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的蝶變新生:不見「竿連竿」再現「浪打浪」

“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邊是家鄉……”

洪湖的蝶变新生:不见“竿连竿”再现“浪打浪”

洪湖,中國第七大淡水湖、湖北第一大湖,是荊楚大地重要的生態屏障。上世紀80年代開始,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洪湖開始大量發展水產養殖,在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昔日“洪湖水浪打浪”的美景在相當長時期裡變成了“竿連竿”的亂象,水質也持續惡化。2005年,洪湖第一次大規模拆除圍網,洪湖溼地獲得難得的喘息機會,但之後不久,“圍網養殖”又大面積反彈。“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2016年,荊州市組織洪湖市和監利縣再次大規模拆圍,美麗的洪湖重現生機。

40年來,人與自然,從開發利用到過度索取,從角力博弈到和諧共生,作為見證者的洪湖,經歷了怎樣的變遷?

大湖開發——

春風吹來養殖潮

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元年”。改革的春風吹遍廣袤的祖國大地,億萬中華兒女勇立潮頭,爭做改革開放的實踐者、開拓者,洪湖水產養殖也迎來了蓬勃發展時期。

68歲的王春柱老人,上世紀60年代從山東來到洪湖,曾任洪湖茶壇漁場的黨支部書記,是洪湖水產養殖潮的親歷者和見證者。“當時全國鼓勵發展水產業,政府主導開發,組織人員到外地學習考察。”王春柱介紹,上世紀80年代初,洪湖開始大力發展養殖業,1986年成立漁業開發公司試點圍網養殖,並在當年獲得成功,隨後幾年大規模推廣。由於養殖收益比農業收益顯著提高,一時間,湖區及周邊農民紛紛棄農從漁,實施圍網養殖,攔汊養魚、開挖魚池、改造小湖泊等紛紛展開,全國各地商販雲集洪湖,出錢讓當地農民養魚,然後再賣給魚販,洪湖的三八、太馬、永寧、湘口(洪湖舊地名)等地,出現了一大批村辦漁場。1989年,洪湖水產養殖還被推為全國典型。

1990年,洪湖水產業發展進一步升級,開始引入螃蟹養殖。“先組織考察團到洪澤湖等地考察,然後試點,1995年開始大規模推廣。”王春柱是考察團成員之一,他介紹,由於螃蟹效益更高,當年就可獲利,家家戶戶便開始養螃蟹,廣州、上海、深圳等地商人紛紛來洪湖購買螃蟹,“當時螃蟹根本不愁賣,最高可賣到140元一斤。”

水產養殖的蓬勃發展,使洪湖水產品產量迅速增長。洪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辦公室主任溫峰介紹,到1992年,洪湖水產品總量達到59530噸,比1978年的5630噸增加10多倍,其中養殖魚產量達到51666噸,比1978年增加22倍。

漁民們家家有樓房,戶戶有存款,提前過上了小康生活。

圍網養殖還讓洪湖形成了以水產品為中心的產業鏈,上世紀90年代末,洪湖水產品收入超過25億元,洪湖市也從此躍升為全國淡水養殖產量第一市(縣),並保持至今。

大湖困境——

水臭魚滅迷魂陣

大規模圍網養殖給洪湖帶來巨大經濟收益的同時,也讓昔日美麗的洪湖變得滿目瘡痍。

“上世紀60年代,洪湖水域遼闊,物產豐富,冬天野鴨黑壓壓一大片,魚多的時候一棒子打下去就能撈到魚。”王春柱說,但隨著圍網養殖快速發展,上世紀90年代起,圈湖大戰愈演愈烈,大量商販、漁民將洪湖分割成無數個小魚池,昔日“浪打浪”的洪湖很快出現了“竿連竿”的場景。

60歲的張聖元老人,是土生土長的洪湖人,他對洪湖的變化感受很深,“大量的竹竿和圍網,讓洪湖成了竹林湖,連漁民自己行船都很困難。”到2004年,洪湖圍網養殖達到頂峰,53萬畝湖面上,攔網達到37.7萬畝,佔整個洪湖水域近70%,原本水域遼闊的洪湖變成了大型迷魂陣。

