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學生陷培訓貸騙局 貸款培訓時應注意什麼

數百學生陷培訓貸騙局 貸款培訓時應注意什麼

近日,天津數百名大學生不慎落入“培訓貸”陷阱。經知名媒體曝光後,長期存在的“培訓貸”亂象再次引起輿論關注。

互聯網行業的繁榮,帶來就業市場的火爆,IT人才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進而催生出龐大的培訓市場。由於培訓費用不菲,急於獲客的培訓機構、信貸公司紛紛將目光投向處在求職迷茫期的年輕人。

由於年輕人在心態上急於就業,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而且自有資金有限,不少培訓機構、貸款公司動起了歪心思,把無知學生當成唐僧肉,巧設陷阱、從中漁利。近幾年,經媒體曝光的“培訓貸”陷阱、騙局大量出現。

報班參與培訓學習來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工作能力,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申請貸款繳學費,這些都是無可非議的事情,不能因為出現了一些陷阱、騙局就對“培訓貸”行業全盤否定,予以汙名化。同時,陷阱、騙局也不可不防。那麼,培訓學生怎樣才能避免落入陷阱、及早識別騙局呢?

培訓學生在選擇“培訓貸”時,和培訓機構、貸款公司處在一種三方的關係中,培訓公司與貸款公司合作,培訓公司負責向培訓學生提供培訓服務,貸款公司負責向學培訓生提供貸款服務。“培訓貸”出現的問題就集中在培訓、貸款這兩個方面,學生對此應該多加留意。

首先,留意培訓機構資質。不少培訓機構在沒有取得相應辦學資質的情況下就開展培訓教育。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第十二條規定:舉辦實施以職業技能為主的職業資格培訓、職業技能培訓的民辦學校,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按照國家規定的權限審批,並抄送同級教育行政部門備案。第十八條規定:審批機關對批准正式設立的民辦學校發給辦學許可證。培訓學生可以在網上登陸當地民辦學校查詢系統,查詢相關培訓機構有無取得辦學資質。

除辦學資質外,培訓學生也可以從機構辦學歷史、公司註冊資本金等來考察培訓機構的辦學實力。

其次,留意機構培訓質量。培訓機構招錄學生時多是不加篩選,把學習起來有困難的學生也招錄進來,聲稱零基礎也可以學會,實際上,在後續的學習中零基礎的學生往往難以跟上教學進度;包就業是培訓機構打出的另一個誘人的幌子,實際後續往往難以兌現承諾,工作安排流於糊弄。培訓學生在瞭解培訓質量時不應偏信培訓機構單方面的宣傳,應該多聽多看多問,理性認識自己的學習能力,同時要格外注意合同中關於就業方面的措辭。

還有,涉及收費及貸款方面,應該注意收費項目、貸款利率以及還款方式。在以往出現的不少教育培訓糾紛中,培訓學生除了要向金融機構貸款繳納學費外,還要額外向培訓機構繳納其他的雜費,非常不合理。

在還款方面,有些在合同中並沒有標示明確的還款利率,而是要培訓學生在畢業後按月工資的比例繳納一定期限。比如,在中國裁判文書網公佈的一起教育培訓合同糾紛中,培訓學生被要求“在畢業開始獲得收入後,按照月工資的7.5%對**投資和**公司支付資金回報和服務報酬,回報期限5年(根據獲取的實際年薪調整回報比例和回報週期)。”

據媒體報道,中國民航大學的兩名大學生也簽訂了有類似條款的合同。協議要求他們在畢業後按照月工資的14.97%對培訓機構和貸款公司進行回報,期限為3年。按照民航大學飛行員專業學生畢業3年的平均年薪,他們需要還的錢可能高達6萬~7萬元,這是所借1.28萬元學費的五六倍。

培訓學生同時需要注意的是貸款逾期罰金。在《中國青年報的》的一則涉培訓貸的報道中,一位申請了7200元“培訓貸”的大學生因在還款階段逾期了40多天,最後被收取各種罰金6000多元。7200元的貸款逾期40多天後,就變成了13000萬元,逾期罰金之高讓人咋舌。

最後,若發現自己已經上當受騙,應該求助媒體或者報警,抑可通過訴訟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儘量追回損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