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多理解錯了科創板的意義,其有特殊的贏利模式

科創板且試行註冊制,真的是對中小創是利空嗎?其實,這是一種誤區,首先上交所的科創板本身就採用了與主板、中小創、新三板不同的門檻和交易機制,

其意義在於扶持科技創新類企業,同時放寬標準,降低門檻,但風險是提供了,將企業成長的風險與投資者共同承擔,也就帶來新的利潤點。其次,從質地角度裡說,中小創的門檻更高一些,同時也意味著相關公司的抗風險能力、贏利能力更強,未知因素相對少一些。最後,通過政策方向轉向,以及三季報呈現的因素,一些中小創裡的三個行業和相關個股是存在較為明顯的機會,值得研究的。

大多數人都誤解了科創板的真正意義

科創板俗稱“四新板”,是專為科技型和創新型中小企業服務的板塊,是上海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和支持創新型科技型企業的產物之一。科創板和新三板一樣,同屬於場外交易市場,但與新三板不同,科創板將重點面向尚未進入成熟期但具有成長潛力,且滿足有關規範性及科技型、創新型特徵中小企業。如一是新型顯示、機器人、再製造等20個從製造到智造的重點方向;二是網絡視聽、大數據、雲平臺等14個製造服務融合的先進方向;三是互聯網金融、信用服務等9個新型服務業態等。此外,沒有上述資質的企業也可以通過自主進行信息披露,並委託第三方推薦機構發表專業意見等市場化的方式判斷其是否具備科技創新要素。

大多數人多理解錯了科創板的意義,其有特殊的贏利模式

​ 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公告,科技創新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已於2015年11月20日正式獲批,截至目前相關公司近200家了。當年該消息公佈後,創投概念股張江高科、紫江企業、市北高新、陸家嘴、大眾公用、魯信創投等走出了一波行情,不過隨後不了了之,所以對於消息刺激模式還是要小心,不要盲目追漲;而這些概念類創投公司,也很可能複製類似獨角獸概念股、雄安概念股的走勢,股民對此要注意。

大多數人多理解錯了科創板的意義,其有特殊的贏利模式

​ 實際上,大多數人對科創板有誤解,其並不是門檻提高了,恰恰是降低了,主板是一個門檻,中小創是一個門檻,新三板是一個門檻,更低的就是科創板。但只提供給科技類企業。高風險高收益。這個類似於債券中,打破剛性兌付的之後的“垃圾債”,其給予一些公司信用不高,或初創期公司以融資機會,所以收益率往往很高,但也可能違約無法兌付,這就是一種新的玩法。如圖,2008年垃圾債收益率暴漲也成為暗示金融危機的重要前兆。

大多數人多理解錯了科創板的意義,其有特殊的贏利模式

​ 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類似於這樣的行為,一些風險和收益由市場本身承擔,而不是由發審委審核,有諸多贏利方面或公司架構方面諸多考核。說的更白一些,類似於特斯拉汽車這樣上市持續虧損的公司,不可能在A股上市,但在美股可以上市,投資者願意相信其科研能力,認為其會成功,那麼反而有了很高的股價,但其還是虧損企業,甚至在A股就會因為連年虧損而退市

大多數人多理解錯了科創板的意義,其有特殊的贏利模式

​ 同樣地,當年埃隆馬斯克研發獵鷹系列火箭,沒成功前是沒有收益的,甚至可能破產,但最終成功了,那收益就非常可觀(最新估值超過300億美元),這就是投資科技類企業的特點,失敗可能一切歸零;成功就會財富幾何級數的增長。那麼問題來了,普通股民可以參與嗎?說實話,很難,因為這個需要比較大的資金量,可以同時投資數十家企業,然後某1-2個企業,成功了,實現幾倍,十幾倍,甚至幾十倍利潤,那麼其餘哪怕都失敗了,也會有不錯收益。這是常規玩法,如果僅投1-2家風險就極大了,一旦失敗,就很可能血本無歸的。所以,這些因素都值得股民思考,那麼科創板戶對中小創有大的影響嗎?其實,肯定是有一些影響的, 會吸引一些資金,但總體不會是大影響,畢竟是“玩法”不同,關鍵核心還是對於公司價值和成長性的挖掘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