洪湖曾經有著“水下森林”的美譽,水草覆蓋率一度高達90%以上,而圍網養殖讓湖底水草消耗殆盡。“螃蟹可以鑽進湖底泥土5公分深,不僅吃光了水生生物、魚籽,而且吃掉了菱角、螺螄和蓮子等。”王春柱說。

投入餌料養殖,還造成湖水富營養化,湖泊自我淨化功能降低。“很長時間,洪湖湖水臭不可聞,更別說到湖邊散步了。”張聖元說。

2005年前後,洪湖的水質下降到Ⅳ類、Ⅴ類,局部甚至劣Ⅴ類,水禽由原來的167種減少到40種左右,天然魚類品種由1964年的74種減少到50餘種。曾是捕鳥高手的張聖元說:“為了賺錢,後來一些村民甚至用電打魚,用藥毒殺水禽、野鳥等,洪湖的野鴨也一天天減少。”

水一天天變臭,魚一天天減少,竹排陣一天天擴張,洪湖水產發展模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

大湖博弈——

十餘年拆圍拉鋸戰

拆除圍網,拯救洪湖,勢在必行,迫在眉睫!

2005年,省委、省政府啟動第一次洪湖大規模拆除圍網行動。一場涉及周邊11個鄉鎮、近15000人的洪湖大拆圍行動正式打響,最高峰時,圍網以每天1萬畝的速度被拆除,到2007年7月,洪湖共拆除圍網4201處。

拆圍之後,洪湖獲得了難得的喘息機會,生態逐步恢復。溫峰介紹,到2006年,洪湖水草等水生植物覆蓋率達95%,有33種水鳥重返家園,到洪湖過冬的候鳥更是達到10餘萬隻,當年還被世界生命湖泊大會授予“生命湖泊最佳保護實踐獎”。2007年,洪湖水質從劣Ⅴ類上升為Ⅱ類,重現連天碧荷、百鳥棲息的景象。捕鳥高手張聖元也放下獵槍,成為以船為家的護鳥員。

生態恢復的洪湖,成為我省生態保護的一張靚麗名片。2008年,洪湖被正式列入《國際重要溼地保護名錄》,2010年上海世博會,洪湖經驗傳向世界。

然而,由於當年為減小拆圍阻力,洪湖大拆圍的同時,政府給以湖為家的漁民每家劃分了20畝水面,讓他們繼續養殖,共劃撥水面近5萬畝,這也為此後洪湖遭到二次侵蝕埋下了隱患。“部分漁民偷偷擴大養殖範圍,不斷蠶食公共水面。”洪湖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高強說,由於水面遼闊,監管難度大,洪湖拆圍一直上演著“貓捉老鼠”的遊戲。到2013年,非法圍網超過10萬畝,迷魂陣重現,洪湖溼地生態保護再陷困境。

大湖新生——

水清魚躍浪打浪

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長江經濟帶建設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要指示響徹神州,洪湖生態保護再次提到新高度,洪湖拆圍迎來新的契機。

2016年8月1日,荊州市發佈通告,全面拆除洪湖內的圍網養殖,保護區內禁止任何形式的圍網養殖活動。

決心已定,方向即明。從2016年12月15日開始,洪湖市、監利縣立即組織實施圍網拆除。高強介紹,截至2017年1月24日,共拆除圍網17.13萬畝,洪湖市、監利縣共有4151名以船為家的漁民實現易地搬遷上岸居住,一舉結束了洪湖近40年的圍網養殖歷史。

漁民撤退,管理跟進。洪湖市還對7家違排企業限期整改,依法關停8家汙染企業,洪湖沿線1公里範圍內確保無工業企業汙染。對破壞洪湖生態的行為,堅持“露頭就打,打就打疼”的原則,兩年來查處重大案件8起,10多名違法人員被追究刑事責任。“經過一年多的治理和休養生息,洪湖溼地的生態環境、自然景觀有了明顯好轉。”溫峰介紹,到2017年,洪湖水鳥上升到10萬多隻,洪湖開闊水域的水質已恢復到Ⅱ類、Ⅲ類水平,水生植被覆蓋率提高到80%,瀕危野生植物野大豆和粗梗水蕨消失近20年後再現湖區。

從圍到拆,從亂到治。40年,歷經劫難的洪湖終於迎來蝶變新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碧波盪漾、水清魚躍的生態美景必將壯美延續。(記者祝華通訊員胡順華李友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