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RED 25 周年李飛飛、李開復同台,呼籲 AI 中的人性

作為人工智能科學家,李飛飛的整個職業生涯都在嘗試讓軟件、讓計算機更智能,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後來一個新的問題在她心中升起:

我們如何才能讓智能的軟件的價值取向和人類的價值取向一致?

「即便人工智能已經開始展現威力,它也仍然只是一種剛剛萌芽的技術」,星期一在舊金山舉行的 WIRED 25 週年紀念大會上,李飛飛表示,「真正重要的是把人性作為一切的核心。」

作為在斯坦福大學和谷歌工作過的學者,李飛飛在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的發展和傳播方面有許多貢獻,現代的計算機因此得以更好地通過圖像和視頻理解這個世界。

她自然也是近幾年的 AI 技術爆發大潮中的一份子,成群結隊的自動駕駛汽車、遍佈生活各個角落的人臉識別都是這股大潮中的典型成果。

不過李飛飛同時也認為 AI 革命並沒有就此結束。

在不斷研發能獨立工作、甚至未來的某一天有可能取代人類的 AI 系統之外,我們還需要更多地考慮如何讓智慧軟件和人類一同工作,她說。

李飛飛用自己的研究領域,計算機視覺作為例子。

計算機視覺領域多數的研究都關注於識別圖像中的內容,比如給出一張圖像,要電腦回答其中的是一隻金毛獵犬還是一把椅子。

「那麼其中人類真正關心的細節區別怎麼辦呢?」李飛飛反問道。

比如人類會從圖像中感受到不同的感情意義,或者從肢體語言解讀出額外的信息。

如果計算機不能像我們人類一樣觀察並理解世界,它們就沒辦法在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起到幫助,她說。

和李飛飛同臺出席的還有李開復。

李開復曾在微軟做 AI 研究,後來負責谷歌的中國區業務,如今他是關注 AI 的風投/孵化器創新工場的首席執行官。

他認為,讓 AI 與人類的價值更為一致不僅對企業、對投資人來說是合理的,對非盈利組織也同樣合理。

李開復的創新工場已經投資了 45 家 AI 企業以及 40 家教育企業。

他說他還在鼓勵這兩類公司之間相互合作,比如開發個性化定製的學習軟件。

之所以關注這些方向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在中國這樣的經濟體中還有許多的盈利機會,民眾對高質量教育服務的需求遠遠超過了學校中的老師和教授所能提供的數目。

李開復說他還認為整個社會適應科技帶來的改變時也需要教育相關的 AI 工具的幫助,它們可以幫助增加社會中的老師的數量。「一位老師的職責應該是像導師那樣,一對一,面對面」,他說。

李開復也被選為了 WIRED 25 週年影響力人物。

讓他選擇能夠影響未來 25 年科技發展的人物時,他推舉了李飛飛。

李飛飛的未來計劃之一就是今年秋天在斯坦福大學發起一個新的項目,鼓勵 AI 科學家和法律、人類學、經濟學、哲學等傳統學科的人多多互動。

在谷歌雲擔任了兩年首席 AI 科學家之後,她也要回到斯坦福大學來。

李飛飛也會繼續在非營利組織 AI4All 貢獻力量,這個組織的目標是讓更多不同出身的人參與到 AI 技術的發展中來。

目前這個領域絕大多數都是男性、絕大多數都是白種人,在李飛飛看來這會增加 AI 技術再次帶來人類歷史上出現過的社會偏見的概率。

那麼所有這些問題在下一個 25 年之後能得到解決嗎?

李飛飛很樂觀:「我們有很多的時間,不過我們也必須現在就開始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