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霾關鍵局——搖擺的代價|《財經》封面報導

來自上一級的壓力、對利稅的飢渴,放行恆達煤氣化公司這樣的未達標企業,最終會拖累整個治汙大計

戰霾關鍵局——搖擺的代價|《財經》封面報道

《財經》記者 白兆東/文 王小/編輯

2016年11月,山西發生兩起引發社會高度關注的汙染事件。先是一條“山西農大師生集體吸毒”的新浪微博,幾個小時內閱讀量超過百萬次,微博中反映山西太谷恆達煤氣化有限公司(下稱恆達煤氣化公司)夜晚偷排,山西農業大學學生數次被“毒煙”燻醒,而環保部門無所作為。

11月29日,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報道,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陽城縣,多家已明令停產的二硫化碳企業,依舊肆無忌憚地排放汙染物。兩排汙事件的官方答覆極其相似。晉城市環保局對舉報人回覆:目前全部處於停產整改中。太谷縣官方調查後稱:經執法人員三天布點監測,山西農大周邊各項汙染指標均未超標。

位於太谷縣城東北的山西農大有109年的歷史,目前學校佔地面積2236畝,擁有師生2萬多人,多年前,曾以環境優美為招生亮點,近幾年卻因周邊不斷擴建的焦化廠而飽受困擾。

而在降產能、兼併重組政策推動下,恆達煤氣化公司從最初的小焦化廠,逐步發展成為以洗煤、煉焦、化工、電力、氣源、熱源一體化的產業園區。

《財經》記者調查證實,恆達煤氣化公司因距離居民區未符合衛生防護距離,致其長期沒有合法的環評手續。但即便沒有通過環評驗收,恆達煤氣化公司仍然從小焦化廠,迅速發展成為太谷縣第一納稅大戶。

恆達煤氣並不是鮮有案例。5月20日,環保部發布了一季度汙染物排放嚴重超標的國控企業和汙水處理廠名單,共涉及19省(區)的95家企業。實際上,2015年環保部公佈的群眾反映的環境案件處理情況中,恆達煤氣化公司就赫然在列,就像“打不死的小強”,它又出現在2016年的名單中。

這些違規甚至違法排放的企業,不僅直接威脅到環境治理成效,而且劣幣驅逐良幣,遵守環保標準的企業,因治汙成本提升反而降低競爭能力,最終使治汙大業可能功虧一簣。

“毒煙”滾滾幾年不停

山西農大建於1907年,最初名為銘賢學堂,學校舊址是太谷縣清代望族孟氏的別墅。1951年改私立為公辦,成立山西農學院;1979年更名為山西農業大學,成為改革開放初期全國99所重點大學之一。

這所歷經百年滄桑的學府,近年來則因周邊企業汙染,迫使師生走上維權之路。一位老師說,“恆達煤氣化公司剛建成時,也許是規模小的緣故,對學校環境影響並不是很大。但近幾年隨著焦化廠產能擴大,汙染越來越嚴重,學生半夜被嗆醒時有發生。”

有研究生回憶,2014年5月一天夜裡,宿舍同學突然聞到刺鼻的味道,舍友們以為著火了,趕緊招呼同學們下樓,驚動整個學校宿舍樓。其實並未著火,而是學校周邊企業汙染物惹的禍。

“十八大”後,山西官場經歷“塌方式腐敗”,山西農大汙染亦被高層關注。太谷縣環保局接到時任山西省委書記王儒林轉辦件後,回覆稱:經查恆達煤氣化公司距離山西農業大學1000米左右,環評批覆符合衛生防護距離。對於這一調查結果,山西農大多位老師持質疑態度:焦化廠距離桃園堡和侯城村距離僅400米左右,焦化廠到底怎麼通過環評驗收的?尤其是最新上馬的新焦化項目,經常在夜裡偷排黃色煙霧,味道極其刺鼻。

2015年5月28日,環保部公佈了群眾反映的環境案件處理情況,恆達煤氣化公司名列其中。文件顯示,因該公司二氧化硫、焦化廢水排放超標,焦炭堆放場中焦炭的堆放高度超出擋風抑塵網,被太谷縣環保局罰款2萬元,並責令其限期整改。

就山西農大汙染問題,該校宣傳部負責人說,“學校領導曾向山西省委反映過,在校的人大代表也提過類似議案。太谷縣政府也召開過多次座談會,但收效甚微。”

此事經新浪微博發酵後,太谷縣官方做出回應:關於涉及恆達煤氣化公司排汙問題,調查結果是精脫硫設施已投入運行,主要汙染物可穩定達標排放,正在開展驗收監測準備工作,廢氣收集洗淨塔完成安裝投入運行。

一位張姓老師告訴《財經》記者,“每次反映強烈,焦化廠就有所收斂,正常開啟除塵設備,學校的異味有所減弱。住在高層的老師拍下不少視頻,證明不是除塵設備的問題,主要是人為因素。”

太谷縣政府網介紹,從2010年開始,恆達煤氣化公司就成為該縣第一納稅大戶,同時也是山西省“百強企業”。對於恆達煤氣化公司排汙問題,太谷縣一位官員坦承,“因太谷縣沒有煤炭資源,能有這樣的大型焦化企業實屬不易,希望媒體多理解。”

沒有通關的企業照樣生產

太谷縣侯城鄉桃園堡村,位於太谷縣城南1公里處,全村有6個村民小組,居民1323戶,總人口3606人。因毗鄰山西農大,該村農牧業經營的不錯,但隨著焦化廠的入駐,徹底改變了這裡。

