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整版探討「中國經濟何以強起來」

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也是我國經濟從大向強轉變的一個重要標誌。推動高質量發展,正在掀起我國經濟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帶來從理念到實踐的全面革命。怎樣深入理解高質量發展的科學內涵?如何使我國經濟加快轉入高質量發展軌道?本版的幾篇文章對此進行了分析。

——編 者

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高質量發展

蔡 昉

人民日报整版探讨“中国经济何以强起来”

內容提要: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是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對於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具有重要意義。全要素生產率本質上是一種資源配置效率,產業結構優化、企業競爭、創新競爭帶來的資源重新配置都能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高質量發展,關鍵在於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完善有利於資源優化配置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

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提出了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緊迫要求。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對全要素生產率提出要求,凸顯出這一指標對於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重要意義。正確理解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內涵和要求,有助於找準改革關鍵領域,更好推動高質量發展。

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是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

經濟史表明,全要素生產率的高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一國經濟發展成敗。我國改革開放前後發展績效的對比,也顯示了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關鍵作用。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把提高勞動生產率即單位勞動投入創造的產值作為衡量經濟發展水平、質量及可持續性的重要指標。這個指標具有高度綜合性,可以作為衡量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標準。同時還應看到,全要素生產率能夠更好兼顧高質量發展的目的與手段,提供了可持續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途徑。我們可以從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三種途徑認識二者之間的關係。

一是提高資本—勞動比。通過使用更有科技含量、更有效率的機器設備可以提高資本—勞動比,進而提高每個工人創造的產值。然而,提高資本—勞動比是有條件和限度的,如果提高速度過快,超過了勞動者技能提升的限度,就會出現投資回報率下降,結果反而會降低資源配置效率。近年來,我國勞動力人口數量下降,普通勞動者工資加快上漲,很多企業傾向於使用更多機器設備。但在一些企業,工人的技能水平等其他條件沒有相應提升,反而導致投資回報率下降。

二是提高人力資本水平。經濟學家通常用勞動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來度量人力資本,提高勞動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可以顯著促進經濟增長。但勞動者平均受教育年限的顯著提高需要經歷較長時期。例如,以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和高校擴招為代表的教育大發展,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教育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即便如此,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人類發展報告》的數據,在1990—2000年、2000—2010年和2010—2017年三個時間段,我國25歲以上成年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僅分別提高了1.7年、0.8年和0.5年。可見,人力資本提高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雖然顯著,卻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實現的。

三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經濟學家在分解決定經濟增長的因素時發現,資本、勞動、人力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的增長並不能完全解釋產出的增長,因而把生產要素貢獻之外的那部分增長源泉歸結為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例如,我們對1978—2010年的平均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進行分析,發現資本積累、勞動力數量和人均受教育年限這3個生產要素變量只能解釋增長率的76.1%,餘下的23.9%則是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由於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是在要素投入既定的條件下、通過更有效地配置和使用這些要素實現的,因此它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

我國改革開放的前30年與人口轉變的一個特殊階段相重合,這期間的人口變化特徵是勞動年齡人口快速增長,非勞動年齡人口則近乎零增長。這種“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的人口結構開啟了一個機會窗口,分別從高儲蓄率和高資本回報率、勞動力充分供給以及資源重新配置等方面創造了人口紅利,並通過改革開放轉化為經濟高速增長。隨著2010年以後勞動年齡人口轉向負增長,人口撫養比提高,傳統人口紅利加快消失,生產要素驅動的經濟增長難以為繼。因此,我國經濟要保持中高速增長、不斷邁上新臺階,就必然要轉向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為主要途徑的高質量發展。

全要素生產率本質上是一種資源配置效率

借鑑發展經濟學研究成果,總結髮展中經濟體推動發展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可以發現,全要素生產率本質上是一種資源配置效率。

產業結構優化帶來的資源重新配置能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伴隨經濟增長髮生的產業結構變化,是遵循生產率提高的目標和順序演進的過程。生產要素特別是勞動力從低生產率產業進入高生產率產業,可以提高整體經濟的資源配置效率。很多關於我國經濟發展過程的計量分析也表明,在勞動生產率或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中,產業結構優化帶來的資源重新配置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在1978—2015年整體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貢獻合計為56%,而其餘44%的貢獻便來自於勞動力在三次產業間的重新配置。

