率,進而限制艦載機的作戰性能。因此美國研製核動力航母,除了應對全球巡航以外,也和彈射器的蒸汽巨大需求有很大關係。

國產航母第三次海試!乘風破浪,氣勢磅礴!裝備更驚人!


在蒸汽彈射器發展到極限,更先進的電磁彈射器就應運而生。中國能否應用電磁彈射裝置,不但取決於彈射器本身的研製,還受限於艦艇本身的電力輸出水平。傳統的航母推進系統和電力系統是兩個相對獨立的系統。動力的大部分能量用於推進艦艇前進,小部分帶動艦載的發電設備來為艦載電子設備提供電能。但航母發展到電子設備對供電需求不斷增大,例如“遼寧”艦艦島上的四個相控陣雷達;而同時電磁彈射器、激光炮、電磁炮等未來可能裝備航母的高能量武器,也提高了對電能的需求。相比上一代航母,這些新型武器和設備將加大改變航母的能量供需結構。

國產航母第三次海試!乘風破浪,氣勢磅礴!裝備更驚人!


對於航母自身的武器、防禦和科技上來看,國產航母可以與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常規動力航母想匹敵。但是航母最大的作用是承載艦載機,使艦載機能夠及時安全的起降。各國的航母都不是單獨拉出去作戰的,一旦戰爭爆發,勢必會形成航母戰鬥群,甚至雙航母戰鬥群,也就是說,還有驅逐艦、巡洋艦、戰列艦及作戰潛艇等加入其中形成綜合戰鬥力。

不僅如此,若戰爭爆發,海戰在即,各國的導彈部隊、火箭部隊、空軍部隊、兩棲作戰部隊、電子信息部隊、後勤補給部隊等等都要納入綜合戰鬥力的考量範圍,所以誰高誰低,孰強孰弱,還真的不好說呢。

目前,國產航母仍在海試及建造階段,相信不久的將來,國產核動力航母也會盡早誕生,中國海上航母戰鬥群也將形成,航母戰鬥群的綜合作戰力,完全可以與各國一較高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