公開資料顯示,2002年12月23日,太谷縣恆達煤焦有限公司(下稱恆達煤焦公司)註冊成立。公司註冊資金300萬元,公司註冊地在侯城鄉北沙河村,主營選煤、組織運輸業和銷售焦炭。

桃園堡多位村民告訴《財經》記者,由於恆達煤焦公司汙染太大,遭到了北沙河村民強烈反對,此後洗煤廠搬至桃園堡村。2003年,恆達煤焦公司年產45萬噸的洗煤和年產30萬噸機焦生產線,正式開工建設。建廠初期,儘管有很多桃園堡村民反對,村委會仍然與恆達煤焦公司簽訂了《土地租賃合同書》,將174.4畝耕地租給恆達煤焦公司。此後在太谷縣公證處辦理公證,土地租賃費每年每畝300元。

一位王姓村民說,焦化廠投產後不久,“居民屋裡屋外都是黑色粉塵。很多人身體出現症狀,嗓子裡總有異物感,導致呼吸不暢”。建廠之初,桃園堡村民還因其佔地、排放汙染髮生激烈衝突,媒體多次報道,最後均不了了之。

2006年1月,受焦化產業政策影響,恆達煤焦公司註銷,焦化廠併入恆達煤氣化公司。恆達煤氣化公司年產60萬噸機焦項目開建,擴大租用桃園堡村120畝耕地。經過擴建的恆達煤氣化公司,恰遇煤炭行業的“黃金十年”發展階段,儘管長期未通過環評驗收,規模仍不斷增加。

《財經》記者調查證實,恆達煤氣化公司在無環評驗收情況下,持續運行了四年之久,2010年才通過環評驗收。驗收時,太谷縣政府還承諾,負責搬遷焦化廠1000米以內的居民,至今沒有兌現。

山西省環保廳一位處長承認,山西省當時政局混亂,在省裡主要官員的施壓下,類似恆達煤氣化公司未達到衛生防護距離,最後還是勉強通過了環評驗收。

因置換山西興高能源股份有限公司60萬噸焦化產能,加上原有的60萬噸產能,2014年4月7日,山西省經貿委同意恆達煤氣化公司產能調整為120萬噸。

不過,隨著焦化產能嚴重過剩和環保趨嚴,未達到環保標準要求的恆達煤氣化公司,很難再通過環評驗收。2016年1月8日,晉中市環保局公示,因新建50萬噸/年焦化項目(5.5米碳化室焦爐)未辦理環評審批手續,對其處罰10萬元。

山西省環保廳工作人員告訴《財經》記者,“其新建的焦化項目,甚至連環評報告都沒有做,屬於典型的未批先建。”

太谷縣官方在回答山西農大師生時,卻曾書面回覆稱:恆達煤氣化公司是山西省百強企業,屬於國家工信部公告的焦化行業准入企業,其下設的焦化廠已按照環保的要求辦理了環評、竣工檢測驗收的手續。

工信部對於焦化企業准入管理,有嚴格的審批流程。需經企業申報、有關省(區、市)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核實推薦、專家組複核、行業協會核實、公示、現場核查,符合《焦化行業准入條件》要求,才能通過審核。

《財經》記者在桃園堡村看到,由於焦化廠廢水不收錢,不少村民用焦化廠廢水進行灌溉。一位桃園堡村民說,“焦化廠的水對於玉米生長影響不大,至於有沒有危害自己也不知道,反正都已經習慣了。”

到2016年5月20日,環保部發布一季度汙染物排放嚴重超標的國控企業和汙水處理廠名單,恆達煤氣化公司仍名列其中,統計的超標因子是實施汙染源自動監控的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四項主要汙染物。

山西省環保廳一位官員告訴《財經》記者,焦化企業環保投入不足,主要受產業政策影響太大。作為高耗能、高汙染的焦化行業,一直被認為是“夕陽產業”,企業為了經濟利益,對於環保設施投入能省則省。

2008年金融危機後,山西焦炭近半數的產能已經處於閒置狀態。2009年繼續去產能。然而,一年之後,基建及房地產行業就迎來“黃金時代”,在房地產行業發展的帶動下,包括焦化、鋼鐵、水泥等下游行業利潤猛增,山西省控制產能政策被弱化,焦炭產能未降反增。2011年上半年,山西省焦炭產能達到1.6億噸,而產能利用率僅有53.3%,戶均產能不到70萬噸。

由於產能過剩、產能集中度過低弊端凸顯,山西焦化行業進行了兼併重組。到2015年,獨立焦化企業降至60戶,焦化產能縮減至1.2億噸,獨立焦化企業戶產能均要達到每年200萬噸以上。

在此政策影響下,2012年11月,恆達煤氣化公司也收購了山西省太谷縣中煤京達焦化有限公司,後者屬國有企業,設計年生產一級冶金焦100萬噸。經過置換產能和收購資產,恆達煤氣化公司產能達到220萬噸。

2015年,受焦炭市場價格下滑影響,山西焦化企業虧損面一度達到70%以上,焦化企業再度陷入困境。然而進入2016年,焦炭價格迅速回升,10月26日,焦炭價格從年初的最低點558元,飆升至最高點1765元,漲幅超過200%。在市場利好的影響下,一些未批先建項目紛紛投入生產。

近幾年,中國已進入環境高風險時期,各種環境汙染事件層出不窮,尤其焦化企業被列為“罪魁禍首”。然而,淘汰落後產能與地方利益的此消彼長,拉鋸搖擺,給焦化去產能以及汙染治理均帶來極大變數。

(本文首刊於2016年12月26日出版的《財經》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