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古學和人類學研究中,贏秦的人類學觀察,具有怎樣的價值?

在考古學和人類學研究中,利用墓葬主人顱骨特徵與人骨成分的比較分析,對於確認墓主及其人群的族屬與民族特性具有重要價值。因而,這一方法已經比較多地被運用於相關研究中周婧峰、周春茂通過對陝西臨潼零口村戰國中期秦墓遺址中墓主顱骨與其他11組的比較研究。

陳靚、田亞岐通過對春秋時期孫家南頭春秋秦人墓葬人骨與相關之17個人骨組的形態比較和測量數據分析,都得出秦人乃是東方人種的結論,這對於我們確認秦人族屬至關重要,茲據其研究成果作一介紹,以為佐證。

1. 陝西臨潼零口村戰國秦墓人骨的人類學觀察

陝西臨潼零口村戰國中期秦墓曾出土墓葬10座,其中,男性7例,年齡為18—30歲;女性3例,年齡為12—18歲,1例為未成年人。該墓的葬俗特點是屈肢特甚的屈肢葬,時代大約為戰國中期。

在考古學和人類學研究中,贏秦的人類學觀察,具有怎樣的價值?

據介紹,零口秦墓中發現的顱骨,顱形基本上呈卵圓形,顱頂縫普遍簡單,鼻根不深凹,鼻棘和犬齒窩不發達,鼻前窩多見,顴骨、上頜骨下緣轉角處欠圓鈍,鏟形門齒出現率極高,中顱一高顱一中顱相結合,中等偏大的面部扁平度,中眶形,中頜一平頜,齒槽突頜,潤顎,等等,屬於蒙古人種,比較接近於東亞蒙古人種。

周婧峰、周春茂將陝西臨潼零口村戰國中期秦墓作為“秦組”與青銅時代黃河流域其他11組作為參照進行人類學分析,這11組分別為鳳翔南指揮西村墓即西村周組、安陽殷墟中小墓的②組和③組、遼寧彰武縣平安堡遺址為平安堡組、內蒙古赤峰市夏家店上層合併為夏家店組、吉林省吉林市西團山遺址合併為西團山組、河北蔚縣夏家店下層文化合併為蔚縣組、河北藁城臺西遺址為臺西組、青海柳灣齊家文化為齊家組、山西陶寺遺址為陶寺組、寧夏彭堡於家莊墓為彭堡組。

在考古學和人類學研究中,贏秦的人類學觀察,具有怎樣的價值?

通過對零口秦組與11個顱骨組在顱、額、面、眶、鼻的長、寬、高以及指數等18項指標的比較,求其形狀距離函數值(dik)並據以進行聚類分析,dik值越小,意味著兩組之間的關係越接近。結果表明,零口秦組與殷墟中小墓②組之間的dik值最小(2.20毫米);與蔚縣組dk值次之(2.25毫米);與夏家店(上層)組、陶寺組的dik值稍遠但未超過3.50毫米;與殷墟中小墓③組、彭堡組、西團山組的dik值為3-4毫米;與柳灣齊家組、臺西組、平安堡組dik值超過4毫米,距離最大。

又經顱骨形狀距離聚類,殷墟中小墓②組、零口秦組、蔚縣組、陶寺組、西村組、夏家店組相聚類成一個集群;平安堡組與殷墟中小墓③組、臺西組相聚類稱一個集群;彭堡組與柳灣齊家組、西團山組相聚類成一個集群。這三個集群分別代表了青銅時代黃河上游的青甘地區、中游的秦豫地區、華北北部遼西地區這三個不同地區的居民。

在考古學和人類學研究中,贏秦的人類學觀察,具有怎樣的價值?

這說明在青銅時代中國北方地區存在著三個不同的人群,黃河中游地區以東亞蒙古人種居多;華北、遼西地區分佈著具有北方蒙古人群和東亞蒙古人種相混合的人群;黃河上游的青甘地區分佈著接近北方蒙古人種及其與東亞蒙古人種混合的人群。零口秦組與黃河中游地區各組相聚類,其中又與殷墟組的聚類最為緊密,這兩者均為平民階層的中小型墓葬。

所以,“零口秦組與甘青地區各比較組差異明顯,說明他們之間關係疏遠,可能沒有很深的淵源;相反,零口村秦組位於黃河中游地區,且與殷墟中小墓組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這說明零口村秦組的居民可能來自東方,這個結論與‘東來說’相符”。

在考古學和人類學研究中,贏秦的人類學觀察,具有怎樣的價值?

