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讓人焦慮,十一爲啥還要出去?

旅行讓人焦慮,為啥還要出去?

韓浩月

作為一個20多歲之後才第一次出門遠行的人,曾經對旅行充滿了恐懼,從拿到那一枚薄薄的車票開始,就意味著要面對未知旅程充滿的風險與考驗,也意味著要強行告別青春期,進入真正的大人的世界,戴上一張屬於大人的面具。

旅行讓人焦慮,十一為啥還要出去?

然而,同樣作為一個20多歲才第一次看到海的人,又對旅行充滿了渴望。依稀記得第一次看到的海是冬天的大海,海邊的城市天寒地凍,海邊的沙灘堅硬冰冷,但海面仍然如抖動的綢緞,在寒風中一副柔軟又強大的樣子。在冬天海邊散步的那個下午,讓我喜歡上了未知、遙遠與浩瀚。

旅行讓人焦慮。不得不承認,很多時候會為了旅行而旅行,在某一個節假日到來的前些天,會在幾個目的地名字之間徘徊、猶豫,會不斷嘗試給自己尋找出發的理由,也總是在最後一刻才能確定想要去的地方,然後,收拾行李,打掃房間,餵魚澆花,關閉門戶,在帶上門的一瞬間,想到要告別由沙發、電視、臥室等構成的舒適區,難免有些不捨。

但旅行也讓人愉悅。在天將要黑的時候,把車停在高速服務區,打開手機上的電子地圖,尋找附近的住處,然後開車趁著夜色,潛入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市鎮。所有人都看到了你的車牌,所有人都意識著你是一位外來者。住下,尋找一個餐廳,在或熱情或警惕的眼神裡,喝下一杯酒,回到酒店的房間,昏昏睡去,在穿透窗戶的陽光中醒來,宛若新生。

旅行的目的為了看風景,這是大多數人的願望,然而風景是什麼?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就我個人來說,所有著名的風景,到達之後要麼是大失所望,要麼是心有惆悵。因為最美的風景永遠在想象中,真實的景物,遠遠沒有想象中那麼宏偉、壯觀、絢麗。在我的記憶裡,最好的風景永遠是無名的、偶遇的、私人的。記得有一次在一處幽遠的山谷,看到黑與白的雲在山谷中開水一樣沸騰,那種震撼遠勝過此前看到過的一切美景。

旅行讓人焦慮,十一為啥還要出去?

最好的旅行,是在路上的過程,開著車穿越一座山與另外一座山,在某個高速公路段,兩側的山景美到令人窒息,這樣的美,不是地圖可以標記的美,也不是旅行指南重點指示的美,而是一種恰到好處的美——恰好的天氣,恰好的速度,恰好的音樂,以及恰好的心情,那一瞬間你會覺得活著的真實感,以及生而為人的自由感。對了,我們旅行是為了尋找自由,如果一段旅行找不到自由的感覺,那還不如困在原地。

有了孩子之後,每年的暑假與寒假成了固定的旅行時間,孩子們可能會排斥這樣那樣的活動,但只要說出門去玩,都會立刻變得安靜與快樂,因為對孩子而言,那也意味著一種解放,作業可以往後放,家長不再嘮叨,到了一個地方有美食等待。孩子的快樂成了家長的快樂,而快樂的來源就在於走出去,走出家門,在一走一回之間,體會外面的精彩與家的舒適,這種比對,對於孩子的成長尤為重要。

美國有位作家叫比爾·布萊森,他寫過幾本旅行書,其中有一本主要記載了童年時與父親一起旅行的故事,在他的筆下,父親是個熱愛出門但又糊塗的中年人,在高速路上時常搞錯出口,尋找目的地經常陰差陽錯,為了節省幾個錢鬧了不少笑話,有時候還會被自己的笨蛋行為氣得七竅生煙……這樣的父親,給比爾·布萊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書中盡情調侃自己的父親,但誰都知道,他在感激父親策劃的旅行給他留下的深刻記憶。看這些文章裡的父親形象,不由得會拿來與自己對比,如果也能給自己的孩子留下這樣的“負面印象”,我覺得是種榮幸。

旅行讓人焦慮,十一為啥還要出去?

“一個人的行走範圍,就是他的世界”,這是北島說過的一句話。一個人的世界會有多大,某種程度上真的取決於他到過多少地方。到過,看到,瞭解,就標誌著這個地方真正住到了心裡,成為心裡的一個領地,在回憶與遐想中,你可以隨時降臨這個地方,一切如昨,栩栩如生。

但話說回來,一個人只要心境足夠寬廣,閱讀足夠廣泛,也一樣可以足不出戶環遊世界,只是絕大多數人達不到這一境界,所以,旅行也是踐行,是把虛構與現實重疊在一起的方式,至於這種方式會驗證出來什麼,恐怕每個人的體驗與感悟都不一樣,也正是因為這種差異性,人們才不厭其煩地往某些熱門的地方聚集,去發現景物大致相同的美與內心大不相同的美。

關於為什麼要旅行,有著很多種說法,而我覺得,旅行除了能帶來自由感之外,還能有創造感,人在旅行中創造出來的最美感覺叫“希望”。在路上,每一天都是新的,而“新”,恰恰是“希望”最大的外在特徵。如果一段旅行改變不了眼下面對的困境,就再進行第二段旅行好了。如果反覆旅行且有了旅行依賴之後卻依然沒法讓內心安寧,那則要考慮問題的真正癥結所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