企業競爭帶來的資源重新配置能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在市場競爭機制下,有競爭力的企業生存壯大、沒有競爭力的企業萎縮消亡能夠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一般來說,發展中國家會更多地從產業之間資源重新配置中實現全要素生產率提高,而發達國家則更多地從企業之間資源重新配置中實現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在一些發達國家,企業的進入、退出以及生存、消亡對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貢獻可高達1/3到一半。

創新競爭帶來的資源重新配置能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經濟學研究發現,創新會帶來規模收益遞增,企業能否擴大規模進而獲得更多的生產要素等資源,在根本上取決於其創新能力。這就意味著,創新競爭帶來的資源重新配置能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而用非市場競爭的方法擴大企業規模或者人為挑選贏家,都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要求相背離。

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係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關鍵

從資源配置效率的視角認識全要素生產率,為尋找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恰當抓手提供了有益啟示。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正是圍繞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進行改革所必須遵循的原則。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高質量發展,關鍵在於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完善有利於資源優化配置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

以政府“有形之手”構建和維護使市場“無形之手”充分發揮作用的體制機制。在宏觀層面,應建立以鼓勵企業創新和提質增效為導向的市場激勵機制。在微觀層面,政府無須尋找直接政策抓手,更不能人為挑選贏家。政府不能缺位也無法替代的職能是營造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允許自由進入退出的公平競爭機制和優勝劣汰環境。相關改革包括改善營商環境,消除經營許可和要素獲得方面的所有制和規模歧視,打破行業壟斷、進入壁壘、地方保護等。

消除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其中,戶籍制度改革紅利最明顯。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推進農民工市民化,可以促進勞動力從低生產率領域向高生產率領域轉移,優化資源配置,進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我們研究表明,從勞動力流動中每獲得一個百分點的全要素生產率改進,可以實現同等幅度的經濟增長率提高。

在繼續加大技術研發和教育培訓投入的同時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任何時候,技術進步都是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源泉。而人力資本除了直接成為勞動生產率提高的源泉,還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必要條件。

完善有利於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政策機制。如果各項經濟政策分工不清晰、運作不協調,財政、貨幣政策等短期調控政策在執行反週期職能之外,被賦予刺激中長期經濟增長的產業政策職能,往往會造成槓桿率高企、產能過剩等問題,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害市場選擇贏家的資源配置原則。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健全財政、貨幣、產業、區域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有利於從目標和手段上把財政、貨幣政策與產業政策區分開,使其各司其職、協同配合,更好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

把握高質量發展的要義

一 言

今年前三季度,我國經濟發展保持總體平穩、穩中有進態勢。從統計數據看,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消費拉動作用不斷增強,新動能保持較快增長。這說明我國經濟正在加快轉入高質量發展軌道。

去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隨後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這得到全社會的高度認同和響應。作為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的標誌,高質量發展正在掀起我國經濟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帶來從理念到實踐的全面革命。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是高質量發展的四個關鍵詞。深入理解高質量發展的科學內涵,首先要把握這四個關鍵詞的要義。

更高質量的要義是推動經濟發展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從“大不大”轉向“強不強”。當今世界正處於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階段,來到新一輪科技革命孕育生產力大發展的重要歷史節點,全球產業變革蓄勢待發,各國經濟競爭日趨激烈,唯有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攀升,才能成功跨越關口、取得蛻變,煥發新生機、新活力。當今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發展奇蹟。但經濟大個頭也有突出的成長煩惱:受資源環境約束,粗放型、低效率增長模式已不可持續;伴隨社會主要矛盾轉化,供給結構不適應需求結構變化的問題十分突出;基礎科學研究短板顯現,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狀況亟須改變。只有破除經濟發展瓶頸制約,持續提高經濟發展質量,不斷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益,生產更多科技含量高、質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才能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邁上發展新臺階。