2. 陝西鳳翔孫家南頭秦墓人骨的人類學觀察

2003年10月,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寶雞市考古工作隊聯合對鳳翔縣西南汧河南岸孫家南頭村秦墓進行了發掘,共清理周、秦時期的墓葬137座。陳靚、田亞岐對其中春秋時期秦墓中的6例男性、3例女性人骨進行了觀察和測量。

測量數據和形態觀察表明,孫家南頭秦墓秦人的顱面形態特徵具有較強的一致性:“卵圓形顱形,雖然圓顱形佔所觀察標本的2/3,但是其顱長高指數和寬高指數顯示仍屬於高顱與中一狹顱相結合,這與圓顱、低顱結合闊顱的顱形差異很大。

他們普遍具有簡單的顱頂縫、中眶型,較狹窄的面部,偏闊的中鼻型,發育弱的鼻根突度,犬齒窩和鼻棘,在水平方向上中等突出的上面部扁平度等,這些特徵應該歸亞洲蒙古人種。”

在考古學和人類學研究中,贏秦的人類學觀察,具有怎樣的價值?

他們將孫家南頭組人骨的顱長、寬、高、額寬、額角、面寬等17個項目與亞洲蒙古人種及其北亞、東北亞東亞、南亞類型四個支系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孫家南頭組與蒙古人種的東亞類型最為接近,同時在低眶、闊鼻、中等偏小的面部扁平度等特徵上與南亞類型也較為接近。

而且,通過繪製折線圖也同樣反映出孫家南頭組與東亞類型之間共性較多,差異最小,並且與南亞類型的波折幅度也相對小於北亞類型和東北亞類型。

他們還選擇與孫家南頭組在時間、空間上存在一定聯繫的福建閩侯的曇石山組、青海柳灣合併組、關中仰韶合併組、河南陝縣廟底溝組、陝西澄城良輔組、青海大通上孫家寨漢代組、陝西銅川瓦窯溝組、陝西鳳翔西村周組、河南安陽殷墟中小墓1組、陝西寶雞建河組、寧夏固原彭堡組、陝西神木大保當組以及蒙古組、因紐特組、藏族A組、藏族B組。

在考古學和人類學研究中,贏秦的人類學觀察,具有怎樣的價值?

華北組17個古代、近代顱骨組,通過對顱、面、額、顴、眶、鼻的長、寬、高和相關指數等19項指標與之進行比較分析,根據樹狀聚類圖,在兩大類群中,孫家南頭組在第二類群與瓦窯堡組、殷墟中小墓I組、仰韶合併組、廟底溝組、良輔組、西村周組、建河組聚為一個小類群。

又通過因子分析法對孫家南頭組與17個組上述14項指標進行三大因子的比較分析。顯示這18個組按因子載荷量可分為三大群,孫家南頭組與建河組、曇石山組、仰合併組、廟底溝組、良輔組、瓦窯溝組、西村周組、殷墟中小墓1組、藏族A組為一個組群其中孫家南頭組與建河組位置接近,顯示寶雞地區的秦人在第一、第三因子載荷量上的一致性較強。

在考古學和人類學研究中,贏秦的人類學觀察,具有怎樣的價值?

從聚類和因子分析的結果看,孫家南頭組與分佈於黃河中游中原地區的仰韶合併組、廟底溝組、良輔組、瓦窯溝組、西村周組、殷墟中小墓1組以及建河組具有較為接近的顱面形態特徵,這些特徵可概括為中顱、高顱、中一狹顱型,中等略高的上面部,中等的面寬,中等偏小的上面部扁平度,偏低的眶型和普通的闊鼻傾向。

按先秦時期中國居民分為古中原、古華北、古華南、古西北和古東北五個類型的體系劃分,其結論是“孫家南頭秦人可歸入‘古中原類型中,與典型的‘古中原類型’比較,孫家南頭秦人上面部偏高、寬絕對值偏大,這些特徵或許受到了來自甘青地區‘古西北類型’因素的影響。

在考古學和人類學研究中,贏秦的人類學觀察,具有怎樣的價值?

小編覺得,秦人人骨種系研究表明秦人的主要來源於中原地區,又因為存在甘青地區“古西北類型”因素的影響,所以秦人從天水東遷關中後的墓葬其所具有的上述信息,與秦人此前與西戎雜居並與之聯姻通婚,或秦人族群中包含西戎成分的實際是完全一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