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姚境內這個古老的小鎮,人少景美,雞鳴三縣,水流兩江!

在大姚縣西北部104公里處,有一個古老的鄉鎮,古名“鐵鎖”,又名“樂春”。小鎮地處楚雄、大理、麗江交界處,是漁泡江匯入金沙江的入江口,素有“雞鳴三縣,水流兩江”之說。中心地區為山區小盆地,層層梯田相連,被人們稱為“小烏克蘭”。

大姚境內這個古老的小鎮,人少景美,雞鳴三縣,水流兩江!

大姚境內這個古老的小鎮,人少景美,雞鳴三縣,水流兩江!鐵鎖鄉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地,居住有漢、彝、回、苗、白、傈僳等多個民族,其中彝族佔多數,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氣息,給小鎮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

幾百年來,彝族人在這裡繁衍生息,創造了神秘的“梅葛”文化、畢摩文化、彝族十八月曆法,每年農曆二月初八的插花節更是熱鬧非凡,漫山遍野的山茶花、馬櫻花吸引了眾多當地群眾和外地遊客。

鐵鎖自古山川秀麗、景色宜人,文人墨客將一些形象的景命名為太公釣魚、赤映照壁、金沙彩石、鳳凰展翅、魚躍龍門、石龍吐水等八大景觀,古往今來廣為流傳。只是時過境遷,有些景觀難以找到它原有的模樣,但是在小鎮老一輩人的心裡,“八景”依舊是原來的模樣,不曾變過。

小鎮後面,廟宇恢弘,時有鴉雀在林間歌唱,宛轉悠揚。小鎮下面,一條大河從高山陡然而至,其勢凌然,夏季河水暴漲,聲如雷霆萬鈞;枯水季節,則水落石出,崖上有一石較為突出,形如飛龍出澗,清泉從龍首口中噴出,名為“石龍吐水”,是遊玩觀光的好去處。

大姚境內這個古老的小鎮,人少景美,雞鳴三縣,水流兩江!小鎮西去三四里,一條蜿蜒小路盤旋而上,路下側有一塊巨石拔地而起,如巨人挺立,石下有一棵楓樹斜生,如人執杆而漁,故名曰“太公釣魚”。相傳,姜子牙欲堵漁泡江和長江之水,在此垂釣,釣臺初成,遂施法術,驅動山石至麓山,雞鳴天曉,恰遇一樵夫早起上山,出言破了法術,固有此景。

小鎮西尾,有一湧泉,古稱龍潭,後築為堤壩,當地人稱大龍潭壩。旁邊有層層梯田,沃野千里,春觀麥浪千層過,秋來稻花香十里。最奇特的是,夏季農民在田間放滿水,水田在陽光照耀下亮汪汪一片,微風拂過,潭下農田形似鯉魚,隨波逐流,爭湧而上,故得其名“魚躍龍門”。

小鎮北去五里,有一小山,因山色褚紅,太陽一照就微泛紅色光芒,“丹崖新放杏花紅”由此而來。因鐵鎖鄉四面環山,型如盆地,小山恰似農家小院照壁,加之此山是鐵鎖最先得陽光普照之地,故得美名曰“赤映照壁”。

鐵鎖境內,風光秀美,民族風情濃郁。每年12月22日前後一週,是小鎮的“趕冬街”,白天進行物資交流,夜晚人們吹起嗩吶、蘆笙,圍著箐火縱情歌舞。如果你在冬至去鐵鎖,恰好趕得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