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沒人喜歡曲藝了!你聽過全場合唱的戲曲嗎?

我想,不論你聽不聽相聲,從今年三月份開始,應該都多多少少的聽過“張雲雷”、“辮兒哥哥”的名字吧。

他的出現,有盛讚的,有批判的。

一方面,他在這一兩年中,為整個行業帶來了大規模、大批量的年輕的粉絲群體,讓傳統文化的市場得到了不少的關注;而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粉絲群體的年輕化,導致了在很多老觀眾眼裡,多少有些“離經叛道”!

但不得不說,德雲社的這一批年輕的相聲演員,讓許多從未接觸過傳統曲藝的年輕人,也欣賞到了傳統文化的美。

誰說沒人喜歡曲藝了!你聽過全場合唱的戲曲嗎?

在他們之前,誰也不會想到,90後的一代能夠靜下心來,聽上一段傳統的不能再傳統的《九藝鬧公堂》;

在他們之前,誰也不會想到,會有這麼多的年輕人合唱一曲評劇《乾坤帶》;

在他們之前,誰也不會想到,能有這麼些人自主的去了解御子板、快板、大鼓等曲藝形式;

在他們之前,誰也不會想到,《報菜名》《地理圖》《同仁堂》等經典貫口,連小孩子們也能張口就來。

誰說沒人喜歡曲藝了!你聽過全場合唱的戲曲嗎?


誰說沒人喜歡曲藝了!你聽過全場合唱的戲曲嗎?


誰說沒人喜歡曲藝了!你聽過全場合唱的戲曲嗎?

前段時間,《相聲有新人》中有一些想要對相聲“創新”的選手說:沒人愛聽戲曲,沒人愛聽太平歌詞了。

知乎上也有一個問題是:如何看現如今外來文化昌盛但傳統文化萎靡不振的現象?

其實某一方面來說,前些年的日韓文化與這兩年的偶像文化相比,傳統文化的市場這些年確實是沒落了。不說太平歌詞、地方曲藝,就連我們的國粹——京劇,也是面臨著老齡化、沒落的尷尬境地。

但是,這並不是傳統文化不如外來文化,只是傳統文化缺少這麼一個傳播的途徑,沒有找到讓年輕觀眾欣賞它的美的方式。

誰說沒人喜歡曲藝了!你聽過全場合唱的戲曲嗎?

可能這個年輕人聽戲曲的現象太突然,連很多演員自己都沒有想到,就像張雲雷自己也對粉絲說:正常20歲到30歲之間的這些姑娘,人家平時都喜歡聽歌的啊,你們怎麼還能愛聽這些呢?

也許,就是因為傳統文化的新時代又來了吧!其實不止張雲雷,很多傳統藝術的青年演員們,也都正用著自己的方式,為這些已經逐漸沒落的文化而做著傳播。

所以誰說沒人喜歡曲藝,只不過是因為它經歷了一段被掩埋的日子,如今,那扇塵封已久的大門正慢慢打開,你,想了解一下那扇門後的世界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