更有效率的要義是以更少要素投入取得更大產出效益,集中表現為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是在同樣數量規模的勞動、資本、土地等要素投入下,由科技進步、資源優化配置等引致的額外經濟增長率,它既能直觀地體現科技進步貢獻和資源配置效率、衡量發展質量,又提供了提高發展質量的基本路徑。這就是:不斷提高科技創新在經濟發展中的貢獻份額,持續優化資源配置。當前,我國科技實力正處於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應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使科技創新成為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強大引擎。過剩產能、無效供給、城鄉區域發展差距的存在,說明我們在優化資源配置上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應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推動資源要素向實體經濟集聚,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等,促進資源要素高效流動,促進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係協調和空間佈局合理,在優化資源配置中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更加公平的要義是平等獲得發展機會、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全面共享發展成果。在經濟發展新時代,更加公平的發展集中體現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發展為了人民,就要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形成有效社會治理、良好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發展依靠人民,就要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保護各種所有制企業產權和合法利益,為各行業各方面的勞動者、企業家、創新人才和各級幹部創造發揮作用的舞臺和環境,全面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加大對困難群眾的幫扶力度,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更可持續的要義是永續發展,要求經濟發展既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又具有源源不竭的動力。為此,要有效規範空間開發秩序,合理控制空間開發強度,促進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的空間均衡,將各類開發活動嚴格限制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之內。要厚植三大動力:抓住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大機遇,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契機,以信息化、智能化為槓桿培育新動能,實現發展動力向創新驅動轉換,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厚植創新動力;尊重自然規律,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處理好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以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切入點,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厚植綠色動力;圍繞掃除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全面深化改革,圍繞共建“一帶一路”全面擴大開放,持續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發展活力,厚植改革動力。

從四個關鍵詞的要義可以看出,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關鍵是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按照新發展理念的要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切實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汲取經驗 完善機制 煥發精神

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李 政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企業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取得新成就。2018年,我國有120家企業進入世界500強排行榜,數量僅次於美國的126家,居世界第二位。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相比,我國企業研發投入和自主創新水平不夠高,國際競爭力不夠強,經營效率和經濟效益偏低。沒有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就不會有整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既是我國企業在新時代的使命擔當,也是應對風險挑戰、不斷髮展壯大乃至成為世界一流企業的必由之路。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可以遵循如下路徑。

向優秀企業學習先進經驗。一是學習聚焦客戶需求、專注主營業務、培育核心競爭力的經驗。優秀企業大都長期堅持做好自己擅長的產品和服務,持續增強產品的不可替代性,不斷挖掘市場潛力,而不會貪圖短期利益盲目進入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優秀企業和普通企業的最大差異,往往在於優秀企業將資源主要用於核心競爭力提升,而普通企業則將資源主要用於短期利潤獲取。二是學習視質量為生命、不斷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的經驗。優秀企業視質量為生命,始終致力於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從不會為了獲取高利潤率而降低質量標準。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也使企業具有較強競爭力和較高投資回報率。三是學習持續創新、保持技術領先的經驗。優秀企業大都是創新型企業。處於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的優秀企業會致力於掌握關鍵核心技術,處於傳統產業領域的優秀企業也會在管理和商業模式上不斷創新,掌握競爭主動權。

建立符合自身實際的企業高質量發展標準。一般來說,高質量發展的優秀企業擁有優秀的管理團隊、合理的資產負債率、一定的市場定價能力和持續盈利能力、抗風險能力等。衡量企業發展質量的指標通常包括投資回報率、股本回報率、毛利潤與資產比率,以及因企業類型而異的工程質量、安全質量、創新質量、人才質量、市場質量、品牌質量等指標。企業可以參考這些指標,制定適合自身實際的高質量發展標準,並進行目標管理。著眼於實現高質量發展,企業還需要建立企業治理機制、激勵約束機制、動力機制,並依據自身規模、所處行業、成長階段、要素密集程度以及歷史傳統等,不斷完善這三大機制。

激發和弘揚企業家精神。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企業家,必須激發和弘揚企業家精神。一是愛國敬業、遵紀守法、艱苦奮鬥的精神。企業家應具有國家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把個人理想融入民族復興偉大實踐,自覺依法合規經營,帶領全體員工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自強不息、奮發圖強。二是創新發展、專注品質、追求卓越的精神。持續推進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不斷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建立健全質量激勵制度,加強企業質量管理,爭創一流企業、一流管理、一流產品、一流服務和一流企業文化。三是履行責任、敢於擔當、服務社會的精神。企業家應樹立正確價值觀和強烈責任感,自覺履行政治責任、經濟責任、社會責任,積極投身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通過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作者為吉林大學中國國有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