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傾盡一生,教計算機說「中國話」!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傾盡一生,教計算機說“中國話”!

1946年,世界上第一臺通用電子計算機誕生了,從此它深刻改變了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進程。我國的計算機發展開始於上世紀50年代,到現在已經有60多年的歷史,在計算機領域有這樣一位老人,他貫穿了我國計算機發展的全部歷史,是中國工程院的首批院士,兩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計算機學會終身成就獎。這位老人就是倪光南。

從西文輸入到漢字思考,傳奇人物倪光南帶領團隊奮戰11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今年79歲,但平日的他卻像一個年輕人一樣,習慣手機支付,喜歡新款的智能穿戴設備,樂於騎共享單車。他說,如今的這些日常應用都離不開計算機技術,自己跟計算機打了一輩子交道,很享受計算機給人們生活帶來的種種便利。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傾盡一生,教計算機說“中國話”!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成立於1956年,是新中國第一個專門從事計算機科學技術綜合性研究的學術機構。1961年,剛剛參加工作的倪光南躊躇滿志地走進這個院子。那個時候,計算所和數學所共用一座辦公樓,華羅庚、陳景潤、吳文俊、馮康等享譽中外的數學家就在這裡工作,中國最智慧的大腦都匯聚在此。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傾盡一生,教計算機說“中國話”!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二十世紀70年代以後,世界計算機的發展勢頭迅猛,我國計算機研發也從國防、科研逐步推廣到民用領域。但是,在計算機商業應用上,卻出現了一個難以跨越的障礙。當時的電子計算機,處理的信息多以拉丁文字為主,無法執行處理中國方塊漢字信息,這為計算機大面積推廣應用築起了一道峰巒。

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 呂本富:信息的顯示或者中文處理比計算的功能還重要,但是西文沒這個問題,而中文不一樣,中文是方塊狀的漢字,是不可能由字符來組合的,當時第一個漢字字符是7000多個,所以當初怎麼把那麼大量的漢字放到計算機裡處理,就是個很難的工作。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傾盡一生,教計算機說“中國話”!

計算機

倪光南覺得計算機要處理漢字,要邁過的第一個門檻就是漢字顯示。 1968年,倪光南研製出我國第一臺漢字顯示器, 1979年,一個基於圖形處理原理的漢字系統終於成功出爐,整個研發過程持續了11年。

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 呂本富:過去都是有打字員在打字機上打字,可是文件無法保存。有了漢卡系統以後,打完的文件還可以保存一個電子版本,因此,很少有人再用過去的打字機。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傾盡一生,教計算機說“中國話”!

圖形處理原理的漢字系統

能夠讓計算機讀懂、處理漢字,是中國計算機發展過程極具歷史意義的時刻。這之後,倪光南繼續完善他的漢字系統,為了能夠處理漢字,他們開發出漢字顯示器、鍵盤和打印機。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傾盡一生,教計算機說“中國話”!

聯想式漢字系統

倪光南的漢字系統不僅振奮了中國計算機領域,也讓其他先進國家對中國計算機科研人員刮目相看。有一次,加拿大國家研究院副院長來中科院參觀,倪光南的漢字系統讓他感到非常震驚。

外國科學家參觀結束回國後不久,倪光南便接到一封邀請函,加拿大研究院邀請倪光南去加拿大訪問研究。在科學院的支持下,中國計算機研究人員第一次以發明者的姿態走出國門,同世界一流的計算機科學家一起,研究探討人類計算機應用發展的未來前景。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傾盡一生,教計算機說“中國話”!

倪光南演示漢字處理系統

上世紀80年代,世界計算機應用正在向小型化發展,倪光南決心將自己研發的漢字處理系統做成一臺漢字微機,他自己掏出幾千加元購買了一批研製微機的器材。當時,這筆錢足可以稱得上是一筆鉅款。很快,倪光南就用新的技術把漢字處理,漢卡的前身做出來了。

兩年之後,倪光南的漢字處理技術又有了重大突破。1984年初,“LX-80聯想式漢字圖形微機系統”正式推出。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傾盡一生,教計算機說“中國話”!

“LX-80聯想式漢字圖形微機系統”

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 呂本富:現在搜狗、華為、百度都有輸入法,它們基於人工智能輸入法,都有聯想式功能,現在輸入法的基本思想和過去的漢字系統是一致的。

聯想式漢字圖形系統的誕生,這是最讓倪光南自豪的研究成果,他開發的微機系統具有漢字聯想功能,每打出一個漢字,與之相關的詞語就會自動顯示,這就是聯想式輸入法的由來。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傾盡一生,教計算機說“中國話”!

漢字系統鍵盤

1984年,一些學校開始設置電子計算機課程,當時的計算機主要來自國外,進口計算機無法識別中文,這成為它在國內普及的主要障礙。這個時候,倪光南的漢字處理系統已經逐漸成熟,完全可以實現批量生產,解決這個難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 倪光南;漢卡的價值就在於把計算機全部功能發揮出來,科學要求實行信息化,電腦基本上都配漢卡。漢字功能比較強,可以說一個漢卡帶動了一個微機,因為漢卡需要配一個電腦。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傾盡一生,教計算機說“中國話”!

電子計算機課程

聯想式漢卡,1985年誕生時,三塊電路板之間用扁電纜互聯,臃腫拖沓,售價4100元,憑藉漢卡的聯想功能,計算所的新產品很快成為了市場上的熱門貨。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傾盡一生,教計算機說“中國話”!

聯想式漢卡

聯想式漢卡推出之後,計算所公司把漢卡作為拳頭產品,帶動整個公司的業務經銷。自此,由倪光南主持研發的聯想式漢卡得到了迅速發展和推廣,實現了產業化。在個人電腦推廣的初期,漢卡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計算機的漢字世界。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傾盡一生,教計算機說“中國話”!

改良後的漢卡

隨後,倪光南離開了計算機所公司,迴歸到了他最喜歡的位置上,中國科學院計算研究所研究員。此時的他,已經是中國工程院院士。

在計算機領域奮鬥了一輩子的倪光南年近八旬,但他依然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2018年8月14日,倪光南做了一個網絡公開課,專門探討科技自主創新的機遇和挑戰。雖然現場聽眾只有不到50人,卻有上千萬的網友同時在線收看。每次遇到這樣的活動,倪光南都會格外認真地準備。他非常清楚,互聯網的核心是計算機技術,作為一個互聯網應用大國,計算機核心技術一定要自己掌握。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傾盡一生,教計算機說“中國話”!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網絡公開課

中國工程院院士 倪光南:計算機的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核心技術還是靠自己,不能指望別人,要自己掌握。

【半小時觀察】關鍵技術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互聯網的核心就是計算機技術,在今天,計算機以及相關技術既是一種依舊快速發展的前沿科技,也是滲透到經濟生活各個領域的關鍵基礎產業,從航天飛船到無人駕駛汽車,從數控機床到智能手機都離不開計算機技術的支撐。倪光南老人用一生執著奉獻,不懈追求的行動告訴我們,關鍵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奮鬥,我們才能走到世界科技發展的前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