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百年後,還有人讀金庸的武俠小說嗎

兩百年後,還有人讀金庸的武俠小說嗎

金庸先生曾在接受採訪時說,死後一百年、兩百年,仍然有人看他的小說,他就很滿意了。

昨日,金庸先生仙逝,往後數兩百年,是2218年,到時,會不會還有人讀金庸的書呢?我們無法預知未來,只能從過去,推測未來。

包青天,展昭,大家很熟悉吧?這些經典角色,都來自於清朝石玉昆的《三俠五義》。此書“被譽為中國武俠小說鼻祖,在中國文學史上發生了重大影響。”石玉昆出生年代不詳,去世則是同治十年(1871年),專家們根據時人種種記載推測,石玉昆出生,最遲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雖然他去世8年之後,光緒五年,《三俠五義》才出版,但該書之成形,最初之流傳,肯定在此之前,因此,可以說《三俠五義》出現兩百年後,人們還在讀。

然而,金庸先生之所以有那樣的願望或者說焦慮,並非無由而生。俗話說,人紅是非多,一本作品之出,必然產生文學批評,甚至被認為是洪水猛獸。喜愛者,覺得金庸的作品,是武俠小說的巔峰,寫出過《動物兇猛》(後改編為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的王朔卻將金庸的小說與四大天王、瓊瑤電視劇、成龍電影並稱現代社會四大俗。到了八九十年代,金庸的武俠小說更成為家長與老師深惡痛絕的“武打書”;被某些報刊媒體痛斥為毒害青少年的“精神鴉片”。

精神鴉片,很熟悉吧?從金庸小說到鄧麗君的歌曲,再到十幾二十年前的網吧,再到如今的手遊、短視頻,多少風靡於世者,被罵為精神鴉片?至於“武打書”三字,可能90後、00後們並不熟悉。但卻是80後人生中深刻的記憶。記得小時候,在鄰居家看一本《薛剛反唐》。放完學就讀,讀到天黑還在看。老媽追著我打,罵自己的書不去看,盡看些沒用的——眼下自媒體興起,我可以從千里外的打工城市回到農村,每天陪在父母兒女身邊,坐在電腦前,寫著一些歷史故事,就可以過小日子,她卻又驕傲地跟人說,我兒子啊,當年就是喜歡看那些雜書……

現在還有人說,金庸小說是精神鴉片嗎?現在還有人說,金庸的小說俗不可耐嗎?不講完全沒有了,至少也基本沒有了。

原因其實很簡單。小說,最初就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微末之道。班固在《漢書》裡寫到,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反映的都是最普通的人的生活與情趣。也正因如此,才讓那些自認為高大上的人看不起。我們又知道,古代文章第一,詩其次,詞被稱為詩餘,曲為詞餘,也就是說,詞和曲,都是渣渣一類的東西,正經人不該用這種形式。但,會有人說蘇軾、關漢卿不偉大嗎?

明清小說如日中天,《三國演義》全名《三國志通俗演義》,你說他不高雅?不是大部頭?《金瓶梅》裡,大量使用當時的口語,文中隨處可見歇後語、俏皮話,但嘉靖閣臣徐階家裡藏了一部,視為至寶,一般人根本借不到。《紅樓夢》誨淫誨盜,是誰讓它成為一門紅學?顯學?

金庸小說,神龍十八掌,天山折梅手,看似荒誕不經,可裡面的人物,哪個在現實生活裡沒有原型?或者說,哪個人不能在金庸的小說裡,找到自己的影子?他寫的是人,是人性。而這,正是文學永遠的主題。

所以我覺得,金庸小說,不但兩百年後有人看,兩千年之後,照樣有人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