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華:華爲手機崛起,自主汽車可複製麼?

最近華為Mate 20的段子很多,比較典型的一個是華為手機中外價格倒掛,結合華為官微今年前說倒騰手機賺回機票的事情,來了一波刷屏。

朱伟华:华为手机崛起,自主汽车可复制么?

這個結合國內更高的配置,不刷屏是不正常的:

朱伟华:华为手机崛起,自主汽车可复制么?

這樣的事情刷屏是必然的,目前全球排名第一的三星手機在國內市場份額只剩下1%,蘋果手機如果不解決配置差、信號不好的問題,市場份額繼續下滑也不可避免。事實證明,要參與國際競爭,要做高端產品和品牌,沒有核心技術積累是不可能的。而積累核心技術,閉門造車也是不可能的。

當然,給華為吹牛也不能過分,論銷量,三星仍然是全球霸主,高端屏技術仍然獨步天下,論芯片算法核心技術,高通仍然領先華為,華為仍然離不開高通供應鏈,更離不開美國的芯片專利,如果美國不讓華為使用專利,華為的麒麟芯片是造不出來的。論操作系統,蘋果iOS生態根本不是華為目前可以觸及的。但從綜合能力看,華為距離成為智能終端全球一哥的位置差的就是幾年的時間,幾年之後,華為很可能是全球研發投入最多的企業。

朱伟华:华为手机崛起,自主汽车可复制么?

2017年華為與德國大眾137億歐元的研發相比還差33億歐元,在手機開始進入高端市場的情況下,這個研發投入必然會繼續加大。只有研發投入陸續超過三星,才有可能在終端市場上超過三星。

在全球研發投入榜單上,我們可以看到,不僅第一位是德國大眾,主要的跨國汽車公司的研發投入也都在前30名內。比如通用、戴姆勒、豐田、福特、博世、本田、寶馬等等。沒有任何中國汽車品牌的研發投入能進入這個榜單,在這種情況下,別說中國汽車參與國際競爭,就是在中國本土,也是瞎扯淡。

我們不提發動機變速器這些傳統能源的研發投入,自主汽車品牌在這些領域的研發投入究竟有多少恐怕都是企業機密。我們都說要在新能源和智能網聯領域加大投入,從而實現換道超車,讓我們算算,我們距離吹的這個牛有多大距離。

朱伟华:华为手机崛起,自主汽车可复制么?

長安說在新能源汽車上的研發投入要達到銷售收入的10%,這個比例放在全球汽車行業研發投入比例最大的德國大眾6.3%面前確實不低,但考慮到2018年至今長安新能源銷量只有5萬多輛,就算全年大賣,比如賣10萬輛,10%的研發投入也就是1萬輛車的產值,這差不多就是10億人民幣的投入。這筆投入顯然不夠建研發中心大樓,夠不夠發獎金吸引研發人員要看體制和機制。

但從類似的新能源汽車研發投入的角度看,目前相對靠譜的新造車勢力,一年的研發投入差不多也得30億,還只是勉強支撐一款車的上市交付……當然,相比長城一年30億人民幣的研發投入,長安在新能源汽車上真每年投入10億人民幣也已經很大方,畢竟此前每這麼大方過……。但我們看看德國大眾每年1000億人民幣的研發投入就會明白,我們拿出人家1%的投入就要宣稱要挑戰人家的產品,這不是扯淡是什麼?

從這個角度看,一汽拿到1萬億銀行授信,這是國家振興製造業意志的表現。我們在屏幕方面重金支持京東方,這才有了4K液晶電視的白菜價,有了小米vivo等本土品牌手機才終結了三星的爛機敲詐,有華為的Mate 20,這才有可能顛覆蘋果的高價收割機。看看日本和歐洲,在汽車方面從來都是享受全球低價,但在手機方面,缺乏本土科技支持,結果就是享受全球最高價,中國品牌去日本和歐洲,照樣收割那邊手機用戶的韭菜。

朱伟华:华为手机崛起,自主汽车可复制么?

作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我們的用戶就是全球跨國車企的韭菜地,自主品牌一蹶不振的那些年,跨國車企是拿停產車型來收購,這幾年自主品牌在外形設計方面有些起色了,跨國車企只能同步上市,這導致跨國車企利潤都在下滑。從終端市場規模看,在傳統燃油車領域,自主品牌這些年已經遇到技術瓶頸,在政府主導推動的新能源和智能網聯領域,自主品牌如果不抓住基礎,賭上棺材板的錢搞研發,恐怕接下來幾年還會被受控消滅。

一汽的一萬億是否真能集中力量辦大事,拿出大把錢砸在研發上,目前還不得而知,從路徑看,不在終端上佔領市場之前,如果一味砸錢搞技術研發,那除非弄成高通的水平,否則結果肯定不樂觀。過去幾年,本土汽車廠商浪費了大把納稅人補貼新能源的錢,根本沒有搞出像樣的新能源汽車技術。別說新能源電池電控電機這些硬件,就是已經成熟的車聯網領域,有哪個車廠真投入資金去搞研發了?象徵性給供應商投入幾百萬就已經很大方,這點預算也好意思號稱是在搞車聯網?在認真搞技術研發這個方面,國內車企顯然都不及格,這有各方面的原因,但沒有死磕科研的雄心,就別吹趕超跨國車企的牛。吃土勉強活下去就不錯了。

朱伟华:华为手机崛起,自主汽车可复制么?

看看新造車企業的新車上市路演PPT,為了證明自己產品NB,合作伙伴除了電池,幾乎都是跨國品牌,我不是說這樣做是錯誤的,我只是說這並沒有改變過去30年我國汽車產業組裝廠的國際地位,新造車企業只不過以更貴的方式重複我國山寨手機的道路而已。而且這一批山寨特斯拉的新能源汽車廠商中,還沒有湧現出一個具備小米潛質的企業。

我們的無奈確實是沒錢,所以,一汽的這一萬億給出的是產業信心,是給那些要阻止中國搞2025的國家一個耳光,究竟誰是財主?!作為汽車產業後發國家,我們沒有任何後發優勢,除了更大的投入研發,除了向全球一切向我們開放技術的先進國家開放交學費,我們沒有任何捷徑。那些在智能網聯上研發投入頂不上一次新車發佈會的車企,那些指望啥事情都自己搞定,只想免費山寨,不想付專利費,指望閉門造車用低成本糊弄消費者的車企,真不應該寄希望消費者買單。

一汽的一萬億夠不夠去搞世界級車企的研發不知道,但我知道,沒有這麼多錢投入進去,根本補不上過去幾十年中國汽車欠下的技術研發赤字。領導說產業發展的主動權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沒錢怎麼掌握主動權?至於如何還錢的問題——成為全球汽車霸主那天,怎麼就還不上呢?退一萬步說,憑本事從銀行借的錢,憑什麼不能債轉股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