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園行:打罵聲中成長的角兒

你聽過娃娃腿兒這個詞嗎?

我第一次聽到這個詞還是在相聲裡,一般指的是相聲演員的童子功。

但其實,這個概念起源於梨園行,門裡出身,一般父母也是行業中人,從小就在園子裡泡著,耳濡目眼。而且是從小就練功,甚至有上臺的經驗,這叫娃娃腿兒。

梨園行:打罵聲中成長的角兒

馬東曾經上過一期郭德綱的《以德服人》,在說不想讓郭麒麟說相聲的時候,老郭說了這麼一句話:

練功是很枯燥的,“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你聽著,呵,鼓掌,這真好,你知道這孩子在底下得遭多大罪嗎?當初張雲雷小時候,我把他懟到一牆角兒那,背,錯一個字一個嘴巴,這都是在打罵聲中成長起來的。

就像練武生的,翻跟頭老過不去,拿小棍兒在啃節兒上啪就這一下,肌肉是有記憶力的,這一下過去,這一輩子都忘不了。

梨園行:打罵聲中成長的角兒

小時候,常聽我爸跟我學,因為家裡的原因,他打小也是長在京劇團院裡的,翻過跟頭扳過腿,練過京胡打過鼓。

但真的不想受那個罪,以致後來他一咬牙,當兵去了。我跟我媽後來總用這個事吐槽他,當兵的罪都能忍,竟然忍不了練功的罪,要不我們家沒準也能出角兒了。

我爸笑笑說,“是啊,我那個時候都不想忍了,不知道以後的孩子有幾個能遭那個罪的。”

梨園行:打罵聲中成長的角兒

老郭說過一句話,“有一天這行完了,就是因為沒有角兒了。”

這句話我感覺不只適用於相聲,適用於各種傳統行業。

傳統文化,在某一方面來說,有著這種硬性的教學方式。

讓我對於授教方式感觸最深的,就是《霸王別姬》中的小豆子,因為那是第一次,親眼看到什麼叫“打罵聲中成長起來的角兒”。

影片中,小癩子和小豆子(兒時程蝶衣)跑進戲園,看著臺上的角兒淚流滿面,大哭說:“他們怎麼成的角兒啊?得挨多少打啊?我什麼時候才能成角兒啊?”

小豆子改不過來的一句: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捱了多少的打,更甚至,因此而吃了一頓煙槍。但也只有這樣,才有了後來的程蝶衣。

梨園行:打罵聲中成長的角兒

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我想,這可能也是當初那個梨園行裡的一個縮影吧。沒有那娃娃腿兒的功夫,又如何成角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